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添
“不少公司的智慧城市生態圈都做得差強人意。但如果是華為的話,這個事我看能成。”
7月15日,在蘇州舉行的“新ICT,讓城市更智慧—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發布會”中,一名參會方案商代表如是說。
誠然,智慧城市產業誕生至今已經過7年時間。從2009年開始被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到今天已經完全被社會、被公眾所接受。2015年,智慧城市在中國創造出2480億元的投資規模,更以年復合增長率超過兩成的速度繼續快速增長—將在2018年增加到4200億。
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開始了智慧城市建設,或進行了智慧城市建設相關的規劃—其中包括95%以上的副省級城市,以及76%的地級以上城市。有超過80%的城市在“十二五”期間將智慧城市作為加快經濟發展轉型的戰略導向。
智慧城市的建設已經在為強政、惠民、興業的目標發揮著積極作用,在平安城市、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園區等多個領域涌現出海量的市場機會。而到2030年,中國將會有10億人居住在城鎮—這意味著在未來十多年中,將會有3億人口遷移到城市,形成 40億平方米的新增建筑面積和當前5倍的城市經濟總量。在這一過程中,大量百萬級、千萬級人口規模的巨型城市將不斷產生,在對中國經濟轉型產生深遠影響的同時,也為城市管理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也是越來越多的IT企業開始講目光投入到智慧城市產業最主要的原因。然而從ICT廠商、服務商,到各種行業組織在內,已有許多企業和機構陸續發布智慧城市產業的合作生態規劃,但大部分規劃都名不副實,甚至無疾而終。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在大部分情況下?智慧城市合作生態體系的建設失敗,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由于兩個原因導致—一是主導者在能力上的不足,難以負載作為復雜巨系統的智慧城市方方面面;二是主導者在合作意識上的落后,導致生態圈不同層級、不同環節之間出現利益沖突,導致合作難以為繼。
而華為則試圖改變這一局面。
華為企業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介紹,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沒有一家企業、一個公司能獨自承接起這么復雜的項目,必須相互依靠,共同完成。無論是在智慧城市還是其他生態圈中,華為一直倡導與合作伙伴的業務互補—華為自身的業務一直旗幟鮮明地聚焦在ICT基礎設施產品和解決方案上,而合作伙伴會更了解客戶所需,明確客戶的所急,由合作伙伴基于華為的ICT基礎設施,雙方聯合推出面向客戶的解決方案和應用。
互補的態度和互補的方式,在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發布會中,想要告訴合作伙伴和業界的最重要內容。只有明確了“生態圈主導者能做什么”和“生態圈主導者能幫你實現什么”這兩大方面的內容,智慧城市生態圈才能真正成為IT服務商、ISV們馳騁的空間和成長的動力。
一云二網三平臺,華為生態圈中不越界
在發布會中,華為提出的“一云二網三平臺”解決方案整體架構和“智慧城市生態圈”合作伙伴體系,也為這兩個問題交出一份好的答卷。具體而言,華為智慧城市的“一云”指基于開放架構,為城市建設融合、開放、安全的云數據中心,整合、共享和利用各類城市信息資源,提升政府服務與決策效率和合理性。
而“二網”則包括了城市通信網和城市物聯網。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有線+無線寬帶網絡,為城市構建無處不在的寬帶,讓城市公共服務觸手可及;在物聯網領域,華為提供業界最輕量級物聯網通信操作系統LiteOS,多種類型的接入網關,并提供物聯網平臺,為城市各行業應用提供物聯網數據服務。
“三平臺”包括ICT能力開放平臺、大數據服務支撐平臺、業務應用使能平臺。通過ICT能力開放平臺,將ICT能力進行封裝、打包提供給業務應用開發者,使其更便利地調用ICT接口,共同為客戶提供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華為將與合作伙伴聯合提供大數據服務支撐平臺、業務應用使能平臺,為城市智慧應用提供資源獲取自動化、軟件開發自動化、運維管理自動化的服務。
此外,華為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端到端信息安全解決方案,包括:供應鏈、生產、銷售、安裝全流程的安全能力;完全遵循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標準和政務云安全服務標準的智慧城市總體安全體系;基于芯片和操作系統源代碼的自主知識產權。
