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芬
摘 要:《神雀》外形似飛翔的鳥,雀首胥出為流,雀尾彎曲成把,首尾波浪形起伏,自然柔和,壺腹圓潤,造型柔美、豐腴,令人聯想起楊貴妃富態之美。整器一脫塵俗,不務妍媚,樸雅堅致,風格優雅悅目,流暢靈活,乃收藏之佳作。
關鍵詞:神雀;創作;藝術魅力
1 前言
紫砂茶壺自創始之初,就是因茶而發展的一種煮茶器具,取宜興獨有的紫砂泥料,經藝人的工藝手段制造而成。天然的泥色,古樸端莊,溫潤自然,造型別致奇巧,簡約古雅,滲透了文人的審美情趣和品位追求而備受追捧,歷史上曾有“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從紫砂創作的角度來講,追求作品的經典造型的同時,還需要從生活中得到啟發,把現實生活中更多有意義的主題融入到紫砂上,對真正的紫砂文化的理解,還需要我們共同的探討和研究,藝術、時代、精神相互彌補,相互結合,做出我們蘊涵文化思想的紫砂創作,做到紫砂壺藝的傳神達意。
2 《神雀壺》的藝術魅力
紫砂器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和手工技藝中,有著相當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發展過程,紫砂的誕生比瓷器晚了千百年,但它的文化底蘊深厚,工藝獨特,不拘一格的造型更能夠表現陶瓷藝術的精髓,宜興紫砂和景德鎮瓷器同樣著稱于世。紫砂的造型都是有依據的,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參考當時的時代背景、審美取向、民族民俗等,從傳統的文化中抽絲剝繭的尋找適合的元素,既符合了傳統的精神面貌,又不斷革新,豐富了紫砂的造型的內容,以此作為紫砂人傳承創新的基點,發揚華夏文明。
紫砂壺的創作是奇妙的,它是紫砂藝人感情的寄托,亦是對美的一種審視,它的器形變化往往在一瞬間,沒有特定的框架規矩來束縛造型,是藝人們創造出來的貼合人們內心的泡茶雅器。而不同的藝人,不同時代的審美都會使紫砂的藝術情感產生差別。手工紫砂自宋元誕生到明時成熟,歷代制陶人立足自然,立足生活,不斷在繼承中創新,廣收優取,精益求精。從造型、裝飾、寓意等方面不斷拓寬紫砂藝術生存空間和藝術表現力,從詩、書、畫、印、雕、刻、塑等方面擴大紫砂藝術感染力,從實用化,人文化,審美化,藝術化等多方面增加作品內涵。自古以來,紫砂藝術大師人才輩出,贊美紫砂藝術的文人雅士,名句佳聯,層出不窮。自然之靈融入人之性情,產生了諸多藝術結晶: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賢如佳人,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可用可賞,可品可玩,可寓可想。
《神雀》外形似飛翔的鳥,雀首胥出為流,雀尾彎曲成把,首尾波浪形起伏,自然柔和,壺腹圓潤,造型柔美、豐腴,令人聯想到楊貴妃富態之美。整器一脫塵俗,不務妍媚,樸雅堅致,風格優雅悅目,流暢靈活,乃收藏之佳作。
紫砂壺的成型從創作之初便奠定了它的基礎,一件成品紫砂壺,要從挖泥、煉泥開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紫砂經過錘煉等數十道復雜的工序,靠著藝人們熟練的技巧制作成的。紫砂壺的形態都是經由點、線、面組成的,壺體的各個部位和結構都是由線條構成的,壺體與局部,都要按照比例組合起來,紫砂線條之美體現在簡單、簡約、概括。簡單的線條是最簡單、概括的藝術表現手段,紫砂基本由線條構成,不同的造型是由不同的線條構成的。紫砂藝術的生存,依附于文化,它的千姿百態來源于紫砂陶手工藝者。文化的熏陶使得手工藝者們突破創新,在不斷的設計中,用多變的造型,豐富的表達形式,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融匯在作品中。產生新的理念,借鑒新的思想,多角度去創新,升華藝術形象,不拘泥于表面,更深層次的探索內涵,把中國的陶文化發揚廣大。
3 總結
隨著人們對精神領域的需求越來越高,從表面到內在,從物質到精神,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紫砂陶“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特色導致其生命力和社會的輻射力是有限的,只有靠社會上能人志士的參與和藝人們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使紫砂陶文化源遠流長,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