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芬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許多科學知識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和思考得來的。實驗在科學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實驗為學生提供了問題情境,學生在自我思考、相互討論、教師引導下逐步解決一系列問題,從而獲得“真知”并由此激發研究的興趣。因此我們要重視科學實驗這個基礎的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但在科學實驗教學的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做好初級中學科學實驗教學呢?
一、認識科學學科的特點,高度重視科學實驗教學
大多數學校一般是把學生分組實驗往往集中在中招實驗考試前一個月才搞突擊,甚至還是選擇一些來做。根據調查,有的實驗室形同虛設,甚至有的還沒有符合標準規范的實驗教室。常規儀器以及實驗藥品短缺比較普遍。也有少數教師怕麻煩,就懶的及時去做了。原因固然挺多,最重要的是部分教師也包括少數學校管理者對科學實驗教學不夠重視,沒有從根本上認識科學學科的特點以及培養學生“素質”的真正內涵,學校為了省錢、教師省力,忽視了科學實驗這一重要環節和手段,這樣必然影響學生各中能力的培養和技能的訓練、提高。對此,我們無論是科學教學人員還是學校管理層都必須對科學實驗教學予以高度重視。
二、注重實驗教學的趣味性,引導學生探究
初中學生學習科學時,教師可加強實驗觀察與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開發利用青少年好動心理特征的正面效應,用實驗趣味啟發學習興趣,進而轉化成學生的積極求知動力。例如初中科學八年級上“大氣壓與人類生活”,教材中安排了一個演示實驗。實驗是用帶橡皮球的玻璃罐吸皮膚,我備課時發現教學中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實驗對皮膚有一些損傷,而且學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于是我對實驗裝置進行了如下改進:把皮膚改成一個彩色氣球,氣球吸進玻璃罐的程度很深入,學生也容易分析球內的氣壓與外界的大氣壓之間的差異。
三、優化科學實驗設計方案,提高學生學校積極性
實踐是創造思維的搖籃,實驗設計是一個動手動腦問題的能力的過程。通過學生自己思考設計實驗,既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設計的能力。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實驗設計時,可引導學生閱讀、查找一些實驗小竅門、實驗藥品以及儀器的代用品、實驗裝置的改進等有關資料,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進行創造思維。例如,液體的壓強是由于重力而產生的,但是液體壓強的大小又跟液體的總重沒有關系,對此學生很難接受,為了幫助學生學好這一知識,我們設計制作了簡單的儀器。這個儀器的制作過程是:將溢水容器倒過來,在容器口上扎上橡膠薄膜(可以用氣球,方便易得,且牢固耐用),然后在溢水口處塞上橡膠塞(連上長玻璃管)。用量筒量取適量水,由溢水口裝入溢水容器中,塞好橡膠塞,可以看到下面的橡膠薄膜略有凸出。這時,取下橡膠塞,換上長玻璃管,把玻璃管逐漸舉高,可見底部的橡膠薄膜越來越凸出。水的總重雖然沒有增大,但由于深度增大,壓強也增大;升到一定高度時,橡膠膜竟然被壓破,這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重視實驗教學的教育性,養成科學態度
實驗教學中有許多內容都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以及養成科學敬業精神的好材料。作為教師應充分挖掘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實驗中,遵守實驗紀律,愛護實驗儀器,對有毒氣體的制備充分考慮到有毒氣體的防護處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在課堂中穿插中國科學史的介紹,如蔡倫發明造紙、候氏制堿法、結晶牛胰島素的發現等等,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針對目前人們對環保意識的加強,不失時機介紹酸雨的形成過程、赤潮水華現象、溫室效應、綠色食品、無鉛汽油、核輻射對人類的災難,培養學生學會生存、學會關心他人、關心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五、充分發揮科學實驗的作用,提高科學教學質量
在我與學生的接觸中,我發現學生對科學實驗非常感興趣,只要課堂上一做實驗,興趣驟升,如何利用學生這種心理,引導他們去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中對課題的引導,重點的突出都是一個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還有就是對實驗的全程設計與把握,這需要教師把實驗課備透,在實驗課堂上能真正做到運籌帷幄,掌控大局。
在演示實驗中,除按基本操作要求進行示范操作外,還應引導學生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并能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和思考,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探究物質的本質及其化學變化的規律。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對實驗進行增補,增強實驗的效果,加強實驗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進而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增強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借助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綜合歸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科學實驗是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學科教學的支柱和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因此,初中科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實驗教學的種種特點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作為科學教師一定要重視科學實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理念,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而實現科學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