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林
摘要:針對紅河州森林資源培育和林下經濟發展情況,總結了林下經濟發展的模式和主要主要做法,分析了紅河州林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林下經濟發展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林下經濟;問題;建議;紅河州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17303
1 引言
紅河州是一個集“邊疆、少數民族、貧困”為一體的民族自治州,州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全州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5%,人均占有土地0.83 hm2,低于云南省人均占有1 hm2土地的水平。耕地面積中,坡度16~25°的占27.1%;26~35°坡度的占15.3%;36°以上坡度的占2%。“九分山有余,一分地不足”準確地道出了山區人民生產生活現狀。靠山吃山的后果,不僅使資源趨于枯竭,還使生產環境受到了破壞,過度開墾造成了土地肥力流失,土地產出低下,反過來又促使人們開墾更多的土地,蠶食更多的森林,長期的過度開發,全州植被毀壞嚴重,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長期頻繁襲擾,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州南部的元陽縣不得不將縣城舉城搬遷,全州保護生態環境與生存和發展的矛盾較為突出,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理順發展思路,制定有效措施,探索一條與符合紅河州實際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道路,使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成為全州調整產業結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2 森林資源培育情況
通過廣泛、深入調研以及多年試點探索,結合各地種植傳統基礎,紅河州始終堅持興林富民這一現代林業發展的根本宗旨,堅持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道路,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圍繞建設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兩大目標,大力進行林種結構調整和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確立了以恢復植被、遏制水土流失為重點的同時,兼顧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培植、發展林業產業,實現綠山富民目標的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思路。明確了培育壯大綠色產業,建設生態經濟強州的綠山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防護林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九五”以來,全州實施退耕地還林8萬hm2,荒山造林10萬hm2;建設防護林8.8萬hm2;實施天然林保護12萬hm2;石漠化綜合治理6.12萬hm2。以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為切入點,掀起一個又一個植樹造林熱潮,全州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末的36.8%提升到2015年的48.1%。
3 林下經濟發展情況
3.1 多樣化的發展模式
森林覆蓋率的逐年提高,為適宜在林下生長的草果等林下經濟作物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解決林業建設周期長、見效慢的缺點,提升林地綜合產出,紅河州堅持政府引導扶持、農民自主參與的原則,廣泛發動農村群眾以多種形式組織起來,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林業產業發展重點,以短養長、以短促長,立體開發,綜合發展,形成了人工林下發展香料、林下種植藥材、林下菌類開發等產業模式,草果、板藍根、藍莓、絞股藍、石斛、重樓等一批開發熱點;榿木+草果、榿木+板藍根、松+菌類、人工模擬種植石斛等種植模式;元陽東五鄉元坪公路百里林下經濟帶、屏邊和平白云林下草果種植區、石屏云南松林下菌傳統產區、綠春牛孔河石斛種植基地等一批林下資源開發區。林下種植產值、產量不斷獲得突破,紅河州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較大的石斛產區,最大的草果產區,人工榿木林下種植草果被國家林業局譽為紅河模式。截至2015年,全州共發展林下經濟面積達5萬hm2,綜合產值超過8億元,占全州林業產值的比例達11.4%。其中草果種植面積超過5萬hm2,年產量3.8萬t,產值超過4億元;石斛種植全州發展面積達300 hm2,綜合產值超過3億元。預計到2020年,全州林下經濟面積將近40萬畝,產值達20億元。
3.2 顯著的發展成效
