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磊
摘 要: 楊家埠年畫藝術作為一種具有幾百年歷史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不單單是早期人們認知自然、生產的一個窗口,更是對我國民間藝術文化的一種詮釋。在幾百年的演變過程中,自身的藝術特征、價值形式不斷地完善,不斷地加深人們對民間藝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隨著近代經濟文化的進步,楊家埠年畫藝術受到沖擊,藝術創作的土壤逐漸地脫離了當今人們的視線,失去了應有的發展根基,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今經濟文化的發展。結合楊家埠年畫的發展歷程從幾個方面闡述其價值流變。
關鍵詞:楊家埠年畫 民間藝術 價值 流變
中圖分類號:J2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388-02
前言
中國木版年畫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項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藝術遺產,被譽為我國民間藝術的奇葩。從早期的人們對自然界的崇拜和信仰中慢慢的發展成為適合自身生產生活需要的藝術模式,也從側面展現勞動人民的風俗習慣,是中國民間文化中一種特殊的傳統美術表現樣式。
古代的文獻中有門神、 灶神眾多虛幻形象,這是人們對自然地原始詮釋,這也為年畫的出現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代表地域有天津楊柳青、濰坊楊家埠 、蘇州桃花塢等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到了清代到達了頂峰,一直到建國以后由于歷史的一系列原因使民間年畫藝術的發展受到損失。隨著濰坊這座城市的興起年畫藝術迎來了屬于它的春天,為后來的演繹和發展奠定基礎。
一、楊家埠年畫在藝術演變中的價值表現及其生命力
1.起源與藝術特征
1.1 魯東地區的楊家埠年畫到唐代逐漸出現了“武門神”民間形象雛形。到了宋代達到繁榮,被稱為“紙畫”。明清時期到達巔峰。年畫的繪圖樣式,表現題材日趨豐富,出現了天津楊柳青、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三大著名年畫產地。結合天津楊柳青年畫形式以及四川古文化使其題材更加飽滿,深受社會歡迎。
清末民初,在藝術舞臺上黯淡下去,建國后期成立了專門的年畫研究所,才得以繼續發展和傳承下去,為后來的年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推動民間藝術的發展。伴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年畫這一民族傳統工藝正在接受洗禮,不斷在民藝的舞臺上改革前行,推進我國民間文化藝術向前進步。
1.2表現特性
a.繼承性是楊家埠年畫藝術的主要的藝術特征。任何藝術作品的形成都是借助遺留下的表現因素,在自身的發展中找到自己的藝術語言、表現形式發展壯大。它更是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法則,具有一定的“依附性”。
b.獨特性是楊家埠年畫藝術的又一特點。沒有獨特地藝術語言談何在民間藝術大河中駐足?純色的運用、大膽飽滿且勻稱構圖、濃郁的色彩構成、平面式的涂鴉無充斥在楊家埠年畫作品之中。
c.鮮明的地域文化和制作工具、材料的專一性也包含其中。黃河流域孕育著楊家埠年畫藝術的真諦,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孕育出燦爛的年畫藝術,培育出勞動人民祈福、精神至上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地域文化的特性,地展示出黃河流域勞動人們對生活的追求。
2.發展狀態
2.1區位格局
楊家埠年畫源于唐,發展于宋,經歷了明、清的繁榮,逐漸成為主要的年畫產地,是我國北方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演變的過程中漸漸形成自己的發展格局。依托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村這一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北接天津楊柳青年畫產地,南與蘇州桃花塢 ,西與河南朱仙鎮年畫產地可謂優勢互補。
2.2規模格局
2011——2012年寒假,我兩次拜訪過位于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年村的年畫第一店——楊洛書年畫專營店“同順德”畫店,可是放眼看去街上卻是寥寥無幾的行人,相比之前繁榮的場景相差甚遠,楊洛書之子告訴我們現在年畫主要是供應本地農村,以前全村300多戶年畫生產作坊,年節之時排隊等畫得人絡繹不絕,現在全村僅剩20多家,規模的急劇減少使得楊家埠年畫藝術的經濟載體和市場土壤正在逐漸減弱,使得與當代社會的發展不能更好的首尾呼應。“更談不上挖掘民間藝術的意蘊了”他說。
