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炯 劉志國 劉魯燕
摘要:圍填海是緩解土地緊張、解決土地供需矛盾的途徑之一。本文以上海臨港物流園區奉賢分區海域使用項目為例,通過對不同監視監測方法的介紹,總結監視監測成果,初步探討圍填海項目動態監視監測管理方法及手段,為相關圍填海項目的監管提供參考。
關鍵詞:圍填海;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項目管理
中圖分類號:U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6)07-0062-03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及城鎮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使用愈發緊張。圍填海造地是緩解土地用地緊張、解決土地供需矛盾的一種手段,由此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能有效拉動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近年來,各沿海地區加大了圍填海的規模,根據國家海洋局對沿海省市海域使用統計,2002年至2014年期間,中國大陸地區圍填海面積達到3333.97平方千米。對于此現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措施進行管理。2002年,我國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要求嚴格管理圍海、填海等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用海活動;2007年,國家海洋局印發《填海項目竣工海域使用驗收管理辦法》,要求圍填海項目在竣工驗收時需提供動態監視監測報告;2009年和2011年,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先后發布《關于加強圍填海規劃計劃管理的通知》和《圍填海計劃管理辦法》,實行圍填海年度總量控制與計劃管理,規范圍填海開發利用活動,但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圍填海項目的監管仍面臨許多問題。
上海臨港物流園區奉賢分區海域使用項目地處奉賢區四團鎮南端,東鄰臨港重裝備產業區,西接五四農場,距上海市中心約50km,其用海地區地理位置具有濱江沿海的區位優勢,在圍填海項目中具有典型性,引起了海洋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本文將以此項目為例,對項目中使用的動態監視監測方法進行思考分析,總結提出一些圍填海管理的新思路,展望圍填海管理新模式。
1 項目概況
臨港物流園區奉賢分區海域使用項目位于長江口與杭州灣交匯處南匯咀以西奉賢區境內,東起臨港重裝備園區西側堤,西至中港水閘,北至現狀海塘大堤,南至規劃大堤(圖1)。共分4個區域,分別為:港區、團結塘、墾南和中港。
本項目于2012年12月啟動拋石壩工程建設,2013年6月拋石壩全部完成進入促淤階段,2014年9月,本工程啟動圍區吹填工程建設,2015年11月完成所有施工內容。
2 動態監視監測方法
本項目主要利用遙感監視監測和地面監視監測兩種方法進行動態管理。
2.1 遙感監視監測
遙感監視監測主要利用衛星、飛機等科技手段對海域使用、海岸、海島開發利用進行動態監測,為國家及地方海域管理提供實時、全面的海域使用動態變化信息。監測主要包括低分辨率衛星遙感動態監視監測、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動態監視監測和航空遙感動態監視監測工作。
根據該項目主要建設進展,在項目施工前、施工期間以及竣工驗收等三個建設階段,分別進行遙感監視監測。每次監測主要利用遙感數據和基礎數據,通過常用遙感圖像處理軟件進行預處理,對海域使用遙感信息進行提取,從而統計分析并得出項目各階段的岸線及圍填海狀態變化。同時將監測結果與申請用海界址范圍進行對比,觀察有無未批先建、超出用海范圍及擅自改變海域用途等違規行為,及時掌握項目進展。主要流程圖參考圖2。
2.2 地面監視監測
通過GPS、水準儀、差分GNSS接收機等設備對項目平面、高程和宗海界址點進行測量。主要內容包括:平面控制測量;在建用海項目現狀地形測量;海域、陸域界址點復測;實際用海面積計算和界址點復測比對。
2.2.1 平面控制測量
測區首級控制網擬采用四等(E級)GPS測量。項目聯測國家控制點不少于3點,所有布設的GPS點引測自不低于三等精度的國家平面控制點。次級控制網擬采用全站儀測量導線的方式加密,每個項目布設E級GPS不少于3個。測量技術要求見表1。
2.2.2 高程控制測量
高程控制采用《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2007)中四等水準測量技術標準進行水準線路布測。測量技術要求按照表2、表3規定執行:
表中:L-水準路線長度;mA-每公里偶然中誤差;mW-每公里權中誤差。
2.2.3 宗海界址測量
采用差分GNSS接收機進行實時差分定位測量,主要是對用海界址點進行測量,另外加測周圍地物地貌點。測量時,采用GNSS-RTK技術,同時安排一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測量草圖繪制。首先進行控制點檢核,平面較差不大于5cm,然后在每個界址點上采集二次該點的坐標,每次采集不少于20個歷元的測量數據,最后以其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每次測量時均保證差分信號始終良好,有效觀測衛星數≥6,PDOP≤4。某些差分信號不好的界址點,用全站儀配合棱鏡進行補測。局部關鍵地方需加測地表高程(如坡腳轉角處,防汛大堤,拋石區內側等)。用海界址點精度指標如下:
(1)位于人工海岸、構筑物及其它固定標志物上的宗海界址點或標志點,其測量精度應優于0.1m。
(2)其它宗海界址點或標志點測量精度應滿足(HY 070-2003)中4.4的規定。即:所測海域離岸20km以內,測量誤差優于±1m;離岸20km-50km,測量誤差優于±3m;所測海域離岸50km以外,測量誤差優于+5m。
3 監測成果
3.1 遙感監測結果
2012年5月,由于施工尚未開始,規劃區域內未進行明顯施工跡象,不存在未批先建行為(圖3a);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是該項目施工的促淤階段,根據2014年5月的遙感影像,圍海規模逐步擴大,向規劃范圍靠攏(圖3b);2014年9月,工程啟動圍區吹填工程建設,從2015年3月的遙感影像上可以看出,項目圍海已大體成型,且符合規劃范圍要求(圖3c);2015年11月,完成全部實體工程,通過2015年12月的遙感影像,可以明顯看到堤頂道路已鋪設完成(圖3d)。根據遙感影像的監測分析,該項目建設實際圍海未超出審批范圍,占用岸線長度約為2986.77米,符合規劃要求。
3.2 地面監測結果
根據測量成果圖及上海臨港物流園區奉賢分區圈圍工程《海域使用權登記表》上所述宗海界址點對比(圖4),得出如下結論:圈圍工程審批總面積為105.5806公頃,現實際用海總面積為102.2063公頃,各界址點位和面積均未超出審批范圍。
4 結束語
上海臨港物流園區奉賢分區海域使用項目在圍填海項目中較為典型,其動態監視監測的方法對于其他圍填海項目的監管具有重要意義。根據項目的申報情況,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圖等數據比對實際用海面積和審批面積,結合現場測量數據計算在建工程海域宗海界址測量項目的實際界址點及用海面積,能夠有效為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對該項目用海批復提供科學依據,加強動態監管,同時進一步提高用海審批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