在智慧城市建設當中,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創新的IT技術趨勢,是實現城市以人為本、問題導向的真正“智慧化”的重要方式。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也是這些新技術集中應用和體現的大舞臺。作為ICT產業領導企業的華為把智慧城市業務作為公司在未來的戰略發展重點,在這些創新技術趨勢,以及其背后的研究領域,甚至是材料、數學等最為基礎的研究領域都有雄厚的投入和積累,從而具備了為合作伙伴、客戶發揮更大價值的能力。
與以往的智慧城市生態主導者形而上式的表態不同,“一云二網三平臺”將在智慧城市生態體系中,華為擅長、由華為提供的部分能力以公告的形式傳達給整個業界,并在此基礎上為合作伙伴留下豐富的業務拓展空間。
有共識、開放加能力互補,華為生態圈三大秘笈
而華為生態圈體系的提出,則表達了華為能夠提供給合作伙伴的支持內容,以及華為對合作伙伴整體歡迎的姿態。作為復雜巨系統的智慧城市,能夠為其提供理想化服務的,一定是各個行業、各個層面—從業務應用層、平臺層到基礎設施層,以及各個專業—從投融資、頂層設計、集成到運營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大集合。生態圈中的合作伙伴只有在這些層面、這些能力中實現互補,才可以更好地為政府解決在智慧城市建設當中遇到的問題。
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包括了生態圈基本權益、集成項目疊加返點、專項費用支持、億元基金聯合解決方案開發支持等內容,涵蓋到合作伙伴,尤其是具備增值服務能力的高價值合作伙伴在業務層面關心的方方面面。
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楊文池介紹,對于加入生態圈的“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伙伴”。華為將在官網設置宣傳專區,進行全方位宣傳。在智慧城市機會點中,華為會優先選擇生態圈伙伴合作,并與生態圈伙伴進行一線作戰團隊的組織對接和營銷活動對接,形成聯合戰斗力,優先選擇生態圈伙伴進行市場拓展和項目合作,并對伙伴的重點活動優先支持。此外,對于智慧城市項目中主動銷售華為產品的生態圈伙伴,華為還將按照合作業績給予一定比例的專項返點激勵。
面向智慧城市生態圈,華為將提供專項費用和基金,支持聯合解決方案開發及落地應用。聯合解決方案是基于華為“一云二網三平臺“的智慧城市架構,在智慧城市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GIS平臺、平安城市、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物聯網應用等方面,共同制定開發計劃。
華為將投入億元基金支持聯合解決方案開發及推廣工作。主要內容包括技術、營銷、人員培養等方面。比如遠程實驗室支持、聯合創新實驗室專場測試、營銷資料開發與全媒體宣傳、專人接口支持、華為ICT全國巡展展示等。在此基礎上,華為還將額外設置聯合解決方案開發及推廣費用支持。在2016年共同完成方案發布,且項目落地的前20名合作伙伴,每家給予專項費用支持。
中國電科、航天智慧、方正國際、太極計算機、東華軟件、北明軟件、神州控股、中國智能交通、軟通動力、泛華集團、易華錄、泰豪集團、埃森哲、海克斯康、霍尼韋爾、未來國際、科大訊飛、易智瑞、超圖軟件、國泰新點、廣通軟件成為了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中的第一批合作伙伴—其中既包括神州數碼、太極、東華、埃森哲等全國乃至全球最大規模的IT服務商,也有業務優勢專注于區域市場的合作伙伴,同時更有在專業領域—如GIS、語音識別、物聯網等領域有豐富建樹的合作伙伴。
不同于其他同類或類型相似的產業聯盟,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想要實現的全產業鏈整合目標非常明顯—通過生態圈覆蓋每一個區域和其下的子區域,服務于每一個細分領域和產業。作為擁有全ICT基礎設施提供能力的廠商,在政府、運營商、醫療、交通……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有豐富的技術支持和實施經驗。而且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其能力和經驗都能與IT服務商互補。
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表示,華為希望與那些在智慧城市設計的某些領域專注,在國內甚至全球具備領先的水平的伙伴深入合作。并將秉承開放的態度用開放的生態圈歡迎其加入:“在下一步我們也會和更多的合作伙伴,來進行接觸、商談,我們會歡迎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到我們的智慧城市生態圈當中來。”
隨著中國邁入“十三五”階段,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管理、城市服務水平都將得到質變級的提升。雄厚的合作伙伴基礎加上完善且領先的ICT產業布局,開放但不侵略的合作伙伴策略,正是在智慧城市產業飛速增長的大時代中,華為的智慧城市高速“修路”秘訣,以及引領合作伙伴生態體系在智慧城市高速路上馳騁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