林下資源開發成效顯著。通過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使林農收入得到了增加。屏邊縣通過發展人工榿木林種植,在林下套種草果1.4萬hm2,每年干草果產量達450萬kg,年收入1.35億元,僅草果一項全縣人均年增收900元,全縣草果種植中,年收入普遍達6萬元,最高的達13萬元,較少的也有幾千元。林下資源開發促進了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加速了新農村建設進程。成為促進山區經濟騰飛,帶動林農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開發林下資源,使森林質量有效提升。開發林下經濟,可以同時促進林木的健康成長,增加了森林人工管護,杜絕了新造林地牲畜踐踏和人為破壞的現象,對保護新造林地,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滿足了增加森林植被、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的生態需求,合理開發利用了林地資源,由于徹底解決了林農短期生計問題,滿足了農戶增收的愿望,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互相促進的完美結合。元陽縣通過在退耕還林區開發林下資源,森林面積和質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全縣森林覆蓋率從未實施退耕還林以前的26.7%提高到現在的41%,境內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和水土流失日趨加劇的生態惡性循環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開發林下資源,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產出。通過林下資源開發,使原來利用較少或不能利用的森林中、下部空間得到了利用,形成了林間全面利用、木材產品和森林非木質產品綜合產出的森林綜合開發模式。不僅木材收入得到保障,還增加了林下資源收入,提高了林地單位產出。
3.3 采取的主要做法
為做大做強林下產業,紅河州委、州人民政府把林下資源開發作為林業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將其作為開展山區綜合開發,實施“8311”行動計劃的8個“百萬畝工程”之一,還把林下開發作為重要內容寫入了《中共紅河州委 紅河州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林業發展建設森林紅河的意見》中。在具體工作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3.3.1 積極探索,合理規劃
州、縣、鄉成立林下經濟培植工作機構,制定工作方案,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和任務,把培植和發展林下經濟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綠春縣成立草果產業開發辦公室,并下設一個技術推廣站,從有關部門抽調有管理能力、懂技術的人員組成草果產業開發專業技術隊伍,負責全縣草果產業的日常事務工作。元陽縣積極爭取編制,配備專業技術人員,率先成立草果工作站,使林下產業發展工作日常化,確保了力量投入。在實際操作中,深化對州情、林情的認識,因勢利導,科學規劃,積極探索發展林下經濟的路子,不搞一刀切,在林下產業發展中重點布局州內南部6縣,突出人工榿木林下種植草果,適量引導發展石斛、藍莓、板藍根、重樓等林下產業。
3.3.2 多方籌措,加大投入
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項目補助,2006年以來,每年申請到的林下產業項目均在萬畝以上,補助超過50萬元;州人民政府每年投入林業產業資金1470萬元,其中對南部6縣林下產業均予以扶持,2009年以來,州級補助達360萬元,同時,充分利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發展項目,每年對林下種植進行扶持。在具體的工作中,采取建苗圃、種苗補貼、病蟲害防治等多種方式,對林下種植戶進行補助。屏邊縣為解決農民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對種苗給予扶持,每株草果苗僅收取群眾0.05元,余款由政府補貼。為提高草果品質,確保農戶增收,州政府未雨綢繆,舉辦草果烘烤培訓班,提高農戶草果加工技術,出資扶持農戶建草果烘烤房,每建一戶給予1萬元補助,全州共建草果烤房120個。
3.3.3 加大宣傳,營造氛圍
結合生態建設工程特別是退耕還林的實施,充分利用廣播、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對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技術、模式及成功典型進行全面、深入、廣泛的宣傳,通過宣傳林下產業的優勢,積極引導群眾種植以榿木、西南樺等為主的水源涵養林,再實施人工林下套種、間種草果板蘭根、鐵皮石斛、龍膽草等經濟作物,使之形成以短長、取長補長補短的立體復合種植模式,營造良好輿論范圍,激發群眾愛山護林、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
3.3.4 政策筑巢,積極引資
