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第十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第四次工業革命”再次成為焦點話題。世界前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源于機械化、電力和信息技術。普遍認為,將物聯網和服務應用到制造業正在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而“工業4.0”無疑是此次變革中最活躍的概念之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稱之為“代言人”。
“工業4.0”概念最初是德國針對自身產業發展問題提出的系統解決方案,主要為解決在技術研發、質量控制等達到相當水平之后進一步提高效率的問題。其內涵豐富,包括技術革命、生產組織變革、標準體系建設、商業模式再造及價值鏈重構等。但從如何推動實現的角度看,工業4.0可以被視為一個基于共識、各方分工協作的完整體系。
工業4.0的實現將是一個長期過程。一方面,工業4.0是很多類先進技術不斷進步和相互融合的結果,但目前來看還未出現類似蒸汽機那樣具有革命性的、能產生顛覆效應的單個核心技術或通用型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另一方面,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已有較長歷史。比如,西門子公司1982年就開始對工廠進行數字化改造,大眾集團1995年就在研發設計環節使用3D打印技術,博世集團在“機器互聯”方面也有超過15年的實踐經驗。根據調研,目前還未有任何一個德國工廠能夠完全實現工業4.0的愿景,當地一些生產最具全球競爭力產品的工廠,比如博世集團生產柴油發動機高壓共軌噴嘴的工廠,也只是在局部有一些工業4.0的應用。多數當地企業的一線管理者認為,歐美國家要真正實現工業4.0,至少也需要15年時間。
事實上,很多當地企業的一線管理者有這樣的共識:工業4.0可以被視作精益生產方式的延續,而非對單純商業模式或技術的顛覆。換言之,德國企業目前具備的競爭力,絕非來自于工業4.0,而是其長期以來穩步發展、持續創新改進的結果,其生產效率的提高,總體上是持續漸進式的而非跳躍式的。
從我國工業發展的角度而言,現階段工業4.0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很多企業面臨的核心技術缺失等問題。因此,對于政府來說,對確實需要引入工業4.0解決方案的企業可以鼓勵,但更應引導和支持企業不斷尋找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更經濟的轉型升級方案,找到適合所處發展階段和基本國情的利益平衡點,切忌借概念一哄而上。
“無顛覆、不創新”,顛覆在今天已然成為眾多創新創業者的口頭禪。在當前復雜的創新競爭環境中,“顛覆式創新”已滲透至社會各個行業,與其相關的說法良莠不齊,甚至可以說這一概念正被亂用一氣。
很多時候,顛覆性創新其實都是馬后炮式的總結。因為革命性技術本身并不總是連續出現,出現的時機和場合也往往不確定。微創新是顛覆的開始,持續的微創新,最后可能鑄就顛覆性創新。
這里,引用一位行業權威人士的說法:“目前尚未出現能對行業發展產生顛覆效應的技術或商業模式,現階段而言,政策是唯一有可能對一個產業實現徹底改觀或顛覆的因素。”所以,還是踏踏實實地打好根基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與其指望依靠某項“顛覆性”技術或產品來救世,不如在基礎研究上下一番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