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375-02
戴愛蓮是響徹當代中國舞壇的藝術家、教育家和編導家,她是新舞蹈藝術的先驅者和奠基人,為中國的舞蹈藝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所展現出那份獨特的大家風范引領中國舞蹈不斷前行,以開創性的探索精神和前瞻性的藝術視角為中國現代舞蹈的發展增添了光輝的一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她并非出生在中國的土地上,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但正是她這份強烈的民族情結,促使她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這片熱土和深愛的舞蹈藝術。她對于中國舞蹈事業發展的貢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尤其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方面所付出的心血和作為,更是毋庸置疑。她是第一個將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搬上舞臺,開創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體系,將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為日后學校教育和舞臺表演等方面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戴愛蓮的“第一步”
1.挖掘整理,將民族民間舞搬上舞臺
自幼出生在華僑世家的她,雖然生在國外,但她骨子里流淌著中國的血脈,心里向往著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國的懷抱。三十年代還在英國尋覓“舞蹈之夢”的戴愛蓮,得知國內戰火硝煙的情況,迫切想要回到自己的祖國,她幾經波折終究回到這飽含情思的熱土,開始以中國兒女的的身份為中國人民做著貢獻,這一份付出不但激勵了太多人,也使中國的舞蹈事業有著歷史性的轉變和發展。
她說回祖國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家危亡,而中國人民正在覺醒,我要投身到抗擊侵略者,爭取民族精神解放的斗爭中去;二是我愛中國傳統文化,我要尋求我夢寐以求的中國舞蹈。” 在抗戰期間,她表演和創作了大量現實題材的舞蹈作品,鼓舞人心獲得一致好評。后來她將目光轉向少數民族舞蹈,成為我國第一位深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采風的舞蹈家,她向各民族同胞學習民族舞蹈,并將所學習的素材進行加工、整理成為舞蹈作品,展現在藝術舞臺上。是她打開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寶庫,將其搬上藝術舞臺的同時也搬上歷史的舞臺。
四十年代初,當她經過瑤山的時候,深入瑤山采風,瑤山人民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所創的獨舞作品,后來曾改編成三人舞。她在中間打鼓邊舞,另兩位男青年由彭松和隆征丘扮演,他們邊舞邊打鑼和撥。這期間的舞蹈作品她已正式地開始以所見所學的中國少數民族舞蹈開始進行編創,只是將素材進行簡單的整理,更多的還是呈現出其原本的風貌,以挖掘豐富的舞蹈資源為第一步。
1945年秋天戴愛蓮到康定,住在一位來自巴安的朋友格桑悅希家中,在那里她向主人學習,向他的同事們學習,甚至向仆人們學習藏族舞蹈。她用拉班舞譜記錄了八個舞蹈,其中七個是巴安的,一個是甘孜的藏族舞蹈。她學習,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重要的目的是把它們搬上舞臺演出。將所學的比較短的舞蹈動作,選三四個不同的藏族民間舞,連在一起表演,成為一個節目,另外將所學的這些大部分是圓圈的舞蹈,在原有的舞步基礎上變換隊形和行進路線,以適合舞蹈空間的需要,也是演員之間有機會互相交流。[1]
采風之后戴愛蓮編了舞蹈《巴安弦子》,《春游》,《甘孜古舞》,《彌勒佛》,還編了彝族舞蹈《倮倮情歌》,維吾爾族舞蹈《坎巴爾罕》重排了《瑤人之鼓》,《啞子背瘋》等。彭松編了《嘉戎酒會》,《端公驅鬼》。這些舞作在1946年3月6日在重慶青年館公演,這就是著名的“邊疆音樂舞蹈大會”,也從此之后民族民間舞被正式的搬上舞臺。這個晚會,全部都是真正的各民族的歌舞,戴愛蓮認為這是民族自尊的具體表現,實現了中國人跳中國自己民族寶貴的舞蹈。
2.普及推廣,教授邊疆舞
戴愛蓮回國后不僅創作作品,挖掘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將其搬上舞臺,同時致力于教學,開拓了中國的舞蹈教育事業。1944年夏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派人聘請戴愛蓮到育才學校開辦舞蹈組,戴愛蓮在育才學校的時間不算很長,但她盡職盡責,為學生編排舞蹈,教授技藝。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段時間,去邊疆采風,并完成“邊疆音樂舞蹈大會”的演出,初步實現了回國尋找中國舞蹈之根的愿望。
