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坤
莎拉·布萊曼 英國美聲唱法的歷史革命者,世界級天后歌手,1986年獲得了格萊美當代古典音樂獎、最佳古典女藝人的提名。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與何塞·卡雷拉斯演唱了《永遠的朋友》 一曲,并與中國歌手劉歡同唱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是唯一一位演唱過兩屆夏季奧運會主題曲的歌手。
提起莎拉·布萊曼,作為中國人,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北京奧運會時,與劉歡一同登臺的那位聲音空靈的外國女高音歌手。其實,她在歐美樂壇上,也有著無比驕人的成績:18歲就有了一首全英暢銷金曲,21歲開始是歌劇《貓》《歌劇魅影》中的絕對女主角,之后回歸流行音樂,戰績斐然。她在音樂上不停地尋找,不斷地進步,每一次音樂類型的轉變、每一次跨界的演出,都是那么驚艷,那么閃耀,被歌迷們稱為“天籟之音”“月光女神”“跨界天后”。然而,正如她自己說的那樣,她的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有低谷,但憑借她對音樂的熱愛與堅持,一次次蛻變,成為今天站在聚光燈下閃耀的莎拉·布萊曼。
母親的培養
莎拉·布萊曼出生在英國的赫特福德郡,家庭不算很富裕,母親是一個舞蹈女郎,父親是地產中介商,兄妹還極多。雖然她母親社會地位不高,但對子女的要求格外嚴格,特別是作為六姐弟中最大的莎拉·布萊曼,更是望女成鳳,竭盡能力培養她。
剛上學時,莎拉·布萊曼有些內向,但她發現每當上音樂課或者在校音樂隊表演時,所有人都會聽她唱歌,她可以用歌聲表達自己,那時,她就明白了她歌聲的獨特性。然而,她只是個孩子,恍惚感知著對音樂的喜愛。這時,她母親并沒正視她的音樂天賦,反而送她去學習芭蕾舞。在這個過程中,她接觸到不少的芭蕾舞劇與古典音樂。當時英國搖滾音樂開始風靡,她的父母親都是歌迷,古典與搖滾的結合,為她未來多變的音樂風格奠定了基礎。
直到12歲那年,莎拉·布萊曼參加學校年末會演,演唱了《愛麗絲夢游仙境》中的一首歌曲,現場的觀眾突然被這位小姑娘的聲音震撼了。據她母親回憶:“我從來不知道她能唱得那么好,當她唱到高音的時候,所有人都為之傾倒。我相信,就從那一刻開始,她就與歌唱不可分離了。”就這樣,莎拉·布萊曼轉向聲樂訓練。一年后,她從學校登上了更大的舞臺——皮卡迪利劇院。雖然只是參加了著名導演約翰·施萊辛格的新作、音樂劇《我和阿爾伯特》中的兩個角色,但這次小小的成功不僅使莎拉·布萊曼的音樂天賦得到認可,而且讓她堅定了對未來職業的選擇。
在這之后,她考倫敦皇家芭蕾舞學院失敗了,卻在18歲,憑借單曲《I Lose My Heart to a Starship Trooper》嶄露頭角,當年銷量超過了50萬張,并在全英單曲榜中名列第六,成為全英暢銷單曲。對于一個渴望成為閃耀明星的人來說,這可謂是極為杰出的成績。然而,幸運之神不總是眷顧著她。在英國持續了幾十年的流行音樂熱度逐漸減退,事業剛起步的她,同時面臨著失業的可能。這時,她遇到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伯樂——著名作曲家韋伯。
音樂劇的成功
