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平
中圖分類號:F32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095-02
前言:農村級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農民共同富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科教文衛事業發展、村莊環境整治,以及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等都離不開村級集體經濟的有力支撐?;仡櫤涂偨Y建國以來農村集體經濟體制改革與農民發展的歷史進程,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
1.初步探索與形成期:農村集體經濟逐步確立
隨著互助組的發展,因其集體勞動與分散經營的內在矛盾、松散的外部聯合下農戶之間的利益沖突對農業生產的妨礙,1953年底初級社在比較成熟的地區出現。初級社以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為特點,實行集體勞動,產品分配采取按勞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紅相結合??梢?,初級社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和使用方面已具有了集體的性質,基本具備集體經濟內在質的規定,但由于農戶可以根據社里土地統一經營的狀況,獲得自己土地入股的分紅,因而它是一種半社會主義性質的準集體經濟。
盡管初級社具有肯定農民是產權主體,勞動報酬兼顧數量和質量等制度合理性,但其合作經營與土地私有之間的內在矛盾還是限制了發展。從1955年夏季開始,在批判“小腳女人走路”的“冒進”思想影響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步伐不斷加快,受前蘇聯集體農莊模式的影響,初級社大批轉向高級社。高級社將社員私有的土地、耕畜、大型農具等主要生產資料轉化為無差別的集體所有,取消了土地分紅,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取酬。高級社具有集體經濟的基本特征,“是勞動農民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組織”。
以“兩權分離”為最根本特征的農村集體經濟,是隨著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而由合作經濟逐步過渡而來的。它的具體形式從所有制性質、組織方式,以及經營方式、分配方式都發生了內在變化,逐步實現了生產資料從個體私有到集體所有的轉變,農村集體經濟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2.穩定和曲折發展期:農村集體經濟單一剛性演進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在自然鄉村范圍內,由農民自愿聯合,將其各自所有的生產資料(土地、較大型農具、耕畜)投入集體所有,由集體組織農業生產經營,農民進行集體勞動,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特別是伴隨“大躍進”運動,在廣大農村,公社、生產大隊及生產小隊都不同程度創辦了不同數量和規模的社辦、隊辦企業。這些社辦、隊辦集體企業,在生產經營、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等方面接受國家或當地政府的計劃和政策約束,在其人民公社內部實行高度集中的統一管理;企業的領導人往往也由人民公社或生產大隊的領導成員親自擔任或任命委派。由于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實行政社合一,強調“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調”,嚴重脫離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性質和發展規律,嚴重侵害了農民的利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農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
3.繼續發展和創新期:農村集體經濟多樣化改革實踐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一系列重要因素孕育和促成了農村改革的率先突破,農村集體經濟打破了僵化的人民公社體制,高度集中的集體統一經營被統分結合、雙層經營所取代,在保留集體經濟的某些統一經營職能的同時,將集體的土地和各項生產任務承包給農戶經營,農民先后創造出了包工、包產、包干三種形式,承包對象從作業組或專業隊進一步發展為把作業承包到勞動力,打破了集體勞動形式。分配方式也逐步取消了集體的統一分配而代之以農戶自負盈虧,按最終產出結果考核農戶的承包內容。實踐證明,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雙層經營體制既發揮了集體的優越性,又調動了家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創造。
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體確立與實力羸弱中的農民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從我國不同地區生產力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具有極強靈活性和包容性的一種農村集體經濟的新體制。它以極大的勇氣打破了封閉僵化的人民公社體制對農民的深度束縛,將“統”與“分”的決定權交給了農民,賦予農民相對獨立的經營權利和財產權利。主體地位的重新確立,激發了巨大的改革熱情。
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在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
1.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多樣化
在打破人民公社體制、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廣大農民群眾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實行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的聯合,組成專業合作社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集體經濟實體。隨著農村改革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呈現多樣化特征。主要表現在:
第一,少數的生產力水平較高、集體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沒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是在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基礎上,保持了集體統一經營的經濟體制。
第二,目前全國農村最廣泛存在的仍然是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的承包責任制形式。
第三,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一些農民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在農村社區或突破社區界限自發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的經濟組織,提高了組織化程度和收入水平。
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在農村社區集體經濟內部,家庭分散經營層與集體統一經營層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家庭分散經營層的絕對強勢和集體統一經營層的弱化。
第二,目前全國農村最廣泛存在的仍然是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的承包責任制形式。1983年底,97.8%的基本核算單位實行了包干到戶,涉及農戶總數的94.5%。2000年,全國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村數為717047個(當年匯總村民委員會數為722745個),沒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村僅有5698個;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農戶為22219.1萬戶(當年匯總農戶數為23127.6萬戶),沒有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農戶為908.5萬戶。農村改革過程中,中央幾次延長土地承包期,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面積比重基本穩定在97%左右。
第三,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一些農民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在農村社區或突破社區界限自發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的經濟組織,提高了組織化程度和收入水平。
