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小媽媽
女兒學琴路上,我一直定位自己是個合格的陪練。我陪的不是技術,而是耐心以及發掘孩子每一點的進步,給她認可以及真實的贊美。所以孩子學琴的3年時間里,她每天都能擠出時間來練琴,并且愿意練琴,也沒多少琴童常發生的抵觸情緒。
如今,當孩子具備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能夠表達一些相對完整的中大型作品之后,我和孩子的交流就越輕松了,我和孩子都沒有壓力,反而樂在其中。
在陪練的這條路上,我唯一的心得就是每天找到各種方法來激勵孩子,這些方法各種各樣。這里,我拋磚引玉,說說我激勵她前進的幾種方式吧:
1. 提供給孩子具體的真正的贊美,而不是虛情假意。比如:今天你讀譜的速度很快、今天你的指法很標準、今天你的坐姿很優美、今天你的表現力很好……找到孩子在每天練琴時真正值得贊美的點,夸獎他們,而不是虛情假意、夸張的贊美。因為隨著孩子成長,她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些夸獎是真實的,哪些是父母的敷衍。只有真實才可助她成為一個進步與自信的人,讓她感知到父母對她的關注與重視,一般泛泛而談的夸贊,可糊弄不了日漸長大的她。
2. 固定每天的練習時間。從孩子讀一年級開始,每天練琴的時間從七點半開始固定在八點零十分結束。一堂課的時間,沒有特殊情況絕不改變時間,所以很多次帶著女兒在旅行的過程中她也會想著要到處找琴練練手。固定練琴時間、固定對孩子的贊美、固定對孩子的態度,這些固定不一定用在每個孩子身上都合適,但是值得用一年的時間試試看再下結論。
3. 視頻記錄孩子的練習過程。大部分時候,錄女兒練習過程的視頻,都是因為想要記錄孩子成長的瞬間。有些時候孩子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我會用視頻當我的“證據”。當孩子慢慢習慣我拿著攝像機光明正大地錄她練琴的過程時,她也習慣了在鏡頭下更加自然地投入到練習中,偶爾搞幾次突擊隱蔽拍攝,這些過程孩子還會覺得好玩極了。這個記錄的過程,其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孩子在視頻中發現自己的問題,這是比任何話語都能讓她服氣的方式。
4. 每天練習都有小目標。女兒每天練習之前,我都會和她溝通一下當日的練琴目標,有時候目標只是活動手指、熟悉新作品的譜子、了解某個音樂故事、表達一首熟悉的作品。在我的培養下,女兒會自己定目標,然后我和她一起完成既定的目標。這樣,我的陪練就變成了評估作業、給出評價、給出合適的贊美、恰當的批評和鼓勵。
5. 投籃練習減少法。不管是練習曲還是其他作品,女兒固定練習的次數不少于100遍,當孩子練習達到50遍左右時,已經能夠充分流暢且帶著自己情感來表達作品,但是我會鼓勵孩子更多的練習,投籃法就是常用的一個。每次孩子練習一遍之后,我會給孩子一個乒乓球或者一個小紙團扔到垃圾筐里,一首小練習曲每晚可以彈20遍,我會給女兒準備20個小紙團,彈完一遍扔一個,直到全部結束。
6. 每一首練習曲都有故事。女兒練習的每一首曲子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關于作品本身,有的是我根據孩子練琴的過程杜撰出來的,孩子很喜歡將她練琴的過程變成故事,她或是當主角或者是當某個配角,樂在其中。所以當孩子期待自己成為故事中的角色時,她就需要努力盡快完成某首作品的練習。
7. 有趣的家庭音樂會。主角大部分時間都是孩子,她唱歌我們跳舞,她彈琴我們畫畫,任何的組合形式都可以,孩子根據自己的心情選擇音樂會的組合表演方式,誰說學習鋼琴就一定要當鋼琴家?我們的終極目的就是孩子掌握某項能夠自娛自樂、調整自己心態的技能而已,那么就創造這樣的機會讓孩子愉快的玩耍。在我家這樣的音樂會最少每個月舉辦一次,每次舉辦音樂會孩子就像要過節一般快樂。
陪練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孩子演奏作品時,她彈每一遍,我都會給孩子畫一張有趣的卡通畫;孩子練習時,我給孩子朗讀詩歌;孩子坐在我的腿上,我坐在鋼琴凳子上彈琴;孩子當我的老師教我如何彈琴……
每個孩子都討厭枯燥的練習,所以我認為家長陪練的意義不僅僅是監督和陪伴,而是將枯燥變得好玩,讓孩子感覺到音樂的樂趣,學琴的快樂,更讓他們能夠跟隨我們的引導挑戰自我,明白堅持就會獲得成功的道理。
我相信大部分家長要的成功和我一樣,孩子懂得堅持的重要性,孩子某種程度上能夠理解音樂并表達音樂。那么,為什么要將學琴變為一件苦哈哈的差事,而不是我們和孩子一起把每天枯燥的練習變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