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在經濟轉型升級、從中等收入水平邁向高收入水平的過程中,都會遭遇傳統經濟減量、新興經濟轉換的陣痛。
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于3月22日至25日在海南博鰲舉行,主題為“亞洲新未來:新活力與新愿景”。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年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
中國經濟希望大于困難
“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面臨不少困難,但也出現很多積極變化。
這是兩組對比鮮明的數據:今年頭兩個月,中國出口負增長,工業增速繼續回落。但穩增長的關鍵——固定資產投資前兩月增速出現了自去年以來的首次反彈,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增長四成;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高于預期目標,流動性支持較為充裕;服務業增速快于工業2.7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增速快于工業3.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總的看,中國經濟希望大于困難。李克強總理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開局總體平穩,并出現新的積極變化。
經濟像動車運行一樣,經濟發展首先要保持平穩運行、安全運行。李克強表示,幾年來,我們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提出區間調控的新方式,把穩物價作為上限,把保就業作為下限。這一區間有效穩定了市場預期。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定在6.5%-7%,這也是一個新的區間,這樣做使增長目標富有一定彈性。因為我們在推進結構性改革,短期小幅波動是難以避免的,我們不會因小幅波動而違背經濟發展的規律、市場運行的規律去操作。但是,一旦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我們會果斷采取綜合性措施,來防止失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演講回應了一些人對中國經濟的憂慮,從看整體、看走勢、看長遠三個方面強調了對中國經濟的信心,而且釋放出我們還有防止經濟失速的政策儲備的明確信號,讓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王軍說。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在經濟轉型升級、從中等收入水平邁向高收入水平的過程中,都會遭遇傳統經濟減量、新興經濟轉換的陣痛。
在直面轉型困難的同時,更要看到經濟的積極力量正加快生長。消費方面,發展享受型商品消費增速明顯快于整個消費增速,全國電影市場票房2月份躍居全球第一;投資方面,前兩月服務業、高技術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分別同比提高了0.5和0.4個百分點。
德勤有限公司全球主席柯睿尚說,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是巨大的,特別是強勁的國內消費以及服務業的繁榮發展,將大大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增長。
“中國經濟能夠穩住。大家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的決策者、企業家和老百姓,相信中國經濟能夠成為這一輪全球經濟調整的‘定海神針。”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說。
三方面看待中國經濟
李克強在演講中表示,中國經濟在結構優化調整的轉型期,地區之間、行業之間走勢出現分化,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各方對轉型中的中國經濟看法有差異是難免的。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李克強指出,看中國經濟,一看整體,二看走勢,三看長遠。
一是看整體。李克強表示,去年中國增速雖然放緩,但是就一個1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而言,能達到6.9%的增速,是在高基數上的增長。而且又是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實現的。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開局總體平穩,而且出現一些積極變化。我們推出的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措施的政策效應所顯現的成果,正在不斷的累積。
二是看走勢。李克強表示,據統計,去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00多萬人,而且居民收入增長超過了GDP的增長,今年1-2月就業形勢依然穩定,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1%左右,和去年基本持平。在這個過程當中,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內需持續擴大,消費仍然是兩位數增長。消費和服務業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同時,能耗強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這標志著經濟增長的質量在改善。
三是要看長遠。李克強認為,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均收入仍然在世界的中后位,它本身是差距也是潛力,尤其在中國的中西部還有巨大的回旋空間和余地。中國總體上仍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內需有空間,發展有韌性,創新有手段。所以說,中國經濟長期看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李克強同時指出,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只有在開放中發展,經濟才有更廣闊的創新和發展空間。李克強說,一些國際機構紛紛在下調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這說明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這必然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影響和沖擊,不可低估。同時,李克強指出,國內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凸顯,經濟持續下行壓力較大,尤其是中國正在經歷轉型升級過程當中,經濟必然不可避免地遇到陣痛,尤其是一些重化工行業的企業經營困難。我們不回避困難,這本身表明我們有信心,我們也知道問題癥結所在,我們也有手段,為此我們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注重推動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的看,中國經濟希望大于困難”,李克強說。
中國企業應避免盲目“走出去”
步入2016年,中國各大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奔赴全球收購,截至3月18日,中國已公告153筆外向并購,合計總額達1027億美元,僅次于2015年全年的1075億美元。中國華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小民3月24日在博鰲論壇上表示,目前國際資本流動異常活躍,在此情況下,中國企業“走出去”、直接對外投資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但也要防止風險聚集,避免盲目“走出去”。
在博鰲論壇“亞洲資本的全球化”分論壇上,賴小民表示,中國企業能夠參與國際資本分工,無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都非常好,這種資本流動能夠帶來經濟增長,但在目前國際資本流動異常活躍的情況下,也需要注意風險集聚這一重要問題。賴小民指出,自2009年至今,隨著改革力度加大,中國進入了大規模直接對外投資階段,國家引導的同時,企業也有愿望“走出去”,對外投資,這其中有很成功的案例,當然也有失敗的。
“資金‘走出去也好,‘引進來也好,量在增加,風險也越來越大,如何建立跨境資本監管、國際合作至關重要”,賴小民表示,現在很多“走出去”帶有一些盲目性,特別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時往往面臨很多風險,如政治、宗教、文化、價值觀乃至國別風險,此外還有項目本身風險,各種風險不斷顯現,因此不論中國企業“走出去”還是外國企業“走進來”,都應加強監管,尤其是國際資本的跨境監管。
在他看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資金融資,而是如何實現將技術與資本結合起來,通過優化技術實現市場份額占有。以中國華融為例,賴小民表示,集團一直在推行國際化業務,希望與有較大影響力的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將這些國際公司的品牌影響力以及先進技術與中國華融在國內的市場、人脈和資金結合,共同開辟中國資產管理市場。
打造發展與合作共同體
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來自亞洲各國的參會代表普遍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遇到了一些困難,整個亞洲經濟的發展也遇到不少挑戰。但亞洲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圈之一,而且發展勢頭還遠未停止。
亞洲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過中堅作用,這兩年遇到一些困難,有的遭受到匯率大幅波動、資本嚴重外流等沖擊,有的經濟增速還出現負增長。但世界經濟復蘇,需要亞洲經濟發揮更大作用。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開幕大會上所說,亞洲是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者。亞洲各國堅定信心,團結協作,就一定能克服困難,迎來光明的前景。
“如果把亞洲經濟比作一輛高速列車,中國就是車頭。”中國社科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說,中國要將自身發展好,讓周邊國家乘上發展的“順風車”。其他“車廂”也要共同前進才能跑得更快,盡管每個國家的發展階段、環境和文化習俗各不相同,但要在求同存異中尋求共同機遇。
來自東南亞的參會代表表示,“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就是亞洲國家加強合作的好載體。通過在基礎設施、工業設備等領域開展產能合作,將讓亞洲各國合作共贏,共享融合發展的紅利。
“籌建亞洲金融合作協會、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兩大倡議值得特別關注。這是要在經濟金融和文化文明兩個層面,促進亞洲融合發展,將成為亞洲國家下一步開展務實合作的兩個重要‘抓手。”王軍說。
當前,一些亞洲新興國家面臨債務率較高的問題,特別是油價下跌使得一些國家財政狀況惡化。王軍分析認為,為防范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通過搭建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的平臺進行溝通協調,以免出現金融動蕩,也有利于加強亞洲作為整體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更好更有效地參與國際經濟治理。
“中國市場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驅動器,它自身的能量可以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美國六旗集團全球總裁約翰·奧德姆說,“我們看好這個機遇,所以來到中國市場投資,這就是‘中國式共享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