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林 吳駿
導讀:今年是“音樂神童”莫扎特誕辰260周年和梅紐因誕辰100周年,本文嘗試對比他們的成長史,給家庭教育一些啟示。
家庭是成才的基礎
兩個家庭都為孩子提供了豐厚的滋養。它們都基于穩定的婚姻,有父母之愛和手足之愛。莫扎特和梅紐因都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有可能得到了父母更多的關愛和教育投資。莫扎特專注于音樂創作,留下眾多杰作;梅紐因從小主攻演奏,并接觸了更多的音樂之外的知識和技能。
不是巧合,這兩位神童都沒去過學校,而是在家庭環境中接受了個性化的教育。莫扎特生于1756年,那時教育還不夠普及,還沒有出現義務教育。奧地利直到1775年才規定6歲兒童必須去學校讀書6年,莫扎特在家里學習并不違法,而且這種做法在當時的某些社會階層中可能是普遍的。
到了梅紐因出生的時候,班級授課制的現代學校已經開始普及,但梅紐因也沒有去學校。梅的父母不討厭學校,還把梅紐因的妹妹送到學校,但被告知孩子愚笨,于是,5天后他們也安排她在家上學。
父親的作用
莫父是莫扎特的教師、撫養人、經理人、職業規劃指導、私人助理、精神導師,是他一手打造了這位神童。他篤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這種相信甚至和他的宗教信仰和神秘主義聯系著,并且影響到了書寫莫扎特傳記的人(當然,理論上,還有一種可能是莫扎特的第一位傳記書寫者制造了一些“歷史”)。莫扎特只身前往維也納是他的音樂家生涯的一個關鍵點。他既獲得了獨立,也失去了第一時間獲得父親的意見、建議和精神支持的機會。
梅父沒有教孩子音樂,但他和妻子一起教授3個孩子文化。他的數學也不錯。梅紐因從演奏轉向指揮,推動音樂教育,成為社會活動家和了不起的人道主義者,顯然是受到了曾擔任猶太學校校長的父親的影響。
母親的角色
兩位神童的母親都是賢妻良母。莫扎特的母親出生于音樂家庭,她在家里的地位不高,她服從莫父的權威,多次陪伴莫扎特和莫扎特的姐姐旅行演出,給頻繁處于異國他鄉的兩個孩子提供了安全感,這對莫扎特的意義非凡。她最后一次陪伴莫扎特旅行演出的時候,莫扎特已22歲,那次旅行中她病逝在巴黎。梅紐因的母親非常能干,在家里有更大的經濟貢獻,也有相當的權威。
梅母有強烈的操控傾向,她一手安排了兩個孩子的第一次婚姻。
同儕學習
天才往往不是獨自學習的。莫扎特有一個會彈鋼琴的姐姐,梅紐因有兩個會彈鋼琴的妹妹。結伴學習,分享知識、思想和體驗,總體學習效果往往強于獨自一個人學習,尤其是有利于保持和提升學習動機。據小提琴家和指揮家馬丁·賈維斯教授考證,留存至今的莫扎特家里的一個筆記本上,有著莫扎特姐姐的筆跡。過去人們認為這是莫扎特父親教莫扎特學鋼琴的,現在要修正為莫扎特有兩位家庭教師,第二位是比他大近5歲的姐姐娜奈爾。
旅行、社交、市場
兩位神童都在成人的帶領下努力開拓社交網絡和演出市場。18世紀的莫扎特主要坐馬車旅行,不僅成本高,而且飽受顛簸之苦。請留意,那時抽水馬桶還沒有改進和普及,更不要說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24小時的熱水浴了。
20世紀的梅紐因就幸運多了,交通和通訊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他能借助火車、遠洋海輪、飛機到各處獲得指導,建立社交網絡,演出,接受膚色各異的人的喜愛,他還能夠給親人打長途電話。1951年,梅紐因訪問日本演出,是二戰后第一個訪日的西方音樂家,他扮演了和平使者的角色。他也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提建議,幫助我國的青年演奏家走向世界。
