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莉
摘要:英語教學,既是人際交往的一種語言,也是一種信息與文化載體,使之成為學生自動開啟世界文化寶庫的“金鑰匙”,并以外語實驗為手段,探索一條適合國情的英語教學新路子和現代化教育模式。本文通過對英語學習的關鍵期、語言的觸發、可理解性語言的輸入、情感過濾等方面的論述,強調兒童語言學習關鍵期學習英語的重要性,進一步說明從小學英語的可行性、必要性,同時提出具體做法。
關鍵詞:關鍵期;語言習得機制觸發;情感過濾
改革開放,萬象更新。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作為與外界交流的工具,英語顯得尤為重要。各種各樣的英語學習班如雨后春筍出現,而作為未來希望的孩子,也成為這支學習大軍中的一部分。對此,有人欣喜有人擔憂,有人認為英語不必從小學學起,因為從小學英語的條件尚未成熟(桂詩春,1993),有人甚至認為從小學外語是浪費人力、財力、事倍功半、得不償失。我認為在學習外語的關鍵期即從小學習英語(一般指幼兒園開始)是有必要的、有條件的,而且越早越好,將從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一、兒童是學習英語的關鍵期
提早學外語有一個最主要的神經生理學的依據。萊倫伯格(1967)提出,三至五歲的兒童語言學習能力最強,以后呈下降趨勢。十歲至十二歲前,人的語言能力便完成其側向大腦左半球的過程。彭菲德(1959)等人更明確提出,各種語言學習在九歲以后就會越來越受到大腦的僵硬和呆板控制。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語言習得機制”理論認為,兒童習得語言主要依賴于“語言習得機制”,它是屬于兒童大腦中的一種初始狀態,這種“語言習得機制”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降低。所以把十歲至十二歲前稱為語言的“關鍵期”或語言的“青春期”,與人生理的青春期一樣是必然發生的,過了語言關鍵期,學習語言就相當困難。這就是為什么教成人學外語如此困難,而兒童不要教就能很容易學會一門語言。
二、從國語得到的啟發和觸發
狼孩有其固有的語言中樞――語言習得機制,由于長期與狼生活在一起,沒有人類語言的“觸發”,最終喪失語言能力。因此,必須有足夠的豐富的環境刺激,才能保證遺傳決定的發育過程,按照預定的發育方式發育。這點像汽車一樣,當你轉動鑰匙啟動時,汽車就開了,否則就是性能再好的汽車,也難行千里。要使設定的功能起作用,必須有正確的“觸發”因素。就像每個人都要經歷青春期,但并非每個人都能發育良好,這還與營養、外界因素等有關。兒童的大腦有巨大的語言潛能,聽覺也非常靈敏,關鍵在于外界有效的刺激、觸發、激活,從而有效發揮他的語言習得機制。實驗證明,15天大的嬰兒,就可以給他輸入有用的信息,盡早開始接觸詞匯、句子,以后他早已懂得的詞、句就會像噴泉一樣冒出來。3歲前接觸了大量的國語,且整天生活在國語的環境,因而對國語的掌握已經得心應手。3歲后就可以讓他接觸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語言,3歲的孩子接觸到感興趣的英語(如英語動畫片、夾帶漢語的英語小故事),是非常樂意學的。當然有人說,語言的關鍵期,語言的觸發,國語就足夠了。其實孩子完全生活在國語環境中,接觸國語的機會相當多,國語是無需學習就可以習得的。作為完全不同的英語,它是另一番新奇世界。處于語言關鍵期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學習英語,在大腦中留下許多“劃痕”,儲存相當的信息。這對于其語言習得機制的有效發揮,語言能力的發展、提高很有幫助。所以從小學習英語可以得到完全不同于母語的語言、文化方面的“刺激”,使語言習得機制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更好地發展語言能力。
三、情感過濾假說
兒童時期是學習英語的關鍵期,有英語的“激活”、“觸發”不等于就能學好英語。Krashen(1985)認為語言的觸發,必須是有效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才能對語言習得產生影響。語言能力的習得還與情感因素有關,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如果“情感過濾”過強,就會在大腦中形成障礙,語言輸入就會受到阻礙,無法進入語言習得機制,結果就不能產生語言習得。如果“情感過濾”降低,而且語言輸入是可以理解的,就可以順暢地進入語言習得機制,于是產生語言習得。這一假設可以這樣表示:語言輸入―情感過濾(強,弱)―語言習得機制―語言能力習得。因此,對語言習得而言,除了語言習得機制發揮主要作用以外,還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學習者必須接受到足夠多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另一個就是學習者的情感過濾必須適度。
1、足夠多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對于初學英語的孩子,進行足夠多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確實不容易。如果只是選用一本兒童英語教材,單詞、句型一遍遍簡單重復、反復操練,所選的材料枯燥乏味、毫無意義,對于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來說,那是毫無興趣與效果的。我的孩子開始學英語就是這樣,沒少挨打,直到找到Gogos English,Disneys English的磁帶、光盤,他簡直是如癡如醉。生動有趣的Gogo歷險故事,夸張的語氣,美妙的音響效果,極易集中孩子注意力的動畫場面,孩子百看不厭、百聽不煩。夾帶漢語的英語故事,借助畫面理解的單詞、句型,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語言輸入。當然,光有書、磁帶、光盤這樣的語言輸入還不夠,還要靠老師針對孩子的特點,精心安排組織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教唱英語兒歌、英語歌曲,組織單詞接龍游戲,講解夾帶中文的小故事,在輕松愉快中自然而然地學習。
2、適度的情感過濾。Krashen把學習的興趣、動機、自信心、焦濾感等統稱為“情感因素”。當學習興趣濃、動機高、自信心強、焦濾感適度、學習語言的心理障礙小,情感過濾就弱;反之,情感過濾就強。兒童學英語,其興趣、動機、自信心、焦濾感是與成年人學習英語不相同的。成人的興趣、動機、自信心、焦濾感已形成定勢,而且難以控制,而兒童的興趣、動機、自信心、焦濾感卻易于培養和控制。首先,兒童的興趣容易培養,只要根據兒童的特點設計的教材、教法,大多數孩子都是喜歡的。許多孩子參加兒童英語班的學習,并能堅持下來,不用像學小提琴、鋼琴那樣靠打罵來堅持。其次,兒童的學習動機不如大人那么抽象。他們的學習動機與必要的獎勵、口頭表揚、物質刺激等聯系在一起,那就顯得更具體,也就更易激發與控制。
盡管在關鍵期學習英語的條件還沒有完全具備,盡管從小學習英語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但同未來英語的重要性相比,我們不能坐以待之,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無論是從孩子學語言的“關鍵期”,語言的“觸發”,語言的“情感過濾”,還是從大環境來說,從小學英語是對孩子重要的智力投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國家教委作出明確的要求:在小學低年級中開設英語課,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英語課,有的學校甚至用雙語進行教學。盡管對于從小學英語這一問題還沒有定論,但從小開始學英語不能不說是明智的長遠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