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139-02
地方高校轉型是產業結構升級和大學畢業生就業之需,目的是培養本科層次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加速的新形勢下,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師資隊伍是關鍵。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朱高峰認為,只有提高教師隊伍質量、推進教學改革,高校才能追趕、適應、引領產業發展。這就要求高校育工作者加快內涵建設,按照學生工作人員職業能力總體要求和導向,盡快向“雙師雙能型”轉化。
一、適應轉型改革新形勢,加快向雙師雙能型教師發展
多元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知識儲備,是做好學生工作的基礎。有研究者提出,輔導員的知識結構應包括四個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知識、教育與心理知識、廣泛的社會文化知識和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1]要向“雙師雙能型”轉化,首先要提升包括專業、學習、實踐、適應及創新能力的核心競爭力,在云技術、大數據、慕課等一系列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模式的沖擊下,更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高專業性,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事務型向學習型轉變,有利于加強職業認同和促進職業道德、素養和能力提升,提要學習能力,增添人格魅力、說服力和感染力;二是由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提升理論思維、組織管理、調查分析、協調溝通、語言表達、心理教育、職業指導能、危機處理能力和就業創業指導能力等,促進人文精神的養成;三是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提高科研能力,以科研為先導,通過教育科研,發現問題,提出新觀點,探討新方法,解決新問題,提高自身素質。
二、提供資源、營造民主寬松的科研環境,強化科研基礎體系建設
1.提供科研導向,通過科研出效益、提質量。確定科研工作著眼點,從專題化、精細化發展趨勢入手,建立符合精致化要求的、科學合理的引領和評估體系,促進學生工作人員科研能力與素質建設跨越式發展和教育發展改革的深層次推進,以實現“科研促教、科研育才、科研名師、科研興校”的目標。
2.創新科研管理理念,促進科研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樹立人本思想的理念,以個性與發展為根本,貫穿于科研管理全過程,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和人才提升工程,提高科研興趣、提升學術創新素養和能力。樹立科學的理論研究意識,以問題為導向,在教育管理中探索新知、充實新理論,實現從“用理論”到“出理論”的轉變。
3.完善科研管理體制,實現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轉變。注重“過程管理”,管理過程由靜態有序、自我封閉、等級嚴密,轉變為動態平衡、開放互動與團隊合作。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注重非權力因素的柔性管理,重管更重理、既管且理,解決“如何做得更好”的問題。
4.加強學術道德建設,規范學術行為。把加強學術道德建設作為提高科學研究質量的重要保證,提升學術道德水準,鼓勵學術創新,大力推進學術道德建設,積極營造自由健康的學術氛圍。
三、構建團隊協作模式,加強科研團隊方向性建設,大力構建知識創新體系
堅持“突出特色、打造團隊、重點跨越、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完善管理、科研一體化機制,圍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逐步建成梯隊合理、特色鮮明、隊伍穩定、具有競爭優勢的科研團隊。
根據不同研究方向建立專項科研團隊,學工人員根據自己的工作內容和研究興趣加入不同的團隊。如: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業與創業指導研究團隊,每個團隊又可進一步細分研究方向,如學生事務管理研究團隊可細分為獎助學金管理、危機預防與管理、網絡學生工作等等。每個團隊學術帶頭人為思想政治素質好、業務學術水平高、組織協調能力強、具有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的學工干部和資深專職學工人員。
構建綜合性、多元化、復合型科研團隊。學生工作研究是具有集體性和開放性特點的社會化集體協作性活動,學生工作研究團隊建設需要多種類、跨學科的合作創新。學術團隊建設既要鼓勵個體自由探索,又要強調因勢利導,既要遵循個性發展規律,又要符合資源整合管理原則,不斷完善合作與共贏制度,保障團隊的穩定運行,促進團隊運作模式的長足發展。
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落實三項工程,助力職業能力提升
1.職業認同度提升工程
職業能力的提升,是一項融個體性、復合性與發展性為一體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基于對自身核心價值、內在本質、發展方向的認識與把握。一是設定愿景,讓學工人員發展有目標、有方向,激發工作熱情,樹立科學的理論研究意識,提高科研興趣、創新素養和科研能力;二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和人才提升計劃,引導學工人員結合專業背景和個體素質,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將個人前途與學工人員隊伍建設的整體目標結合起來;三是堅持問題導向,研究新形勢、探索新知識、充實學生工作創新理論;四是通過加強隊伍建設、制度構建、機制建設和開展活動,增強認同感,實現學工隊伍科學、長遠、協調發展。
2.科研項目驅動工程
鼓勵撰寫學術論文。研究、整理工作實踐中的各類素材,總結新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熟練地從事專業工作,探索新規律、新方法,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展課題研究。通過課題研究,通過對課題的研究意義、研究現狀、總體框架、研究目標和基本內容等核心部分進行深入研究,促使學工人員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形成人人學理論、搞研究、促發展的良好風氣。