紅河州將招商引資發展林下經濟作為壯大林下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來抓,不斷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積極提高金融服務水平,落實稅費減免政策,完善用地審批制度,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行政管理與建設,著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讓投資者放心大膽投資。經過努力,目前在州內從事林下開發的企業超過100戶,巨豐生物、千山公司、紅河群鑫、綠春南藥等一批企業不斷壯大,紅河巨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達到每年200萬瓶石斛組培苗生產能力,成為全國最大的鐵皮石斛組培苗基地,在多地組建了種苗組培及馴化基地,成立多家下屬企業,注冊了商標,專業從事相關產品開發及銷售,現已成功研制多種產品,2011年,被評為省級林業龍頭企業。
3.3.5 科技鋪路,規范種植
高度重視科技在林下資源開發中的重要作用,以州林科所、紅河學院為主體在州內開展林下資源試種、引種、種源調查、選優及品種培育推廣。推動企業、院校合作,在林下作物資源庫建設,種苗產業標準化、種植規范化等方面進行探索,提高產業科技含量。州級采取示范引導、基地帶動的辦法,安排經費在每個縣主要產區建設林下種植示范基地,通過舉辦栽培技術培訓班,編寫宣傳和培訓材料,科技人員深入林間現場,對種苗培育、配方施肥、防治病蟲害等進行指導,及時把栽培管理技術等科技知識送到農戶手中,有效規范農戶的種植技術,提高管理水平。綠春縣以成立草果技術推廣站為載體,與省內外科研院所合作,篩選出2~3個優良高產穩產無性系復壯、快繁組培苗,經大田試驗示范后向全縣推廣,用2~3年的時間將全縣草果進行更新換代。
3.3.6 服務開道,形成合力
通過及時、廣泛發布農產品信息,為農戶溝通市場銷售渠道。同時,對于道路不通、不暢的村寨,積極籌措資金,動員各方力量修路架橋,解決農產品種出來運不出去的問題。同時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成立草果協會,制定協會管理制度,統一栽種、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統一銷售,把單打獨斗的農戶集中起來,形成合力,實現與市場的對接,確保每戶家庭都能從草果產業的培植和發展中得到實惠。元陽縣逢春嶺鄉76戶農戶自發組成經濟聯合體,聯合開發荒山坡地,并承包600畝集體荒山栽種榿木,在林下套種草果500多畝,聯合體還成立了草果協會,制定了協會管理制度,統一栽種、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統一銷售,實現了與市場的對接。綠春縣注冊登記的草果專業合作社有4個,會員80多名。隨著全州以草果為主的林下經濟的發展,一大批經紀人活躍在各個山區,形成了林下經濟市場,專業合作社和經紀人的興起,把單打獨斗的農戶集中起來,形成合力,這樣就有利于產業的培植和發展,促進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的產業鏈初步建成,在當地林下資源產業發展中發揮著積極導向作用,使林下種植初具規模,發展效益初步顯現,成為州內新的支柱產業。
4 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是投入不足成為制約林下資源開發的主要因素。紅河州人工林資源豐富,開發林下資源空間廣闊,由于發展迅速,現有發展面積僅有一半進入投產區,仍需在管理和技術改造上大力投入。但林下種植主要依靠業主自籌,國家、省投入不足,以草果為例,每年省以每畝30~5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而且項目面積均僅為1~3萬畝,不及全州每年發展面積的1/3,投資僅為所需的1/10,尚不能滿足種苗費的需求。二是技術扶持滯后。沒有優良品種和高產栽培方法,滿足不了產業發展壯大的需要,發展后勁不足。三是精深加工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建議省林業廳進一步加大對林下資源扶持力度,提高補助金額,并協調省級科研機構在科技攻關、技術推廣等方面與地方加強協作,同時加大對州、縣示范工程建設的投入,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5 建議和意見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把建設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作為林下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統一規劃、協調發展,堅持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道路,創新發展機制、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好部門在資金投入的支撐和宣傳、發動、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加強科技支撐,注重發揮龍頭企業作用,積極開拓市場,加大統籌力度,提高補助單價和建設質量,提升產出效益,促進產業提質增效,促進林下種植向集約經營、科學管理的高起點、高效益、高水平方向發展,進一步提高特色經濟林的品質和效益。
參考文獻:
[1]何光普.加強林下資源綜合開發促進通江林業經濟發展[J].中國林業,2010(23).
[2]王學花,楊紅艷.云南省林下經濟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林業調查規劃,2012(6).
[3]凌鳳貴.林下資源保護與產業開發[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5(8).
[4]黃 靖.淺談屏邊縣旱冬瓜林下草果種植存在問題及對策[J].新農村,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