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紅
摘 要: 廠房機墩支撐著發電機運轉,是水電站必備的支撐構架。機墩表現出來的動力特性關乎總體范圍內的水電站運轉,不可忽視這類機墩的動力性。解析動力特性先要選定用作探析的模型,相比可得多樣狀態下的動彈性模量、邊界條件及動力阻尼比。從綜合視角看,要妥善消除機墩本體潛在的共振,維持穩定的水電站運轉。對于此,解析了水電站廠房機墩各類的動力特性;結合水電站實情,探析合適的調控方式。
關鍵詞:水電站 廠房機墩 動力特性
中圖分類號:TV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282-01
各類水電站設有水輪立式的發電裝置,運轉中的機組振動著機墩,由此帶來了較大范圍內的振動。解析動力特性,要杜絕潛在狀態下的細微振動,維持持久的穩定運轉。構建的模型可用作解析及運算,采納了分析結構必備的軟件。針對于機墩探析了常態的動力特性,相比來看獲取了更合適的安全防控方式。
一、構建分析模型
水電站可設置水輪發電配備的立式機墩,機組外在振動可帶動機墩,頻繁波動的機墩動力也將影響到總體廠房安全。現存調研注重于設定的阻尼比及邊界條件、動彈性的模量,然而仍忽視了機墩細微的動力特性變更[1]。有必要保持機墩在各類型式下的運轉安全,從根本入手消解了潛在的機墩振蕩并且去除額外增添的廠房干擾。經過綜合解析,歸納得出最合適的機墩側壁及機電樓板總體厚度,配備的蝸殼頂板也要相應更厚。唯有綜合予以考慮,才能防控內在的機墩振動。
構建機墩模型,應能綜合衡量并且兼顧廠房多樣的特性?,F存廠房多采納體積較大混凝土予以構建機墩,配備模型時也不可忽視混凝土本體的屬性。采納了分析模型,衡量了動力特性關系到的截取模型邊界。模型要含有各部位的機墩、風罩及主體樓板。借助模態分析,固定了底側延伸出來的模型邊緣。可選取C40規格的機墩混凝土材質,設定于每平方毫米25000N的總體彈性模量、每立方米30kN的機墩自重,調控為0.2的泊松比。
二、機墩表現出來的動力特性
在校驗時測得:機墩并沒能吻合最優的動力特性,亟待后續的改進。這是由于,機墩仍沒能消解內側的共振??蛇x的調整手段含有:變更樓板厚度、加厚蝸殼及側壁固有的厚度。應當注重的是:機墩動力性含有共振及對應的自振,二者都應妥善維持最佳的平衡。詳細來看,強迫狀態下的機墩共振及本身自振要維持于30%適宜的比值,不應超出太多。機墩的樓板被增厚時,橫豎雙向都測得了更小比值的共振系數,這時機墩將暴露于較危險的外在環境之中。共振系數及對應的水平扭矩將快速變大,然而這類增幅卻并不很大。由此可見,若能增厚發動機本體配有的上側樓板,即可妥善消解外在的較大共振[2]。
選購的混凝土要符合預設的抗壓強度,滿足必備的機墩強度。最大范圍內的應力聚集于環面內的機墩,在這個位置應能配備額外的配筋。若要調整固有的機墩尺寸,應能縮減縱橫軸向的位移,唯有如此機墩潛在的各類形變才會真正合乎動力特性。如果要加厚蝸殼本身真實的厚度,應能加大校核得出的共振系數。共振系數從總體來看可分成橫向及豎直兩類,增大兩類的系數以此來消除共振。
三、歸納得出結論
解析得出的靜力狀態顯示:機墩可承載較小的上側總應力,也符合了設定好的強度形變。針對于最大應力,最適宜選定于內側機墩配備的環形表面,這個位置還可增設必備的鋼筋以此來支撐。從共振角度看,若要消除各時段表現出來的機墩共振,最好減低原先的樓板總厚度,同時增添更厚的蝸殼頂板以及側壁。
截取可得精準的模型邊界,這種基礎上再去衡量全面范圍內的機墩特性。采納了模態分析,依照廠房現存運轉的狀態設定了重選之后的模型邊界。相比得出結論:蝸殼頂板若設定得較厚,那么機墩將伴有較強自振,這樣更能把控機墩本體的平衡并且維持穩定。若要消解動力特性的共振,可加厚原先布置好的蝸殼頂板??蛇x用堅硬材質當成必要的骨料,注重養護并且管控混凝土[3]。
后期在真正設計時,應能綜合辨析全方位視角下的機墩布置,由此獲取最佳動力特性。針對廠房布置的各位置機墩,都應妥善調控共振,杜絕共振附帶的更大干擾。未來的實踐中,仍有待深入辨析機墩在廠房總體架構內的動力屬性,采納有限元這類模型用作深化的解析。
結語
分析機墩表現出來的各階段動力性,搭配了微機模型用于詳盡的辨析。解析得出的數值密切關乎模態結果,真正分析時還不應忽視廠房在各階段內的運轉狀態。相比可得結論:若頂板蝸殼增添了本體的厚度,那么相伴也將提升動力振蕩的機墩頻率。這樣做,更能把控機墩運作中的安全。為了消解共振,可適量增添更厚的蝸殼頂板,施工要配備養護混凝土并選取骨料這類的堅硬原材。
參考文獻
[1]孫玉萍,姚新剛,陳劍等. 洮河峽城水電站廠房機墩結構特性分析[J]. 水電能源科學,2012(06):75-77+47.
[2]姚新剛,沈振中,王孝州等. 洮河峽城水電站機墩自振特性研究[J]. 人民黃河,2012(02):70-71.
[3]陳婧,馬震岳,張宏戰. 水電站廠房機墩振動計算分析方法的探討[J]. 黑龍江大學工程學報,2015(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