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國洪
摘 要:筆者的《供春壺》保持了傳統的樹瘤造型,再現了供春的質樸和自然感。虛實相間的空間,給人以層次感。樹枝狀的壺把,下彎的形態,從上向下生長,下端與壺身連接處枝條的斷痕自然清晰。同是樹枝狀的壺嘴呈朝上伸展的趨勢,極具張力。壺把和壺流,一上一下的造型兩兩對應,保持了重心的平衡,整體視覺協調統一。
關鍵詞:供春壺;藝術造型;開山鼻祖
1 前言
紫砂起源于明代,從眾多的文獻資料和史實來看,在中國紫砂史上,供春是紫砂壺的開山鼻祖,而他創作的供春壺是紫砂學界公認的天下第一壺。得益于供春的壺藝貢獻,把紫砂茶壺從一般粗糙的手工業品推進為工藝美術的創作。供春壺經文人墨客渲染,已經神乎其神,而真正傳世者又幾乎沒有,于是從時大彬起仿制者眾多,已難以辨識。但都無法動搖供春和供春壺在砂壺史上開創性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2 《供春壺》的歷史語言及美學意蘊
紫砂文化是陶瓷藝術體系中獨樹一幟的藝術門類,隨著紫砂文化不斷發展,也因歷史風貌的變遷展現出歷史的氣韻。千百年來,紫砂壺藝反映出了作品絕佳的氣度,也涵蓋了創作者的精神意態,在紫砂人不斷的探索過程中,付諸努力,不斷追求壺藝新的高度,讓紫砂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紫砂陶在浩瀚的中華文物史上有著瑰麗的地位,在明清兩代,地處江南人文薈萃之地的宜興,所生產的紫砂器,充滿著豐富的文化氣質。之所以成為名陶,是因為其良好的實用性與獨特的藝術性。
宜興紫砂花繁似錦,在中國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個開創性的人物。明代正德年間,供春作為書僮隨進士吳頤山來到金沙寺伺讀,閑暇時看到寺內老和尚用當地特有的紫泥捏制茶壺。飲茶參禪,此時已成佛界習俗,也許是出于好奇吧,他就取了老和尚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洗手泥,參照寺院內大銀杏樹的樹癭,做出了“指螺紋隱起可按”的供春壺。
許多文人對供春及供春壺的評價極高,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中稱供春壺“極古秀可愛”,并贊曰:“脫手則光能照面,出冶則資比凝銅。彼新奇兮萬變,師造化以元功,信陶壺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徐喈鳳《宜興縣志》中說,“供春制茶壺款式不一,雖屬瓷器,海內珍之。用之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價購之。”供春壺以指紋螺隱清晰可見,可見當時的制作技藝并不發達,而是靠純手工捏造的,仿照銀杏樹的樹瘤制作的供春樹瘤壺,也足以證明紫砂的誕生之初,是從自然界中模仿的形態,以自然為界,創造出具有生命的藝術,也成為紫砂花貨的鼻祖,為供春的紫砂歷史地位奠定了基礎。
在紫砂壺的發展史上,《供春壺》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它的出現把普通的日用陶器提高為既實用又具藝術價值的工藝陶,開創了紫砂藝術的先河。筆者在供春壺的經典壺型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加工,把古典的文化與紫砂的發展相融合,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筆者的《供春壺》保持了傳統的樹瘤造型,再現了供春的質樸和自然感,虛實相間的空間,給人以層次感。樹枝狀的壺把,下彎的形態,從上向下生長,下端與壺身連接處枝條的斷痕自然清晰,同是樹枝狀的壺嘴呈朝上伸展的趨勢,極具張力。壺把和壺流,一上一下的造型兩兩對應,保持了重心的平衡,整體視覺協調統一。
《供春壺》如一高人雅士,看上去不拘不委,內應則有智慧圓妙通達之真。在注水發水功用上,做了很多微妙的處理,使賞壺玩壺家一上手啟茶,就有“與士相交,心暢如江河其通”的感覺。注茶時出則暢,收則止,無擰波掛水之象,妙合于“一壺在手,順應我心。”作品于外觀內應上,尋到了一個完美的契合點。
3 總結
宜興紫砂壺制作工藝被批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被稱為國家瑰寶。紫砂作為一個藝術體系的代表,標志著一個藝術門類的革新,紫砂藝人更是前赴后繼,馳騁在藝術的海洋中,發展紫砂藝術,創造出紫砂藝術的廣闊領域。多年紫砂技藝的學習和經驗,讓筆者清楚的認識到,紫砂藝術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文化是藝術不可分割的基礎,隨著文化的發展,紫砂藝術的腳步也隨之不斷地前行,單純地模仿傳統,只能是原地踏步,甚至固步自封,基于此創新必然成為紫砂界的風尚。相較于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筆者心中更屬意的則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重新詮釋紫砂的底蘊,以古飾古,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