開展學生工作精品項目、創新工作案例評選活動。貼近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從研究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機制等方面創新,通過精品項目、創新工作案例的研究、推廣和實施,激發工作生機與活力,在三育人方面取得成效。
進行學生工作調研。設定項目,以調研報告為抓手,深度了解學生實際,加強一線學生工作研究工作,對調研成果進行分析研判,形成調研成果,促進工作、提升水平。
3.專業素質拓展工程
采取國家、省、市、校四級培訓,結合觀摩學習、參觀交流等形式開展素質拓展工作。加強學習培訓,舉辦專題講座。邀請行業專家進行主題輔導,如舉辦心理健康、學生危機管理、網絡輿情管理等專家講座;采用調研、走訪等形式,組織學工人員外出學習考察或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等。
五、優化資源配置,實施平臺支撐戰略,構建多維保障體系
構建良好的科研創新環境,形成多方互動、協調有序、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與激勵機制,打通科研制度與管理制度、培訓與獎勵制度間的壁壘,構建和完善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能力管理和提升體系。
1.搭建學習提高平臺,在工作中運用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
建立成長檔案,規范科研制度,完善科研工作組織體系。充分發揮人才、學科和資源優勢,在協同創新中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形成可持續發展、充滿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組織模式。
將學工人員培養培訓納入師資隊伍培訓計劃,堅持全員培訓與重點培訓相結合、校本培訓與校外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散學習相結合,堅持理論培訓與業務培訓相結合、理論提升與工作鍛煉相結合。分批選派學工人員參加國內各級各類教育管理、思想政治、等專題培訓以及心理咨詢師、創新創業、就業指導等培訓。
舉辦“新上崗學工人員培訓”、“學工人員學期專題培訓”‘“學期學生工作專題研討會”、“學年學生工作創新研討會”等學習活動。建立網絡數據庫,建立學生工作研究網站、微信平臺等,利用現代化的信息工具大力推進科研資源共享。
2.搭建交流與溝通平臺,促進互幫互學,推廣成果
搭建好兩個交流溝通平臺,促進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域的協作研究。一是搭建校內溝通平臺,提供增強了解、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舞臺,以學工人員工作藝術交流會、工作沙龍、工作論壇以及工作坊、研究室等形式,對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或新成果進行集中展示和交流;二是搭建校外平臺,以組建學科性研究論壇和地域性研究論壇兩種形式,逐步建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共同開展人才培養、研發基地創建、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性課題研究、學術研究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加強對外宣傳和聯絡,結集出版學校教科研成果。
3.搭建“激勵平臺”,通過理論研究推動工作上水平
堅持人本思想,以個性與發展為根本,貫穿于科研管理全過程。明確各方在科研中的責權、資源、成果、知識產權等歸屬,實現開放共享、持續發展。設立專項資金,制定獎勵辦法,對在論文評選、課題研究、案例評選、社會調研等項目中表現突出、成績明顯的集體和個人,對參加各級科研活動的科研團隊和個人給予獎勵和扶持,帶動更多的學工人員參與科研,推出更多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成果。
成立科研工作考核領導小組,建立科研成果評定和獎勵制度,注重原始創新和科研實效性,形成以“創新質量和工作實效”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對科研工作和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和表彰,評選優秀成果,發揮其價值和典范作用。將科研成果納入工作績效的評定指標體系。同時,將科研與職稱評定、評優、晉升掛鉤,充分調動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搭建“傳、幫、帶”工作平臺,促進和諧團隊建設
實施“學工人員引領計劃”,進行“一對一”指導。在配備學工人員時,年齡跨度相差大的學工人員結對,資深人員與新上崗人員結對,理論研究型與工作實踐型結隊,促使青年教師研究工作方法,積累經驗,提高研究水平、工作能力和水平,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傳、幫、帶”工作機制。
學生工作人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的主體,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力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和諧校園建設。因此,必須要更新觀念、樂于學習、專心工作、潛心研究,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和能力,真正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
參考文獻
[1]王燕芳:《淺談高校學生政治輔導員的素質要求》,《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年第2期。
作者簡介:李昌永,男,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高級政工師、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