3.比較近代藝術樣式
藝術樣式是一門藝術類別里的不同表現方式,西方油畫藝術,裝置藝術,及波普、波洛克等眾多藝術表現形式都是在不斷的演化中尋求自身變化,去適應當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得他們不至于過于落后。近現代它們逐漸被引進到我們國家,使民間藝術遭受巨大沖擊。
近代藝術發展形式多變,內涵豐富多彩,面對這些新形式的出現,作為民間藝術的楊家埠年畫該怎樣迎接挑戰?避免失去在市場經濟下的競爭優勢?傳統和創新永遠是一對雙胞胎,一味的守舊閉門造車是不切實際的,固步自封同樣適應當今經濟文化的發展潮流,同時全盤吸收不也是竹籃打水?我們應該抓住唯物辯證的藝術觀思想才能合理運用已有的本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結合自身的藝術特色,地域文化形式創作出新的,賞心悅目的作品,才能在與近代藝術對話中彰顯藝術本色。
二、楊家埠年畫價值的發展演變
1.本質屬性
1.1普遍性
年畫藝術是人們對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的最基本、樸實的概括,是真摯情感的樸素流露。具有抒發感情的直接性、表現手法的含蓄性。我們也知道音樂、舞蹈、原始的繪畫作品都是早期人們對社會自然認識的反應和抒情,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它來源于人民大眾,那么普遍性也就不自覺的依附其上。
1.2地域性
伴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不斷的分離出不同的地域,人們生活的地域經濟文化也會有很大區別和差異。呈現出繁雜性和多層面的現象,楊家埠年畫的地域性這一特性也就顯漏出來。不同的地域性產生的民間藝術也就有各自本地域的固有的特性。
1.3歷史傳承性
藝術的發展離開了歷史的這一主線那么它的內涵會顯得空洞和無力。民間藝術追溯到遠古、古代、近代、近現代無不是在歷史的傳承中不斷的演變和發展。不斷的延續著民間藝術的脈絡。傳統民間藝術當然也包含楊家埠年畫,在內涵的演變上也具有歷史文化的沉淀。歷史的風俗習性產生不同的藝術表現樣式、表現技法,并且會在以后的自身發展之中繼續下去提供演變的溫室。
2.內容的演變
2.1單一審美向民俗審美推進
明朝,當時社會生產力遭到外來勢力的破壞,功能就從民間神話、傳說的教化逐漸轉向對社會現象的表述和翻印。例如民族的破裂、外族的入侵充斥在當時的年畫形象當中。到清代前期的文化繁榮使年畫審美開始向市井方面轉變。建國后,逐漸向新時期的社會形態靠攏,在接觸不同藝術形式的同時吸收精華逐漸的由單一審美向民俗審美過度。民俗審美相對于單純的作品鑒賞有著質的區別,不再是簡單的鑒賞而是加入了我國民間文化的內涵和底蘊理解,在品讀作品的同時增強人們的民族歸屬感、認同感,促進楊家埠年畫的流變。
2.2審美認知向內涵的推進
早期的年畫藝術與原始的自然崇拜、對自然現象的無法解釋有關。近現代,年畫藝術在題材、圖形設計等各方面都加進美觀圓潤的造型樣式。由單一對自然世界的理解逐漸轉移到對“人”的理解和詮釋上來。裝飾性也被潛移默化的加入其中,認知功能不再是單一的對自然社會的理解。
3.新形勢下內涵價值
年畫藝術來源于民間,正是將民族文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把對自身對社會的認識不斷地具象化,才得以逐漸形成最本質的價值內涵。
3.1價值內涵與客觀現實交匯
新形勢下楊家埠年畫藝術,充分挖掘內在的藝術價值的基礎上不斷地推陳出新。在經歷了一系列演變之后,逐漸的與客觀世界想融合,慢慢的在交匯中找到了自身的價值所在。
3.2藝價值衍生的“冷”與“熱”
“冷”指的是傳統的木板楊家埠年畫逐漸的正在被新型的藝術樣式所取代,緊緊依靠固定的規模和作坊難以維系,發展受到阻力。
“熱”指的是在不斷鞏固固有的傳統技藝、精髓的基礎上,能動的對年畫價值內涵進行豐富和加工,衍生出來一系列相關的文化副業生產,印染、雕刻等。
楊家埠年畫所蘊含的勞動人們樸素的哲學理念和對自然社會的本質理解,它反映了民間藝術的不同發展水平以及生產力演變過程,在充分完善繼承性、獨特性、精神至上性這幾大特征之后,充分與民間審美、民間民俗內涵相結合。生產出了一系列反映時代脈絡的一幅幅傳世作品,逐漸的成為了解民間美術文化的一個窗口。
楊家埠年畫藝術伴隨著當代多元文化的發展逐漸的進入到人們的視線,從明代開始自身的發展就日趨完善,延續當代幾百年的歷史演變,使得楊家埠年畫藝術在題材創新、技法技巧、內涵演繹等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前進,在秉承優良傳統的同時進一步抬升自身的文化價值體系和理論支撐,逐漸在民族民間文化的框架下發揚光大。
4.流變中的楊家埠年畫
當今之時經濟文化藝術的多元化使得民間藝術遭受沖擊,作為民間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物質載體楊家埠年畫藝術也要與時俱進,從自身價值體系入手,逐漸的加入新鮮的血液來彌補自身相對薄弱的已是形態,隨著改革開放浪潮向前邁進和發展。楊家埠年畫藝術在跟隨時代步伐的同時,緊緊遵循藝術發展的主要規律,不斷地推陳出新創作出新的適應新形式的作品,翻開了新形勢下楊家埠年畫藝術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