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昱
摘 要: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信息資源在數量上表現出爆炸式增長趨勢,但隨之而來的信息失真、侵權以及冗余等問題也也愈加突出,這就要求做好評估信息資源質量工作,使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更為合理。然而從現行評估信息資源質量的現狀看,仍不具備較強的規范化與科學性,究其原因在于未選用合理的評估方法。對此,本文將對信息資源質量的相關概述、評估中的主要問題以及評估信息資源質量的有效方法進行探析。
關鍵詞:信息資源質量 評估問題 評估方法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005-01
前言:作為現行信息資源開發領域中的主要問題,信息資源質量的評估不僅體現在其理論意義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從當前信息資源利用中呈現的信息污染、侵權以及冗余等現狀看,其很大程度使用戶無法真正得到所需信息,信息資源整體利用率并不高。此時便需考慮到如何做好評估工作,確保信息資源質量得以控制。因此,本文對信息資源質量評估問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信息資源質量的相關概述
關于信息資源質量,其概念本身具有相對性特征,在不同市場環境、行業與地區中,都存在不同的認識與理解。如國外學者在界定信息資源質量概念中,側重于從多個屬性包括信息資源本身的屬性以及用戶的主觀價值等角度出發,認為這些屬性的綜合便為判斷信息資源質量的標準。如Eppler等學者提出的觀點,其指出信息資源質量實質為多個屬性構成的集合,需從多個質量維度判斷信息資源質量,且這些資源在符合客觀實際的同時能夠符合用戶需求。相比之下,國內學者在研究中認為,信息資源所具備的滿足社會信息需求的能力便為信息資源質量,具體體現在功能質量、技術質量兩方面。其中前者指為用戶在獲取信息資源過程中,信息資源環境、檢索界面以及相關服務人員態度為用戶帶來的感受。而后者側重于對信息資源新穎性、可靠性以及具體數量等指標的描述。綜合來看,無論哪種概念認識,其實質都為對信息資源價值的具體表現,包括效用、品種以及結構等[1]。
二、信息資源質量評估中的主要問題
現行信息資源質量評估仍處于不斷探索階段,相關的評估體系并未真正形成,如其中信息資源的表達形式、內容、效用以及系統等在評估中都面臨較多問題。首先,從信息資源內容評估角度看,其涉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信息資源內容是否具備完整性、正確性、新穎性以及相關性等方面。其中信息資源的完整性要求在評估中對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進行判斷,如在深度方面,一般隱含越多知識內容的信息資源,其價值越高,完整性相對較高。而在正確性方面,很多信息資源主體多表現出濃重的個人偏好色彩,很難真正為用戶所適用,所以評估中應注意判斷信息是否與相應的行業標準、專業規定等相適應。從新穎性角度看,信息資源的質量不僅表現在其更新頻率、發布時間等方面,同時應保證其具有一定的獨創性特點。另外,從信息資源相關性角度,部分信息資源盡管涵蓋的信息內容較多,但卻難以滿足用戶的工作或決策需求,所以信息資源質量的評估應做好其與用戶需求相關性的判斷。
其次,表達形式評估問題。無論信息資源涵蓋多少內容,都需借助相應的符號完成表達與傳遞過程,所以信息資源質量的優劣很大程度取決于表達形式。在實際評估中對表達形式的判斷主要需從標準化、準確性、易用性等方面出發。以標準化表達為例,其強調用于表達信息資源的符號應與信息資源本身的意義相統一,如典型的網絡通信標準化、數據庫標準化以及媒體標準化等。再如準確性方面,以電腦內存儲0.1代碼為例,其應保證將相關的數字與字母準確表示出來。另外,在易用性上,信息符號除便于理解外,還需保證使用較為方便。
再次,信息資源效用問題。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信息資源數量呈現出爆炸式態勢,不可否認其中不乏較多價值極高的資源,但其利用率、適量性與可用性仍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如在信息資源利用率方面,若資源以數字信息資源為主,可通過判斷網絡數據庫下載情況、網站點擊率進行判斷,而判斷傳統信息資源利用率時,可直接通過期刊或圖書的閱覽人次、出借情況進行分析。
最后,信息資源系統問題。當前判斷信息資源質量的標準很大程度取決于系統的綜合性能,如系統向用戶提供資源中是否具備較強的交互性、是否以用戶為中心等。同時需注意的是信息資源系統是否具備安全性與穩定性也是需考慮的主要內容,如系統運行中能夠有效防止偽造、篡改等問題的發生[2]。
三、評估信息資源質量的具體方法
結合信息資源質量評估問題,在實際評估中采取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種,即:第一,定性評估方式。該方法應用下通常需在借助專業知識的同時將個人經驗融入其中,完成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過程。定性評估方法應用下又可細化為不同的方如同行評議、模擬法以及對比法等。需注意的是盡管這類方法可全面評估信息行為、信息資源系統以及信息服務,但評估的結果主要以感性認識為主,主觀色彩較為濃重,不適用于復雜性、多維性等特征的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第二,定量評估方式。該種方法運用中注重引入相應的數字手段完成具體判定過程,評估的可靠性較強。以信息資源效用的判斷為例,在定量評估中可直接考慮構建相應的模型,如FURPS模型、Boehm模型,并配合相應元數據方式,可使質量評估結果更為準確。除此之外,在評估過程中也可考慮采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式,將相應的數學手段引入定性問題分析中,能夠保證評估結果更為準確[3]。
結論:本文在實際研究中發現,信息資源質量的評估是當前開發與利用信息資源需考慮的主要問題。實際評估中應正視信息資源質量的基本內涵,立足于當前信息資源質量評估中的問題,包括表達形式、信息效用以及信息資源內容等。在具體評估信息資源質量工作中,采用定量、定性以及二者相結合的方式,構建相應的模型,使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目標得以實現。同時,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更多質量參差不齊、信息污染的以及信息過載問題將愈加明顯,建議在日后評估中做好信息傳遞效率控制同時,鼓勵更多社會人員參與到信息評估工作中,推動信息資源質量評估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查先進,陳明紅.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02:46-55.
[2]譚健,潘有能. 基于公眾參與的政府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研究[J]. 情報雜志,2011,05:90-94.
[3]唐曉玲. 網絡信息資源的質量評估方法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2,0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