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娟
摘 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這一總目標的指出對法治政府建設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農村法治作為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領域,事關廣大農村地區的健康發展,歷來都是干部和群眾廣泛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也必將成為未來幾年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議題,這是實現法治政府建設的歷史邏輯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現實邏輯的辯證統一。
關鍵詞:法治政府 農村法治 公民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321-01
一、困境分析:農村法治建設的問題
1.立法不科學,涉農法律創制滯后。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農村的法治建設得到了空前發展,但相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涉農立法在國家的立法中的比重僅占10%左右[1],在全面依法治國這一歷史性命題面前,涉及農村的法律法規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涉農立法不健全。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面臨諸多新問題、新挑戰,然而立法卻沒有及時跟進,從而導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產生許多新的問題。二是立法效力差。我國的農村立法大多數出自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相對于法律而言,穩定性較差,朝令夕改,而較低的立法主體在依據政策立法時,容易脫離農村實際,忽略農民的愿望,法律規范缺乏可操作性,直接導致有法難依,立法效力低,造成農民對法律的誤解,破壞法律公信力。
2.執法不嚴格,涉農執法力度疲軟。執法是對法律的執行,農村執法是依據各種涉農法律,依法處理農村事務的活動。執法是推進農村法治的關鍵環節,執法活動無法開展或受阻,直接影響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當前,農村執法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村執法力量薄弱。農村執法主體一般是鄉鎮政府、派出所等行政機關,人數較少,力量薄弱,特別是貧困山區的執法主體的能力水平與發達地區也存在一定差距,導致執法水平不高。二是人治大于法治的困境。由于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流毒歷史進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特別是廣大的貧困山區,一直以來的君權至上以及無處不在的家族權力根深蒂固,導致法治在農村的土壤貧瘠,一些執法機關工作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往往唯上級命令是從,唯親是從,本應用法律手段解決最終不免落入人情的關系網,導致農民合理合法的訴求得不到解決。三是執法監督不力。執法監督是確保執法公正公平的重要一環,是維護農村法治秩序的重要方式,加強執法監督才能真正做到秉公執法,執法為民。首先,在廣大的貧困山區,鄉鎮黨委政府、司法所、人大、派出所等監督主體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不能形成合力;農村地區監督主體除了國家機關之外,最大的監督主體應該是農民,但是農民的監督力量又是有限的。其次,監督渠道不暢通。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廣大的貧困山區連互聯網是什么?仍然全然不知,導致監督渠道較為單一。綜合以上不利因素,直接影響執法為民,從而導致訴求無法落到實處。
3.司法不公正,農民訴求實現困難。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然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司法則是非常薄弱的環節。一是司法成本較大?,F有的司法體制,由于訴訟程序繁瑣、高昂花費、司法腐敗、人治干擾、辦事效率低以及辦事不公等現象,訴訟當事人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但自己的權益仍然得不到維護,從而導致農民喪失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的信心,抑制了農民對尋求司法程序維護利益的需求,造成法治建設在貧困農村山區更加困難。二是農村基層法官專業化水平低。司法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如果讓一個不精通法律,不尊重法律精神的人來承擔法律實施的重任,從而曲解法律,強奸法律精神,使得法律的神圣性和正義性失去內在的動力,也使得法律成為偏私的理由和工具。”[2]是司法權受制于行政權。農村的司法權難以擺脫地方行政權的控制,無論是司法人員的編制、工資劃歸地方黨委政府的控制,因此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4.守法不自覺,農民法律意識淡薄。亞里士多德的法律二重論這樣說:“邦國有良法,人人需遵守之”。在貧困農村山區,其法治主體就是廣大農民,是整個法治建設的基礎,作為法治主體存在的不足,是農村法治推進的阻礙因素。一是法律意識的淡薄。農民的法律意識是農民關于法律的心理、知識、觀念和思想的總和,體現農民對法律現象的認知與評價。具體表現在對于權力的崇拜、權力和義務的模糊、法律知識缺乏、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二是運用法律的能力不足。具體是指農民運用法律知識,借助法律制度維護自己權利,履行法定義務,實現自己利益的能力。要將 “法律條文中的死法”要變成“現實中的活法”,需要法治主體在現實中很好地運用法律。農民法律能力不強集中表現在:法律意識淡薄導致的漠視法律,法律知識缺乏導致的無視法律 ,以及法律實踐的缺乏導致害怕法律[3]。三法律宣傳缺位等問題,導致農民在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上有心無力。
