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亮
摘要 2013—2015年在寧夏中部干旱帶平羅縣的陶樂鎮通過3年的定位試驗表明,機械化覆膜種植具有調節地溫、節約灌溉用水、經濟效益高等覆蓋效應。實行50%的地膜覆蓋度表現最優,3年玉米平均增產336 kg/hm2,節本增效222元/hm2。規范化種植、機械化覆膜與殘膜回收技術構成玉米機械化覆膜種植技術的主體。
關鍵詞 玉米機械化;覆膜;技術;效果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023-01
寧夏中部干旱帶,位于東經104°17′~104°41′,北緯36°6′~39°5′,行政區域包括鹽池縣、同心縣、海原縣、紅寺堡區、平羅縣陶樂鎮的全部、固原東八鄉和靈武市、利通區、中衛市的山區部分。玉米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30%。近年來,雖然發展了揚黃灌溉、井灌、庫灌、窖灌,但水資源十分有限而寶貴,加之該區域多年年均降水量為180~400 mm,且多集中在7—9月,由東向西遞減,年變率大(荒漠草原區 -70%~90%,干旱草原區-38%~60%),年蒸發量2 000 mm以上,干燥度在2.17~3.78之間,呈現出干旱半干旱的氣候特征,造成作物需水與自然降水的不同步,水資源少且干旱少雨、積溫不足、無霜期短、土壤肥力偏低,制約著寧夏中部干旱帶玉米生產的持續發展。近年來,該區域大力推廣地膜覆蓋技術,使玉米產量取得了突破性增長,成為該區域玉米增產的重大有效措施。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于2013—2015年在平羅縣陶樂鎮馬太溝村進行。供試土壤為耕種普通黑壚土,土壤質地為中壤土,pH值7.8,有機值含量16.3 g/kg,全氮0.92 g/kg,全磷0.63 g/kg,速效磷8.15 mg/kg,全鉀18.1 g/kg,速效鉀159.5 mg/kg,中低肥力且具代表性。輪作方式為春玉米連作。試驗玉米品種為中單2號,試驗用膜分別為寬度60、70、80、90、100 cm,且厚度均為0.01 mm規格的農膜。
1.2 試驗設計
參照張權中等人的研究[1],設6個不同地膜覆蓋度處理,分別為0%(CK)、40%、50%、60%、70%、80%。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0.1 hm2。
1.3 試驗方法
用寧夏青銅峽新大眾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1GQM-100型旋耕施肥覆膜播種機根據不同農膜規格進行覆膜裝置調整后于4月15日進行旋耕施肥覆膜播種作業。
1.3.1 規范化種植技術。玉米是耗肥的高光效作物。據佟屏亞綜合全國玉米需肥規律的研究資料[2]計算,每生產100 kg玉米籽粒需純N 2.84 kg、P2O5 1.22 kg、K2O 2.49 kg,其比例為1.00∶0.43∶0.87,加之地膜覆蓋后地溫增高,有機質轉化加快,玉米株高葉大,產量高,吸收養分多。因此,種植地膜玉米在選地上宜選擇地勢平緩、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供肥能力較高且適合機械作業的農田進行,一次性地施入農家肥60~75 t/hm2、二銨300 kg/hm2、磷肥130 kg/hm2、鉀肥260 kg/hm2,并適期追肥;在品種選擇上應選擇中單2號、陜單902號、登海1號等適應在當地瘠薄耕地種植的品種;在種植規格上以67 500~75 000株/hm2為宜;播期以4月15—25日為宜,最晚不得晚于4月底;播深4~5 cm,施肥量為復合肥225 kg/hm2,隨機種施并與種子保持3~5 cm的間隔層,以免“燒苗”。
1.3.2 機械化覆膜技術。玉米覆膜種植選擇旋耕覆膜施肥一體機進行作業,農膜應選擇0.01 mm厚度與抗拉效果好、寬度70 cm的農膜。機械要求壟面平整順直、采光面寬度50 cm、膜邊各壓進地面10 cm,覆土厚度5~8 cm,且壓嚴壓實,每隔4~5 m橫向壓腰帶土,行與行之間保持一致。據田建民在寧夏多地的試驗研究[3]:60%、70%、80%的地膜覆蓋度,用膜量多且由于覆蓋度的增加,盡管保墑效果好但不利于土壤對雨水的吸收,而50%的覆蓋度使2條壟之間形成均衡自然的集水溝而便于膜下土壤吸收。
