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獅》《蝶戀花》《青梅竹馬》等優美流暢、生動活潑的曲目把廣東的音樂天空點綴得格外燦爛奪目。在這些優美動聽的曲子背后隱藏著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就是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呂文成。
自己聽來的音樂啟蒙
1898年3月12日,呂文成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郊一個破舊的小院子里。因為家里窮,親生父母把年幼的他送給了一戶姓呂的人家收養。他3歲的時候,養父又帶著他背井離鄉去了上海生活。
沒有親人、朋友的陌生地方,唯一陪伴他的是隔壁茶樓飄過來的歌聲。讓人沒想到的是,聽的時間長了,喜愛音樂的呂文成竟然可以像模像樣地哼唱一些出來。而這些自娛自樂的歌聲,給他單調枯燥的生活帶來了莫大的歡樂和驚喜。
就這樣,呂文成一邊在銀匠店干著又苦又累的雜活兒,一邊開啟了自己人生當中最初的音樂旅程。
這樣的日子維持了好幾年的時間,直到1908年,呂文成才進入一所教會辦的學校免費讀書。
勤奮好學下的苦練
呂文成去學校念書的時候已經10歲了,比起一般的孩子晚了好幾年的時間。所以,他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學習非常刻苦努力,功課一直都非常優秀。不僅如此,他還利用課余的時間繼續做零工賺錢貼補家里。
繼父望著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呂文成,心里非常難過,他為自己沒有能力給呂文成一個安穩、幸福的生活感到愧疚和不安。
然而,小小的呂文成反過來安慰繼父,他搖晃著自己早已被磨出了厚厚一層繭子的小手,說道:“爸爸,我并不覺得辛苦,可以一邊學習文化知識,一邊在打零工的地方學到許多音樂方面的知識,我心里真的有說不出的滿足和快樂。”
呂文成和繼父說著話,烏黑明亮的眼睛里閃爍著希望之光,盛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有些話,他并沒有告訴繼父,而是默默地埋藏在了心里。他想成為一位音樂家,渴望著有一天可以站到舞臺的中央,表演節目給觀眾欣賞。為了這個理想,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他也不怕。
陶醉在音樂世界里
半工半讀的呂文成,那時在一家大型的音樂俱樂部當雜工,每天的工作是幫助俱樂部里的一個廣東樂隊保管樂器和負責一些打雜的事情。每天做完了自己應該做的活兒之后,呂文成就會站到不起眼的角落里去認真觀察舞臺上樂隊成員們的表演。
他經常一看就入了迷,別人是怎么演奏樂器的,是怎么開口唱曲的,這些,像塊巨大的磁鐵一樣深深吸引著他的目光。每逢這時,別人叫他的名字都要叫上好幾遍才行,因為沉浸在音樂世界里的他根本就聽不到。
呂文成做事勤快,嘴巴又甜,看到誰需要幫忙了,他總是笑瞇瞇地主動湊過去。所以,這個廣東樂隊里的所有人都喜歡他。因此當他請教別人一些樂器和樂理上的問題時,大家都很樂于指點。
有了這些專業人士的指點,呂文成很快學會了拉二胡和打唱琴,還學會了唱他家鄉廣東的小調兒。除去做功課、吃飯、睡覺之外,剩下的時間他都用來刻苦練習彈唱歌曲了。
少年成名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樣的用心和努力中,呂文成的演奏技藝越來越好,不久就得到了許多專業人士的交口稱贊。到了11歲時,他終于登上了夢想多年的表演舞臺。
第一次登臺,望著臺下滿含懷疑目光的觀眾,小小的呂文成勉強壓制住心里不停涌上來的緊張和激動,然后顫著手拉響了手中的二胡。當如訴如泣的二胡聲響起時,他很快投入到了渾然忘我的音樂世界當中。那一刻,忘記了自己的緊張不安,甚至忘記了臺下的觀眾。直到臺下的掌聲如潮水般響起,他才如恍然大悟般回過神來。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還不到20歲,呂文成就成了上海灘很有名氣的音樂家。每天請他登臺表演的人絡繹不絕,想看他表演的人更是數不勝數。
從呂文成登臺的第一天開始,二胡和揚琴就成為他終生的音樂伴侶。它們和他,一天都沒有分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