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嬌 叢穎 符怡
摘 要: 財務困境帶來財務困境成本,本文從財務困境發生的可能性、財務困境成本的大小對財務困境成本進行分析,并對如何避免財務困境提出對策。
關鍵詞:財務困境成本 財務困境成本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108-01
一、財務困境成本概述
1.財務困境的定義
對于“財務困境”的定義,企業有三種含義:當企業債務的相對價值“微不足道”時,發生財務困境;企業現金流量不足以抵償其現有債務的情況,這些債務包括應付未付款、訴訟費用、違約的利息和本金等;企業現有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不匹配。企業過多的債務,現金流的短缺都會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困境,出現財務危機甚至破產。
2.財務困境成本
企業陷入財務困境后引發財務困境成本。財務困境成本有兩種分類。
第一種分類:財務困境成本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企業因破產、清算或者重組發生的法律費用和管理費用,包括:律師和會計師費用、其他職業性費用,以及管理者消耗在破產行政管理事務上的時間價值。間接成本通常比直接成本大,指由于財務困境導致企業資信狀況惡化及持續經營能力下降導致的企業價值損失,包括:銷售和盈利損失,以及接受特別苛刻的條款獲取信貸或發行證券的可能性,融資成本的增加,客戶、供應商、員工的損失。
第二種分類:事前財務困境成本和事后財務困境成本。事前成本指提交破產申請之前的成本,具體包括債權人在破產之前為了減少破產損失而導致的企業經營決策扭曲,以及企業風險的增加等。事后成本指提交破產申請之后的成本,如破產過程中的交易成本等。
相對直接成本、事后成本來說,間接成本和事前成本計量比較困難,而且成本代價更大,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避免間接成本、事前成本。
二、財務困境成本分析
對于財務困境成本的分析,通常比較關心的是財務困境發生的可能性和企業發生財務困境成本的大小。
1.財務困境發生的可能性
財務困境發生的可能性主要受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
1.1負債程度
企業負債部分產生于日常經營的商業信用,如:應收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這樣的負債通常不負擔成本,但有一定的使用期限,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自發性負債。另一部分負債則產生于企業的直接融資,如短期借款、長期借款、應付債券等,直接融資產生的負債企業需要承擔一定的財務成本,并且如果企業到期不能償付可能面臨著財務風險。當然我們不能否認企業一定規模的負債能帶來財務杠桿效益,并且負債具有抵稅效益,負債的資本成本對于企業各種融資方式來說是最低的。但是負債的利用不能沒有限度,否則企業將面臨財務困境,筆者認為企業負債程度高于70%,企業發生財務困境的可能性較大。當然負債程度的衡量不能僅看資產負債率指標,需要分析企業實質的資產、實質的負債情況,例如在分析負債時,應扣除預收賬款,因為預收賬款并非實質的企業需要償付金錢的負債,其實這項負債的償付是企業銷售的實現,對企業來說是好事。
1.2現金流的波動性
企業的經營活動需要現金來支撐,特別是投資活動,企業現金流波動越大,外部融資需求也就越大,外部需求的增加又會帶來債務本息的支付,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而且現金流波動大也加大了企業外部融資的難度。所以現金流波動性大的企業,因違約無法履行償債義務而發生財務困境成本的可能性相對較高,而現金穩定可靠的企業可以利用較高比例的負債,且因違約無法履行償債義務而發生財務困境成本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穩定的現金流需要企業持續的盈利能力,因為良好的收入和利潤是企業現金流的基本保障,同時,盈利能力高的企業更傾向于低的負債率。所以企業盈利能力越強,發生財務困境的可能性越小。
1.3資產價值的穩定性
資產價值是企業各項資產未來所產生凈現金流的折現值,也就是企業資產的變現價值。企業的經營能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都需要企業資產提供保障,資產價值的穩定性直接關系到財務困境發生的可能性。對于資本密集型企業,資本投入較多,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金額較高,其資產價值較為穩定。如冶金工業、石油工業、機械制造業等重工業,財務困境成本可能較低,因為企業有大量容易出售和變現的資產。
2.財務困境成本的大小
財務困境成本的大小主要受成本來源的重要性及行業特征的影響。財務困境成本的相關因素對企業的經營發展越重要,企業財務困境成本可能越高,例如高新技術企業,客戶資源及核心員工對企業的經營發展非常重要,如果客戶、核心員工流失,財務困境成本相對較高。
當然企業所在行業發展狀況也會影響財務困境成本的大小。當所處行業處于持續發展期間時,行業業績整體呈上升趨勢,企業擺脫財務困境相對容易,財務困境成本相對較低;當行業處于衰退期時,行業平均收益率呈下降趨勢,企業擺脫財務困境的難度相對較大,財務困境成本越大。
三、降低財務困境成本的對策
企業可以通過一些措施來降低財務困境發生的可能性,可以把財務困境成本盡量降低。
1.合理的資本結構
廣義的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全部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企業資本可分為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也可分為短期資本和長期資本。狹義的資本結構是指長期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之間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筆者分析的是廣義的資本結構。
保持合理的資本結構,首先要確定合理的負債規模,合理的負債可以降低融資成本,發揮財務杠桿作用,使企業獲得更大的收益率,但是同時應當認識到負債是一把雙刃劍,帶來財務效益的同時也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其次,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比例安排,短期負債比長期負債資本成本低、限制條件少,但短期負債還本付息壓力大,財務風險比長期負債高。合理安排長、短期負債的比率有利于降低財務困境發生的可能性。
合理的資本結構沒有統一的標準,企業應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狀況,如:所處行業特征、企業成長性、企業資產狀況、企業收益和現金的波動性等因素,此外還要考慮外部政策條件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還可以輔助使用資本成本比較法、每股收益無差別法等資本結構決策方法。
2.提高盈利能力
提高盈利能力首先應提高企業的營業收入,突出、擴大主營業務,提高市場占有率,并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如果企業無突出主營業務、分散投資,就不能形成資金的合力和凝聚力,也難以保持持久的盈利能力。如果一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占利潤的結構較低或不斷下降,其發展潛力和前景顯然是值得懷疑的。其次要控制成本費用,當然控制成本費用不是一味的降低成本費用,是找到收入與利潤最好的配比,實現最大的利潤貢獻。
3.提高資產管理能力
公司要實現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就必須合理利用公司資金,合理利用企業資源,提高企業管理能力,不能自有資金充裕時就大量投資,資金不足時就過度負債。再者,如果企業把過多的資金用于對外長期投資,可能造成資金鏈的斷裂,因此要控制投資程度。其次,應提高資產周轉率,資產周轉率越高,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越小,公司承擔的財務困境成本就越小。
4.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長期形成的,蘊涵于企業內質中的,是企業獨具的,支撐企業過去,現在和未來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能幫助企業實現持續的發展。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需要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的能力,包括投資、管理人員、操作人員、產品客戶、合作伙伴、社會公眾、國家政府等資源的整合。同時,全面實施企業管理規范化有利于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
請用五號仿宋。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7714 -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示例:
參考文獻
[1]張培莉. 財務困境成本研究綜述[J]. 財會通訊,2006(12).
[2]鮑新中,劉應文.企業財務困境成本影響因素的統計分析[J]. 統計與信息論壇2009(8).
[3]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