在梅紐因成年后,飛機已成為民用交通工具,是他到世界各地推廣音樂和音樂教育的技術條件。相比莫扎特,梅紐因簡直太幸運了——20世紀初藝術經紀人制度已經相對完善,藝術經紀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規則,演奏家無需親自料理演出,只要交給信得過的經紀人就可以了。上世紀初,一個有良心的經紀人只不過提取10%的傭金。
對琴童家長的啟示
(1)隨著教育的社會化、音樂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今天的家長擁有更多制造音樂神童的機會,但面臨的壓力也更大。例如:收集信息、選擇教師、參加比賽,都對家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家長需要有一定的教育基礎和學習能力(包括清醒的頭腦),并且需要和孩子共同學習。
(2)專斷型家庭產生天才的代價過大。權威型家庭比專斷型或放任型家庭更好。雙親都要“在場”,尤其是父親不可缺位。據筆者觀察,陪練母親占了多數,女性的細致、耐心、愛心有優勢,在掌控全局、做決策、對孩子堅守某些底線方面,卻有不足,有時不能區分“愛”和“操控”的區別。假使孩子缺少父親的陪伴和父愛,最好要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孩子的生活中,起到榜樣和導師的作用。
(3)相信自己的孩子,給予合理的期待,幫助孩子立志。一般而言,人們不會像莫父那樣癡迷于制造天才,也不會像梅紐因的父母那樣綢繆規劃,但也不應該走到“放任不管、順其自然、聽天由命”的極端里。神童的價值不是鼓勵大家制造更多的神童,而是鼓勵所有人保持進取心——始終致力于自我進步。
(4)讓孩子和同伴一起學習,不要一直待在琴房里獨自苦練。為孩子制造友好的環境,尋找有共同或相近興趣的同伴。
(5)留出自由支配的時間,充分利用閑暇。大部分孩子無法模仿莫扎特和梅紐因那樣長期在家學習,但周末、假期、寒暑假的時候,都是“在家上學”。此時,家庭的大部分活動都應該圍繞兒童的認知發展展開,不能是純粹的娛樂和享受,也不應該被各類補習班占滿。有的孩子假期隨家人旅行,但只是吃喝購物,游山玩水,這對智力發展的意義不大,甚至還耽誤了每日練習和音樂課的連續性。兩位音樂神童的成長史提醒我們,旅行應該是拜師會友的學習之旅。
(6)處理好“博”和“專”的矛盾。如果讓小莫扎特每周去學網球、街舞、繪畫,讓小梅紐因每周去學陶藝、折紙、珠心算,他們還會成為音樂人才嗎?什么都學,什么都要盡力,必然讓人平庸化。現在各類興趣班、輔導班很多,分類很細,廣告宣傳也能抓住家長和孩子的眼球。有的孩子精力過于分散,“浮光掠影”“走馬觀花”,難以靜心和深入學習某一門藝術。家長需要設計個性化的安排,時間上適當留白,幫助孩子自主掌控時間、內容、進度。
(7)家庭和社會對女孩的音樂才能也要支持。莫扎特的姐姐娜奈爾是相當不錯的鋼琴演奏者,嚴格說,當年去看莫扎特的人,是奔著“兩個神童的聯合音樂會”去的。成年后娜奈爾也教授作曲,可惜沒有一首作品留世。那個年代里,女性極難成為職業演奏家或作曲家。到了一定的年歲,她只能待在家里接受父親和社會習俗對自己的婚姻的安排。相比之下,梅紐因的兩個妹妹就比較幸運,她們都得到了在社會上發展的機會。現在,社會已經為更多的女性音樂家的出現做好了初步的準備,家長不應該吝嗇對女孩的音樂教育的進一步投資,成為她們實現最大潛力的絆腳石。
總之,與其說神童是罕見的個人例外,不如說是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多人努力的必然結果。信息時代會冒出來更多的超常少兒,但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對他們和他們的父母的要求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