二、路徑分析:農村法治建設的對策建議
農村法治的困境直接影響農民的合法權益的實現,勢必會阻礙法治政府建設的進程,探究農村法治的思路和對策迫在眉睫。
1.科學立法,確保農村各項事業有法可依
農村地區相對落后,農民更是弱勢群體,其生存和發展中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特別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加強農村立法尤為重要。一是加強和完善涉農法律制度建設。涉農法律制度建設涉及農村的各個領域,是一個龐雜的系統。這就需要我們在立法的過程中,兼顧局部與整體、時間與空間、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等重要關系,對法律中需要與時俱進的內容作出及時的、正確的調整,既要確保法律的高度穩定性,又要避免朝令夕改的隨意性。二是嚴格規范和管理涉農立法?;谵r村法律質量問題,國家應該嚴格規范和管理涉農立法,不能只求全不求精,科學立法,農民的訴求得到有效地解決。
2.嚴格執法,確保農村行政管理陽光透明
一是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經過筆者的調查分析,執法隊伍的人數少是極為普遍的現象,但不能主觀的臆斷執法人數多就等同于執法效率高,所以如何打造一支小而精的執法隊伍是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由于執法者的學歷水平、學科背景、綜合能力方面往往不符合崗位需求的特殊性,部分執法人員對法律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令人堪憂,加強執法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具體做法:加強執法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力度;加大對執法人員業務知識能力考試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二是多措并舉加強執法監督。在廣大的農村山區,執法監督是最為薄弱的環節,而執法監督又是保證公平正義的重要一環。具體做法:加強制度監督,制定相應的適合農村地區的執法監督,同時各執法監督部門形成合力,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強化內部監督,發揮人大、檢察機關、司法機關等部門的內部監督;群眾監督,建立健全群眾監督制度,讓農民參與法律監督,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互聯網監督,在農村地區實現互聯網監督,無疑是減少“不作為”“亂作為”的發生幾率,讓農民的訴求落到實處。
3.公正司法,確保農民利益訴求精準實現
一是深化農村司法體制改革與創新。首先精簡司法程序。農民當事人在訴訟中處于弱勢地位,加強對農民訴權的保護,是貫徹司法為民的原則,精簡司法程序,為農民設置專門的法律服務窗口,提高立案效率,建立“立案推卸責任制”,減小涉農案件的阻力,降低司法成本。再次,實現司法獨立。在法治社會的建設進程中,只有努力實現司法獨立,才能維護司法的公平正義,否則法律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二是加強司法工作人員隊伍建設。首先嚴格執行《法官法》的有關規定,提升法官學歷層次的任職條件,使得整個隊伍素質全面提升;其次,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并提供物質獎勵或優惠政策,全面提升基層法官隊伍的素質;最后,國家財政應向偏遠山區傾斜,確保優秀法官不頻繁外流的現象。唯有從以上幾個方面推進司法改革,才能確保農民的利益訴求精準實現。
4.全民守法,確保群眾全面自覺守法用法
農民是法治的參與者,農村法治的進步更是凝聚著農民運用法律的進步,所以守法的前提是知法。一是加強普法宣傳工作。法律的普及需要政府的助推和農民的廣泛參與,送法下村是極為有效的方法,據筆者調查顯示,農民最需要的法律是實用性較強的法律,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民法》《勞動法》《土地承包法》《刑法》等。與其讓違法事件發生了才處理,不如從源頭治理開始,因此政府應著手建立法律宣講團,針對老百姓做迫切需要的法律做好法律知識講解的準備,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法律講座、文藝匯演、影像宣傳、法律咨詢等)將法律送進千家萬戶,提高群眾的法律修養,增強法律的影響力。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宣講不能流于形式、走過場等行為。二是樹立法律信仰。馬克思主義對法的解釋:“法律是人民自由的圣經?!狈芍挥斜恍叛?,才是守法的核心所在,只有將冰冷的法律條款注入信仰的熱度,才能掃清法治主體的障礙。因此必須做到:掃清人治大于法治的思想障礙;營造法治環境;強化普法教育,增強法律意識,將思想和行動高度統一,樹立好法律信仰,法律的圣經才會注進農民的心里,守法才能真正意義上邁出步伐。
參考文獻
[1]李桂枝.當代中國農村法治缺失及對策研究[J]. 山東師范大學, 2006
[2]胡志斌. 社會主義新農村司法建設和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 南京理工大學, D920.4
[3]李長健. 我國農村法治的困境與解決方略研究[J]. 武漢大學報, 2005, 58(5): 62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