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學義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教育觀念,在實踐中實現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改變,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達到這一目的,歸根到底要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和教師形象的重塑,這也是新形勢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總起點和總開關。
關鍵詞:新課程實踐;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角色轉換與重塑
一、首先要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
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所帶來的教育觀念轉變,已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因偏遠貧困地區教師尤其是中老年教師,教學觀念相對落后,專業發展緩慢,急需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多方面的,很難一概而論,但值得關注的是,學校的傳統功能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而且日益成為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學探究的中心,并兼具教育知識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角色。科學探究將成為新型學校的特征,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將成為首要任務。
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者,而且是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絕對權威。事實上,這是一種很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基礎教育新課程強調的教育理念,是要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學生學,將不斷轉變為教學對話、交流與知識構建活動,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氣氛,讓學生感到老師是知己,師生互教互學,共同探討問題、尋找真理,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使教師和學生都處于愉悅的狀態。這樣的教學過程就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的過程,而是一種學生容易接納的、支持的、動態的、發展的,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二、實現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改變
基礎教育新課程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改變學生以往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有利于教學方式的改變,樹立以學生為主的觀念,創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學途徑,為學生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習興趣。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讓學生富有個性地發展成長。其次,教師還要由課堂的管理者變為組織者,為學生營造一個寬容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
三、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學生的創造性人格和個性,只有在教師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才能產生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他們的創新潛能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精神。
其實,教師和學生都有創新的潛能,但是,要把潛在的創新力轉化為現實的創造力,必須要有一個激發學生創新潛能,形成創新力的環境和氛圍。首先,教師要起導航作用。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學生、教材、環境這四個因素的整合,是新課程極為重要的特征之一。其中“以人為本”是主要因素,教師要最大限度的挖掘課程中蘊含的人文潛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以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與新課程同行。
四、教師角色的轉換
未來的教育是開放性的教育、競爭性的教育和個性化的教育,這對教師來說既是機遇,也是面臨的挑戰。教師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探索者和不斷學習者的位置上,才能成為教學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和主動適應著。
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不再只是課程被動的實施者,而是課程的主動設計者。教師不僅要承擔對教學文體加工和構建的任務,還要承擔起選修課的開發責任和任務。在這個前提下,教師必須把格式化的“我教你學”,“我講你聽”,轉變為“怎樣教”和“教什么”,把原來的“按我指的路行走,沒錯!”轉變為“讓我牽著你的手,在風雨中共同行走,共同發展”。否則,新課改就成為一句空話。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還要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和發現、挖掘、整合當地特色文化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使他們身臨其境地參與實習考察、科學研究,主動接受科學知識與環境保護的教育,實現三個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學校),從而使教師的角色根本轉換。
五、教師形象的重塑
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僅要做課程的實踐者、實施者,更要做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和知識的生產者,做不到這些,教師的良好形象就得不到重塑。
教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變得更加完善的職業,而教師的工作,又是一種創造性的高級勞動。當前,教師良好形象的內涵意義不再是一桶水,而是一條河,一條長流長新的河。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深入發展,為教師重塑形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發展平臺,誰能及時意識到這一點,誰就會在新課程實踐中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從中享受到教師這一特殊職業的歡樂和尊嚴。原來消極的、被動的教師就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一個研究者和創造者;不再只是一個真理的宣示者,而是一個促進者、幫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積極的、能動的教師形象將取代消極的、被動的教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