雖然莎拉·布萊曼手握全英暢銷單曲,但真正成為最受關注的女歌手,是因為她在音樂劇上的成功。這是她最為成功的一次跨界。其實對一個已成名的歌手來說,一次轉變就意味著要放棄之前種種成功,特別是從流行樂到音樂劇,既有唱腔的大轉變,還表明她需要心態的調整,同時要學習更多新的東西。幸好,從小的芭蕾舞學習經歷讓她對音樂劇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也得以為她的音樂之路鋪就更廣闊的天地。對此,莎拉·布萊曼有著良好的心態:“我努力讓音樂成為我靈魂的一部分,并且確認我已經盡了我最大的努力,不論發生什么,只要盡了全力,就一定會有收獲,而且你要熱愛自己的事業,并且十分淡然自信,這樣觀眾才能徹底理解你?!?/p>
21歲的莎拉·布萊曼迎來了一次機會,她在作曲家韋伯的音樂劇《貓》中拿到一個角色——天真小貓杰米瑪。對于這個角色,莎拉·布萊曼無疑是年紀偏大的,但憑借著天賦與刻苦,一雙大眼睛的杰米瑪帶著出眾的歌喉走到了大眾視野中,走進了音樂劇的中心。但莎拉·布萊曼與韋伯在藝術上的碰撞,不是這次《貓》,而是一年后,韋伯在她主演《夜鶯》時,被她天籟般的高音所折服,從此開始合作。韋伯為她量身打造的《安魂曲》,為她迎來第一個格萊美的提名,之后的《歌劇魅影》,更讓她攀上事業的高峰,獲得了“音樂劇皇后”的稱號,同時,還收獲了她與韋伯的愛情。
命運有一雙神奇的大手,莎拉·布萊曼又一次迎來了人生與事業的轉折。她與韋伯6年的婚姻宣告結束,她的歌唱生涯也因此轉向了另一個方向:創造性地將流行音樂、舞臺劇和古典音樂結合在一起,真正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之后,她有成功,比如她與卡雷拉斯演唱了巴塞羅那奧運會主題曲《永遠的朋友》,進一步奠定了她樂壇的地位;她也有失敗,轉型后與德國制作人合作的第一張專輯《Dive》,反響很一般。但她從沒放棄自己的音樂,不畏懼每一次的轉向,正如她說的那樣:“因為看上去我似乎經歷了許多次轉變,但我并不把這些叫做轉變,我把它們稱為成熟的體驗?!?/p>
太空追夢人
2012年,剛結束全球巡演的莎拉·布萊曼突然公布,她將在2015年有一場太空之旅,該項目需花費2.3億人民幣,所有人都震驚極了。2015年的莎拉·布萊曼已經55歲了,除錢財外,近3年身心的測試與調整的考驗是巨大的。那么這樣做的意義在哪呢?是為了載入歷史?不,她已在樂壇上留下了輝煌的成績。這一切,只是為了圓一個女孩的夢。1969年,阿波羅號登月成功時,守在黑白電視機前的那個女孩就埋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渴望著有一天能在太空上,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與地球對話。除了自己的夢想外,還有父親對她的影響。
莎拉·布萊曼的父親是自殺去世的。但在她心里,父親是個安靜卻執著的人,用她的話說是有力量的人。她是對太空、宇宙等事物有著詩意般的熱愛,都是源于父親的喜愛。從小,父親總對她講關于大氣層與云層的一切知識,還帶她參觀各種飛行展,引領她去認識所有的飛行器,這讓她對父親充滿了崇拜之情。父親離世后,她曾改編《歌劇魅影》里的精彩選段《希望你曾降臨》來表達對父親的思念之情,這首歌她唱得并不多,但只要在自己的演唱會一定是必唱曲目,因為歌曲不是所有哀思的寄托,只是一個抒發情感的窗口。一如從小內向的她,只有唱歌時是勇敢的。她在《魯豫有約》時說過,對于父親的選擇她是尊重的,但一直并未從傷痛中走出,卻還能微笑,想必是音樂給了她莫大的勇氣吧!
然而,由于各種原因,莎拉·布萊曼預計2015年在國際空間站呆10天,并一展歌喉的計劃擱淺了。但讓我們對這個永遠眨著大眼睛,對一切改變都勇敢面對的高音歌唱家,致以美好的祝福,愿她終有一天能實現自己的夢,因為有夢想,誰都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