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明
去年啟動的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目前正在全市范圍內強力推進,為共同推動綜合治理,加快補齊城市管理和生態環境短板,市人大常委會將此列為今年的專項監督項目,并將開展專題詢問。自4月下旬啟動監督調研以來,市人大城建環保委組織委員和代表已先后赴閔行、普陀等10個區開展實地調研,了解各區整治進度、好的經驗做法、工作中的難點和相關建議。逐個區調研下來,最直觀的感受是,縱然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每個區、每個街、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精神振奮,治“五違”補短板的決心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大家都在乘勢發力、自我加壓,力圖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清除“五違”現象。從去年首批的9個區11個治理地塊,到今年的“17+X”推進模式,整治工作聲勢之浩大可謂前所未有,成效之明顯也是前所未有,昔日市民群眾詬病的“五違”問題突出、環境臟亂差的地塊大多已經夷為平地,有些區域甚至已經發生脫胎換骨般的變化。
在各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各級領導的決心、各部門的合力、基層政府的作為和擔當,以及社會輿論的支持,這些積極因素共同促成了整治工作的順利推進,缺一不可。從目前的工作態勢判斷,通過持續幾年高強度的綜合整治,本市城鄉生態環境面貌必將發生非常顯著的變化。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五違”集聚的區域問題大多由來已久,情況錯綜復雜,全面消除這些亂象除了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借勢聚力、攻堅克難之外,同時也需要政策措施的進一步聚焦和社會各方面更多的支持,特別是市級層面要給予基層政府和一線具體操作的部門更有力的指導、支持和幫助,及時解決整治資金平衡、集體經濟發展、土地功能調整、建筑垃圾出路等實際困難,確保整治工作有序、可持續推進。
“破”屬不易,“立”則更難。人大的監督審議和專題詢問,不但要推動破解綜合整治中的困難和矛盾,助推整治工作的進度,還要更多地關注整治后的區域轉型發展和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提升等問題,這是市民群眾的期盼,也是補短板工作的要義所在。眼下28個市級重點整治地塊和各區X個自選地塊大刀闊斧“拆”的工作基本已臨近收官,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推動市區兩級政府系統謀劃這些區域的長效管理和后續發展,鞏固集中整治的成果,提升這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當務之急,是要統籌好規劃、管理、發展等工作,使這些昔日的短板逐漸蛻變為城鄉發展的新亮點,增強市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認同度和獲得感。
堅持規劃先行,描繪科學發展藍圖。目前,這些正在逐步拆平的區域,有的已經植樹造綠成為生態空間,有的已經規劃為中央商務區,但有些地塊因為土地權屬、土地性質等原因,尚未明確下一步具體用途,準備加堵圍墻暫時閑置。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既不能推倒拆平就完事,也不能匆忙上項目。當前本市正在編制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宜以此為契機,結合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調整和村莊規劃的編制,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加快明確這些整治清拆地塊的規劃定位,為后續的科學有序發展奠定基礎。
堅持法治思維,提升社會治理水平。“五違”問題的表象是區域生態環境臟亂差,其實質是執法監管的長期缺失和基層社會治理的薄弱渙散,這也是上海城市發展過程中真正需要補齊的短板。通過這輪綜合整治,應當對產業、人口、環境的綜合管理和動態執法等進行認真地總結、反思,在執法管理的體制、機制、法制等方面力爭有實質性的進步,更加自覺和堅決地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加強社會治理,更善于通過基層居民自治和社會共治實現城市健康運行。
堅持共享發展,增強地區居民獲得感。全力清除“五違”亂象改善生態環境,這是廣大市民期望看到的,而共享治理和發展的成果,則是當地群眾更現實的期盼。集中整治在大規模消除“五違”現象的同時,客觀上對一些群眾的收入和集體經濟產生了一些影響,給基層社會管理帶來了較大壓力。在整治過后,形成有效的“造血”機制,使當地群眾不僅能夠享受生態環境的可喜變化,同時還能共享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成果,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同時也關系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最終的社會認可度。
我們也期待著,通過這次專項監督和專題詢問,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共同尋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徑、方法,推動破解實踐中的難題,加快補齊短板,更好地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作者系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