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因功能迥異,開會與用餐往往很難同處一室。
但前不久,筆者參觀合肥一家印企的新廠區,發現這里的培訓中心竟同時兼作餐廳。該中心位于三樓的一間大屋,內擺講臺桌椅,干凈整潔,跟學校教室并無兩樣。中午時分,一筐筐盒飯和盛湯的保溫桶被抬了上來,身著廠服的員工們陸續進中心就餐。“那么多人在一起吃飯,不怕把會議室弄臟?”我有些擔心地問。“不會出現你講的那種情況,我們是采取措施的”,總經理笑答。
原來,這家企業從總經理起,每位員工在培訓中心都固定了座位,名字就貼在桌子下方;開會或用餐時,一律對號入座;飯后,各人將殘物隨盒一并投進垃圾桶,確保自己座位和周邊環境不留臟污,違者必罰。期間發生過一事;有塊魚骨掉于室內“公共地盤”上,幾番查問無人承擔,生產廠長只好發動大伙舉報,否則就罰當日所有在場人。誰也不愿平白無故代人受過,于是那位“肇事者”遭舉報受罰。自此,就餐時,再未出現類似現象。
企業在廠房一時緊缺、無法將會場與食堂分開設置的情況下,通過精心安排,使一屋兩用,互不妨礙,讓員工既具備學習地點又能有就餐場所,滿足了實際需求,體現了勤儉辦廠精神。此事令我悟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即對企業而言,精細化管理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精細化管理顧名思義,可理解為安排精確,處置細膩。那么,何謂精確?應是絲毫不差;什么叫細膩?當為點滴不漏。以前文所述廠家為例,員工在培訓中心設固定席,一人一名一座,堪稱精確;而地上有一根魚骨也被除之,即是細膩。精細化管理一到,作用立刻見效。試想,該企若不實施精細化管理,隆重的學習場所就有可能被日常餐飲搞得污跡斑斑,員工則難以在這樣的環境里開會和培訓,勤儉辦廠的目的便無法達到。
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管理無處不在。互聯網和自動化、智能化設備能簡化管理但不能取代管理。有一案例最為典型;合肥錦華印務有限責任公司的海德堡機長是個小伙子,嘴上無毛卻辦事很牢。在《徽州鄉村記事》一書開印前,發現其版權頁上漢語拼音有錯,遂及時反映給出版單位,從而避免了一起質量責任事故和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其實,版權頁內容的責任方是出版社,印廠完全可以不管,只是這位機長平時有細心查看的習慣,對細微末節從不放過,所以才能主動糾錯在先,證明精細化管理功不可沒。蕪湖新華印務有限責任公司堅持巡查水電浪費現象,問責到科室、車間,罰款到一角、一分,并在食堂小黑板上公布,也屬精細之作。
從安徽印刷現狀看,企業管理狀態大致分三種;精細化、粗放式、隨意型。后兩種廠家雖然數量有限,但不可輕視,極需改進。經對已發生的一些重大質量和人身安全事故分析,根源皆在思想麻痹,管理程度不嚴、不細。印企要想適應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集約化增長,共克時艱,就必須以精細化和標準化兩個管理為抓手,堅持不懈地抓下去,營造像“錦華”那樣細心工作的氛圍,養成一絲不茍的做事習慣,向管理要質量、要效益、要發展。
劉伯承元帥曾有句名言;“粗枝大葉害死人”,這既是戰爭年代寶貴經驗的總結,也可以當作今天企業運營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