
近年來,有關醫生職業的統計數據較多,耳熟能詳的結論是,“醫二代”減少、“狀元”不愿學醫、醫科院校招生斷檔、醫生出現成批跳槽等。這給人的總體印象是,醫生職業似乎越來越遇冷。這難免讓人憂慮:若照此發展下去,將來誰為我們看病呢?
并且,這類悲觀解讀并不缺乏事實支撐,主要體現在,學醫很累,醫生職業風險較高、工作量大等。與之相對應的數據是,醫學本科5年,要啃幾十本厚重的教科書,畢業后還得接受3年規范化培訓。在工作量上,大多數醫生一周查房7天,32.69%的醫師每周工作超60小時。
現實雖如此,但并不能撼動民間對醫生的敬仰。因為從古至今,“懸壺濟世”、“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等傳統觀念已深入人心,醫生有職業榮譽感。且不管何時何地,社會上都不能沒有醫生,學醫就業前景較好。有這些好處,就不乏有人將醫生作為理想職業,過半受訪者期望子女從醫,符合人們對醫生職業的內心定位。但“最期待”沒有成為“最踴躍”,這看似不好理解,其實正好體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
這說明,只要現實得以改變,對醫生職業的較高期待,就會變成具體行動,“醫二代減少”、“狀元不學醫”等現象就有望日益減少。改變現實需針對醫生面臨的主要困擾發力,唯有平衡醫生的工作強度,增強其職業安全感,待遇提升到與之付出相適應的水平,理想與現實方能對接。
事實上,化解醫生所處的現實難題,正是醫改所努力的方向。分級診療之于減輕工作強度、薪酬改革之于提升待遇等,這些舉措若能順利實施,醫生的職業吸引力定會大增。醫生成為民間“最期待”職業,是推動醫療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只要醫改保持足夠的決心和力度,學醫必能從“最期待”變成“最踴躍”。
來源: 衛生計生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