1946年夏天戴愛蓮將中國舞蹈帶到美國舊金山演出,將邊疆舞推廣開來,途中在上海豫園“跑狗場”臨時搭建的舞臺上,連續演出了四場“邊疆舞”,像旋風般風靡了上海,尤其使青年人為之深深地著迷,秧歌和“邊疆舞”以空前的勢頭席卷滬城。
1947年,從美國回國前,學生彭松,隆征丘和幾位音樂學院山歌社的音樂工作者郭乃安,何凌以及畫家朱金樓經過共同努力,在上海成立了中國樂舞學院,開始招生辦學,并確定戴愛蓮擔任院長。上海的一些大學以及工會等都組織團體班,來學邊疆舞,還有一些酷愛舞蹈的大學生晚上到學院專修班來上課。“邊疆舞”在上海大學生中的傳播,對當時反饑餓,反內戰,要民主,要和平的高漲的學生運動,起到了團結同學,鼓舞同學的作用,邊疆舞就這樣普及起來。
而后戴愛蓮回到北京,在國立師范學院(今北京師范大學前身)體育系、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北京大學以及清華大學授過課,開辦過暑期班,教他們跳民族舞蹈,扭秧歌,那個時候人們就這樣,開始了解接觸起民族舞蹈,并深深地喜歡上這種舞蹈。
3.開創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體系
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宣告成立,戴愛蓮任校長。學校設置了包括中國民間舞在內的6個教研組。此后學院派民間舞教學的不斷發展和民間舞種的確立,都是以少數民族舞蹈為源頭和基礎的,也正是由于戴愛蓮將邊疆舞蹈進行挖掘整理、提煉和加工創作這項工程的起步后,開創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體系,這種將民間舞藝術化和規范化的作法,為學院派民間舞的確定指明方向。雖然邊疆舞在那時遠不能達到今天學院派民間舞的規格水準,但作為“開路先鋒”當之無愧的成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體系之鼻祖。
二、戴愛蓮的“第二步”
1.尋根溯源,再次采風
當民族民間的舞蹈日益發展起來,卻被過分的重視舞臺藝術化,大部分作品失去了本真純樸的面貌,戴愛蓮對已經發展起來的學院派民間舞越來越不滿,覺得過于矯揉造作,表演浮于表面和形式,缺乏真情實感。在八十年代,晚年的她再次深入云南地區,克服種種困難,與當地居民同吃住共起舞,學習原汁原味的民俗舞蹈,盡管高原反應使她忍受著頭暈目眩的折磨,但她還是興致勃勃地向當地納西族人學習地地道道的“歐熱熱”“阿里里” “木腦縱歌”等舞蹈,為了推廣這些原生態民俗舞蹈,她將采風學到的舞蹈,用拉班舞譜記錄它的步伐和動律。她不光學習舞蹈,同時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過去及現在的生活。她看到這些賦有風情的舞蹈動情的說道:“是啊。你們的舞蹈就像你們的呼吸一樣,非常自然。我喜歡的就是這個,這與在城市中大劇場里的演出不一樣。在你們身上,我看到了舞蹈的真實,找到了舞蹈中最原始的力量。”[2]就這樣她與鄉親們一起圍著篝火跳舞,跳本地流傳的跳歌,人人跳的如此投入,歌聲,跳腳聲在群山中回蕩。
2.倡導開展“人人跳”舞蹈及其目的
1987年開始,戴愛蓮多次在北京舉辦“人人跳”舞蹈活動,還在各種世界性的會議及活動中進行交流。每每在“人人跳”活動中,戴先生總是充滿激情地親自帶頭起舞,跳起藏族的“弦子”,彝族的“倮倮”,蒙族的“安代”等等,大家手拉手,圍成圈,盡興起舞,“她以八十歲的高齡為人示范、為人宣講、使人感動”[3]。戴先生曾說:“開展土風舞運動,要每個人為娛樂自己而舞,從日常生活的煩惱里得到解放。”[4]她發起的“人人跳”活動就是希望人人都能從舞蹈中感受美,感受自己,抒發個性,宣泄和表達內心情感,出于內心的沖動才要舞蹈,體現出生命的活力。
同時,戴愛蓮發起“人人跳”活動是進一步尋根之舉,她認為我們的民族民間舞蹈是根植于民間的,始終強調民族之“根”的重要性,純正質樸的民族民間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在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搬上舞臺的第一步之后,她反思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現狀,對注重表演性舞蹈而缺失自娛性民俗舞的狀況表示不滿,因此晚年的她多次深入云南挖掘民間舞蹈,還在世界范圍推廣中國的民族民間舞,就是希望人人會跳我國的民間舞蹈,人人了解我國深厚的民族文化,這樣才能有力推動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發展。
三、戴愛蓮民族民間舞蹈思想的當代意義
1.“主流”與“非主流”齊步走
