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明
日前,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等暢提“供給側改革”,這是近期關于中國經濟的一大亮色,一掃籠罩在中國經濟上的諸多疑慮,引發了各界的熱議。
其中,來自學界的專家多半是把供給側改革等同于供給學派登場主導,等同于凱恩斯主義淡出主角,這個認知的一邊倒甚至到了這樣的程度:有人戲稱為“中國的凱恩斯陣營一夜之間倒戈走了1000個信徒;中國的供給學派一夜之間從個位數增加成了2000人的大軍”。
出身政策研究的智囊視野更為寬廣,他們關心下述問題:供給側改革是否能有效地將金融泡沫所催生的、危險的“無就業增長”,安全落地為能大量吸納勞動力的“服務業增長”;如何以中長期的高質量制度供給統領全局的創新模式,取代短期需求調控為主的凱恩斯主義模式,來托舉新常態。
從事實務操作的干才看到的,則是消費升級和質量提升的機會和浪潮,是放松管制所帶來的紅利和套利。
歸納上述諸多視角,如下三個關鍵詞是共同的:制度、長期、質量。“制度供給作為因變量”,“增長改善立足長時期”,“質量升級成為驅動力”。
如同任何重大的、改變歷史的變革一樣,這樣的理想圖景不會自動浮現,總是要遭遇并克服種種的困難阻力。對于這一輪的“供給側改革”,不可避免的是“斷租之痛”。
什么是“斷租之痛”?普遍而言,對于任意給定的制度供給,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環繞這些規則形成特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其中存在特定的超額利潤被某些參與者所攫取,這些參與者被稱為“食租者”。
所謂升級到新的制度供給,同時就意味著對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這個舊格局的打破中,利益受損最為嚴重的正是這些“食租者”,不難想見,他們正是向新格局變遷的最大阻力。從全局來看,要實現新制度供給的大躍遷,“斷租之痛”是不可避免的。
共享專車對舊有出租車的摩擦,就是持牌出租這個既有利益的食租者對租值受損的抗拒。既想讓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出行福利的共享專車得以發展,又想傳統出租車避免“斷租之病”,是不可能的。
相比于出租車行業,更大的、對社會福利有著根本影響的,一是銀行業的租值削減,尤其是存款端的利率市場化;二是企業稅負的輕量化,而稅負輕量化中的重頭,是極為敏感的社保調整。這些改革需要的是大決心、大勇氣,需要忍受并跨越巨大的“斷租之痛”。
水到渠成的是,居民消費升級的大浪正勢不可當地一浪高過一浪,對社會福利改善的要求與落后于形勢的制度供給越來越不協調,舊有的租值體系的堤防正變得越來越脆弱,“斷租”雖痛,但勢所必然。在這個大背景下,“供給側改革”正逢其時,令我們對中國夢的進一步成真更加充滿信心和憧憬。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