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
一年,對有些人而言僅僅是四季交替,時間如指縫流沙悄然度過;但另一些人則會留下許多故事,在時間消逝之后,這些故事仍然定格在時空中,化為歷史的一頁。普京便是后者。你贊賞他也好,貶損他也罷,他都這樣存在著,以自己的方式給四季增添了獨特的色彩。
斑斕中的亮光
普京2015年干得很不容易。
2014年收回克里米亞的“后果”,在2015年進一步顯現:西方的聯合制裁絲毫沒有手軟,俄羅斯的經濟狀況就像冬季的俄羅斯大地,冰天雪地,黑夜漫漫。普京宣布取消政府部門官員的10天休假,讓燈火通明的各級政府大樓點綴在大小城市的新年霓虹之間。緊接著拿出各種方案,核心就是改善民生:實現退休金指數化,繼續提高醫療和教育水平,緩解就業壓力,增加退休人員和多子女家庭等易受通脹影響的社會群體的補助。在經濟制裁中掙扎的俄羅斯民眾,從這個“暖心”的方案中看到了希望,就像在寒夜的荒原上,人們都愿意相信,任何發出亮光的地方,一定是一堆篝火在燃燒。
在經濟低迷,外部環境惡化的這一年,普京亟須提升士氣,聚攏民心。選擇如何突破,既急迫,又需要講究策略。普京選中了最亂最危險的地方——敘利亞。2015年9月30日,俄羅斯軍隊空襲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各項設施,再現了普京的行事風格:突然、迅速、狠招制敵。這樣的突破可謂“一石三鳥”:防范極端勢力威脅俄安全;探索與歐美緩和關系、擺脫制裁的途徑;加固俄在中東的地位。
可見,軍隊仍然是普京揮動自如的利劍。“俄羅斯海軍在敘利亞顯示了高度的戰備水平”:不僅能在地中海組建龐大的艦艇編隊,還能出人意料地運用成本低廉的小型近海戰艦,從1500公里以外對地面目標進行有效的導彈打擊。普京用軍事利劍贏得了一個空間——在制裁與被制裁的僵持之中,出現了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普京的這一手筆,不僅色彩奇幻,帶來的效果也蘊意深長。
個性與時勢
可以說,有了普京,俄羅斯就有了個性。這種個性部分源自普京的人生經歷,部分則是由時勢鍛造的。
1975年,普京從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畢業,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他,很快加入了克格勃,并在列寧格勒區工作。當年,普京在一幫同齡人之中被經驗豐富、眼光犀利的克格勃軍官選中,就說明他擁有擔當重任的潛質。1983年,普京進入莫斯科的克格勃學校學習,隨后赴東德執行間諜任務,這段經歷進一步強化了他目標堅定、臨危不亂、死里求生、堅韌果敢的個人素質。克格勃的印記,在他當上總統之后常有體現,比如駕戰機升空,騎馬馳騁,比如亮幾手柔道黑帶的功夫,比如走路只擺左臂而右臂幾乎不動的“槍手步態”。
但命運真正對普京的磨練當屬他成為俄羅斯最高領導人之后。那段艱難的時日對鑄就今天的普京意義非凡。1999年,剛剛被葉利欽總統提名出任總理的普京并未引起外界的關注,媒體報道中大多形容其“默默無聞”。4個月后他出任代總統,3個月后正式當選總統。當時,前任葉利欽給他留下的俄羅斯,雖然說不上千瘡百孔,百廢待興,但也絕不是一個繁榮昌盛、安居樂業的國度。轉軌的陣痛遠沒有過去,車臣地區的分裂恐怖勢力興風作浪,掌控著國家經濟命脈的寡頭甚至當面“教育”普京:“你現在還不是真正的總統,你說了還不算。”普京回答:“那就走著瞧。”沒過多久,寡頭們發現,這個小個子總統不好惹;沒過多久,世界也發現,這位新總統爆發出來的能量和行事風格,與病懨懨的葉利欽形成了鮮明對比。人們比喻,他是注入俄羅斯的一針為時未晚的強心劑。
時勢造英雄。在當今世界上,敢和美國公開“叫板”的國家首腦不多;而既敢和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抗衡,又敢挑戰國際秩序并且取得成功的,恐怕只有普京。2008年8月,背后有美國支持的格魯吉亞薩卡什維利政府出兵進攻要求回歸俄羅斯的南奧塞梯自治州,俄羅斯政府迅速調集力量馳援南奧塞梯,時任政府總理的普京參加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當天直接飛赴戰區。俄軍牛刀小試,僅用5天時間便擊潰了格魯吉亞軍隊。
烏克蘭是又一個例證。眼看在美國和西歐的暗中支持和操縱下,又一場“顏色革命”在基輔上演,普京果斷出手,一方面支持烏克蘭東部的自治,一方面策動克里米亞共和國通過獨立宣言,實現向俄羅斯的回歸。克里米亞就這樣沒開一槍、沒流一滴血并入了俄羅斯聯邦,一個主權國家的領土就這樣通過地方公民投票并入了另一個國家。盡管普京被西方媒體比作希特勒,俄羅斯遭到了冷戰結束后最嚴厲的制裁,但普京的國內支持率卻飆升到峰值。
普京的“根”
如果更深地了解俄羅斯民族的歷史,你會發現普京的強勢背后,有一條扎得很深的根系,與俄羅斯民族的歷史文化土壤融貫在一起。
在俄羅斯的歷史發展歷程中,疆域拓展是恒久的主題。從莫斯科公國開始,統治者們在對抗各種壓力的同時,小心翼翼地保衛和拓展著自己的疆域。領土,特別是連接海洋的領土,已經在俄羅斯民族心理上占據了不可撼動的地位。對俄羅斯的領導者來說,保住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領土,不僅是職責,更是榮耀。
嚴酷的自然環境,與歐洲強國為鄰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擴張中遇到的反抗與阻力,帶給俄羅斯民族堅韌不屈和不俱挑戰的特性。遠的不說,從1812年抵抗拿破侖到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俄羅斯和蘇聯都是正面迎敵,遭重挫而不屈,取得了最后勝利。此后,蘇聯和美國的博弈又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這種歷史經歷的累加,凝結成一種民族精神遺產,潤物無聲,血脈相傳。在這樣的民族進程中,俄羅斯民眾形成了濃厚的權力崇拜心理。權威民調顯示,俄羅斯民眾渴望權威,崇拜強者。
植根于這樣的民族歷史文化土壤,普京的作為就很好理解了。普京在第一次擔任總統的就職儀式上說的幾句話,被媒體認為是他行事風格的最佳注解。在致辭一開始,他就提到前任總統葉利欽的一句話:“珍惜俄羅斯。”然后微微一頓,說:“這讓我意識到總統的責任巨大。”普京還談到了歷史與民眾:“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我們要牢記歷史并從中吸取教訓,時刻銘記是誰建立了俄羅斯國家,是誰捍衛了國家尊嚴,又是誰把俄羅斯建設成偉大、富強的國家。”“我往常從人們口中,從城市廣場的大街上最普通的老百姓口中聽到一些話,這些話非常樸實,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人們跟我說:‘我們相信您,我們把希望都寄托在您的身上了,您可別讓我們失望。我請你們相信,我的行動將完全為了國家的利益。”
讀懂了俄羅斯的歷史與民族心理,就讀懂了普京對這個國家的信念。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