近年來,隨著城鎮一體化戰略的推進,有的城郊型的村土地征用較多,積累了大量的土地征用補償金;有的村在城鎮建設過程中村集體經濟得到較大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資產。如何管好、用好這些貨幣資產,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是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關鍵。
3.充分考慮村民利益和村民福利,為村集體經濟的進一步壯大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隨著農村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進程的加快,村集體土地資源越來越少,有些村土地資源基本已經沒有了。由此帶來了一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失業”問題,要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村民利益和村民福利,讓村民感受到村集體發展壯大后給自身所帶來的好處,從村民心理上消除其瓜分村集體資產的念頭。農村一些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村,通過以下幾種辦法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是集體投資興辦企業。二是為村民搞好福利。三是進行再分配,讓村民享受集體經濟發展成果。四是用村集體資金改善村干部的福利待遇,增強了村干部工作的積極性。五是搞好精神文明創建,營造和諧的發展環境。
三、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形式的發展趨勢
根據以上分析,考慮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新特點,在未來一個時期,我國農村集休經濟實現形式的發展趨勢是:
1.總體上向有利于農業現代化方向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迅速發展。目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形式大體是按利用本村資源要素(發展工業)——整合本村資源、吸收外部資源(著力發展工業)——超越村級、按專業進行大范圍的資源整合(深化農業分工)來變化發展的,這是南城市工業化與農村市場化發展的相對形勢決定的。因此,在擴大內需、反哺農業和農村、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形式的變化發展將圍繞整合農業資源和城鄉資源,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村產業調整和支持農民完成經營轉型來進行。
2.農業公司和復合型集體經濟形式的興起
2.1“一畝地”困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目前的農產品價格和成本格局下,農村家庭承包和小規模經營正遭遇“一畝地”困境,即:按目前的種糧成本、產量和價格計算,農戶人均只有一畝糧田時,除自己消費外,不足半畝地的糧食可出售,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在農民大量出外打工的同時,在各地出現了規模化和專業化農業發展趨勢,出現了高科技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糧食生產區、棉花種植帶、蔬菜和水果生產區,出現了數以萬計的專業大戶。實踐證明,土地集中、大農戶專業化和規模經營更需要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和幫助。
2.2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向農業股份公司發展。隨著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增多,資產增加和規模擴大,特別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以后,為加強管理、保證質量和聲譽,一些專業合作社將會進一步發展、轉變為農業股份合作公司,實行企業化經營;還有一些專業合作社將會擴展服務領域和提高服務質量,成為綜合性全功能的合作社,將合作社的收益更多地轉化為成員集體的生活福利。
2.3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向復合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禮、農戶+公司聯合體在吸收和整合農業資源、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上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但二者又有缺陷和劣勢。專業合作社的集體件強,服務而廣,但企業化經營的程度不高,經營加工能力弱;農戶+公司聯合體的企業化經營程度高,經營加工能力強,但集體性弱,服務面窄。因此,從農業專業化、規?;l展的趨勢看,專業合作社模式與農戶+公司模式相結合、實現互補發展具有必然性。應當看到,在農戶+公司聯合體和專業合作社經營都不是很發達、尚未建立優勢品牌的情況下,它們都不大可能向農業股份公司形式發展和轉變。因此,這類復合型模式無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普遍發展的前景。
3.本地資源與外部要素相結合的集體經濟形式的發展
3.1村民變市民過程與社區股份合作社的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農村生活改善(條件、設施改善和質量提高)、生產發展(產業發展、就業和收入增長)。在城市郊區,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方式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包括城區企業的轉移遷入和農村社區的城市化改造,具體反映為村民變市民、生產就業轉型、土地統一規劃使用的進程。
3.2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鄉鎮股份企業的發展。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農業就業人數持續減少,隨著新農村建設在各地全面展開和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集中表現為具有居住、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等多功能新型村莊的建設和崛起),以及城市工商企業逐步增加對鄉村的投資,可以預見:目前以深化農業分工、兼顧工業發展的農村產業發展格局將會發生重大轉變,農村工業與服務業將主要依托鄉鎮股份合作企業和股份公司等集體經濟形式加速發展,逐步走出局限于本地發展的階段,從而根本改變鄉鎮集體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產品質量差、經營管理落后的狀況。
4.現有集體經濟形式的改進和完善
隨著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內需拉動政策的實施和城市資源向農村回流,家庭個體經營的增收空間不斷縮小,走集體經濟和共同發展之路將成為廣大農民的普遍共識,除了能夠廣泛吸收、在較大范圍內整合資源要素的新型集體經濟形式之外,現有的各種以村為單位的集體經濟形式也將隨之調整和改進、繼續保持活力、發揮重要作用。
一般來看,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有活力和運用前景的形式主要有:
4.1集體投資開發+資產承包、租賃,發展蔬菜林果種植和水產養殖業。由于經營者客觀能力條件的限制和對自身利益的考慮,當集體資產的利用價值不高時,經營者事實上不可能進行大量投資,也就不可能推出有特色的適銷產品。目前,一些地方改變以往的習慣做法,采取一種積極的承包、租賃模式:村集體先對荒山、河灘等集體資產進行投資開發,并確定經營方向,然后再承包、租賃給合適的經營者。這種改進性的資產承包、租賃模式成功運作的概率明顯增大。
4.2建立村專業合作社,依托有關部門(或企業)發展特色農業。實踐證明,在有ZF部門支持、或與相關公司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的情況下,以村為單位建立專業合作社、由村“兩委”直接組織村民由一般糧食生產轉向現代科技農業和特色農業經營,也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4.3利用地理區位和環境優勢,建設交易市場和發展旅游觀光等服務業。近年來,一些位于“二邊”(集鎮邊、公路邊、行政區域周邊)地帶的村集體、以及那些具有特定歷史文化古跡和自然景觀資源的村集體,利用其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積極開發其創造就業和增加服務收入的潛力,取得了明顯的績效。
總之,在以農業現代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為主要內容和特征的新時期,那些超越了村級范圍、并具有較大包容性與開放合作性的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或發展模式,最可能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形式。但村級資產承包、租賃經營和村辦企業等集體經濟形式,由于它們適應低水平、小范圍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故也將在改進、完善基礎上繼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