1.3.3 機械化殘膜回收技術。殘膜回收機具,目前在寧夏應用最多的是彈齒式。要求0~10 cm表層殘膜拾凈率>75%、10~15 cm深層殘膜拾凈率>65%。使用彈齒式殘膜回收機具時應致少回收2遍,第1遍回收機組應沿垂直覆膜方向進行,第2遍回收機組應順覆膜方向進行,作業速度控制在6~10 km/h。在回收時間上,王雪芳[4]研究認為:殘膜回收時間以9月上旬為佳,此時進行機械化殘膜回收,其一次性回收率較3—4月可提高20%~30%。
1.4 調查內容及方法
測定播種期至開花期不同處理的地溫,全生育期0~40 cm土層的土壤水分、收獲期測定產量、記錄物化勞動與活勞動消耗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地溫效應
經測定,地膜覆蓋度40%、50%、60%、70%、80% 5個處理在播種期5~10 cm的平均地溫穩定在8~13 ℃,灌漿成熟期的平均地溫為20.0~23.5 ℃,并隨地膜覆蓋度的增加而提高[5],全生育期≥10 ℃的積溫可增加200~320 ℃,其中以玉米播種至拔節期增溫效果最為顯著,累計增溫138.5 ℃,既有利于播種與出苗,也有利于灌漿成熟,而CK在播種期的平均地溫則為3.5 ℃,在灌漿成熟期的平均地溫只有16.5 ℃,不利于種子發芽,灌漿速度極慢乃至停止。玉米是喜溫作物,在整個生育期需要較高的溫度,從播種到開花的發育速度主要受溫度的影響,莖稈生長點的溫度是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從播種到開花的發育速度,幾乎完全取決于這一階段生長點感受的溫度。因此,地膜覆蓋可有效改善中部干旱帶積溫不足、無霜期短的矛盾。
2.2 水分效應
據觀測,與CK相比,覆膜種植的5個處理在玉米整個生育期0~40 cm土層內都有保墑作用,各處理的平均含水量依次為8.12%、8.56%、9.21%、9.85%、10.65%,并表現為地膜覆蓋度愈大,含水量愈高,平均1 hm2用水效率達12.75~18.45 kg/mm,平均水分利用率提高46.6%,平均節約灌溉用水2 970 m3/hm2,有效克服寧夏中部干旱帶水資源少且干旱少雨的矛盾。
2.3 經濟效應
據測定,與CK相比,其他5個覆膜種植處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產增收作用。其中:以60%表現最優,平均增產384 kg/hm2,其次為50%(336 kg/hm2)、70%(328 kg/hm2)、80%(307 kg/hm2),扣除成本因素,50%的地膜覆蓋度經濟效益表現最優,平均純收益222元/hm2。地膜覆蓋度>60%或<50%則效益下降。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玉米機械化覆膜種植技術在寧夏中部干旱帶的應用與推廣,一方面能充分地利用自然資源、抗災減災,提高單產,穩定增加糧食的產量;另一方面,又可帶動雜交良種、配方施肥、農業機械化等先進技術的應用,進而促進土地流轉,為規模化經營與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5-6]。
4 參考文獻
[1] 張權中.棉田不同地膜覆蓋度的效應研究[J].中國棉花,2000,27(2):13-15.
[2] 佟屏亞.中國玉米科技史[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3] 田建民.寧夏現代農業機械化重點推廣技術[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3.
[4] 王雪芳.不同條件下的殘膜回收技術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4):190.
[5] 馬金虎,王永成,楊發,等.玉米秋季覆膜最佳地膜覆蓋度試驗[J].寧夏農林科技,2007(5):81.
[6] 李洪勛,吳伯志.地膜覆蓋對玉米生理指標的影響研究綜述[J].玉米科學,2004(增刊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