現今,觀舞蹈界“主流”發展,不難看出各大賽事及舞臺作品要求以“學院派”的“高精尖”為標準,不論是專業院校及團體,亦或群文組織,都追求著高水準的藝術作品。這種專業技藝性強,視覺沖擊力大的作品,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無可置疑是舞蹈發展的途徑之一,也正是如此涌現出一批優秀的舞蹈人才和舞蹈作品。然而,跳舞的人不只是專業的舞者,跳的舞蹈也不能只是表演性強的藝術作品,我們真正的民間舞蹈應該誰來跳?跳什么?我們的“學院派”教材是否局限性過強?如此的發展便出現了“原本是人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民間舞反而脫離了人民的怪現象”[5],一味重視和倡導“主流”的學院派舞蹈,而忽視了“非主流”的自娛性民俗舞蹈,這種偏見會導致民間舞蹈發展的畸形。只有兩條腿齊步走,才能走的穩走的快。
2.“保存”與“發展”相結合
先保存,再發展。戴愛蓮始終強調民族之“根”的重要性,她的尋根之舉就是使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在民眾中得到真正地保存和流傳。學院派的民間舞在傳承民族民間舞方面主要體現了其發展和創新,而戴愛蓮開展“人人跳”舞蹈活動,則是將民間舞得以保存的有效途徑,不論是從內容還是形式上它都更加適合普通大眾,同時對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也有著一定的啟示。我們需要用人自身來進行“活體傳承”,僅僅依靠部分傳承人顯然是不夠的,這種人人跳的形式,可以讓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人人都是傳承人,那么我們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怎么會遺失?我們應該去挖掘、收集和整理各民族各地區的民族民間舞蹈,“使千百年來原本活躍在廣大民眾中的民俗舞蹈回歸到人們身旁,為成千上萬的當代人創造回歸自然、感受來自集體記憶的民族根性文化的條件?!盵6]保存和發展,永遠是聯系在一起的,二者就像一對孿生的姐妹,缺一不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者相結合,才能促發展。
戴愛蓮擁有藝術家特有的敏銳,對舞蹈藝術的那一份摯愛,使她孜孜不倦地追求熱愛的事業,心中所一直懷有的濃濃的民族情懷,迫使她回國之后為祖國的舞蹈事業奉獻其終生。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藝術家所應具備的素質,真實、真切、真誠對待舞蹈的態度,令人無盡欽佩?;貒蟮拇鲪凵?,為中國的舞蹈事業做出了無可估量的貢獻,將重點放在挖掘中國的民族民間舞上,使其搬上舞臺得以繼承和發展,同時積極致力于教育普及,使舞蹈得以大力地發展。她為抗戰創作表演的舞蹈作品,是她愛國情懷的一種延續,將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用舞蹈作品得以真切地抒發。她始終認為振興中國的舞蹈藝術是她的責任,以她對舞蹈的濃厚興趣和對藝術的敏銳,促使她不斷地尋求屬于中華民族的舞蹈。當她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看到豐富舞蹈資源時那如獲珍寶的心情,當她看到大秧歌時那一份欣喜,當對“荷花”與“飛天”的完美追求,當她為教學所揮灑的滴滴血汗,我們無不為此一切所感動,無不懷著一顆崇敬之心靜靜地仰望,她始終堅守著我們民族文化之根,連接著民族文化的血脈,愛國在她的身上從來都不是一個抽象的情感,而是付諸于行動的真實偉大的作為,從“尋根”到“扎根”,她的靈魂已無法離開故鄉的熱土,在她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藝術嗅覺之上,打造了一片屬于中國舞蹈未來的天地。那一朵飽含愛舞之情的蓮花,隨風搖曳馨香永駐。
參考文獻
[1]羅斌 吳靜姝:《戴愛蓮 我的藝術與生活》,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3月北京第一版,第135頁
[2]李妍紅:戴愛蓮傳,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頁
[3]彭松.戴愛蓮的舞蹈藝術道路[J].舞蹈,2003年版,第12期.
[4]戴愛蓮.發展中國舞蹈第一步[J].文舞相融,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一頁.
[5]鄭慧慧.原生態舞蹈的美和它的當代功能[J].載于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編的論文集《文藝繁榮與價值引領》,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133頁
[6]鄭慧慧.原生態舞蹈的美和它的當代功能[J].載于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編的論文集《文藝繁榮與價值引領》,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