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彬
摘要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是使農民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重要舉措,以雙遼市農廣校為例,從創新招生模式、創新教學模式、創新項目管理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具體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創新;具體措施;雙遼市農廣校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342-02
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是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的有效途徑,是破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民種地“后繼無人”問題的有效措施,是使農民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重要舉措。為此,雙遼市農廣校高度重視項目的實施工作,精心組織,認真實施,不斷創新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1 創新招生模式
在學員招生方面,雙遼市農廣校打破了以往以村為集中點“扎堆”招生培訓的老套路、老作法,創新為以鄉鎮為一個班的集中點,4個鄉鎮,每個鄉鎮為50人名額的教學班,固定數量和人員。招生中,原則上每個村不超過5人報名,大大增強了項目的帶動性和輻射功能[1-2]。
1.1 宣傳到位
積極宣傳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相關優惠政策,直接關系到項目實施的成敗。為此,組織教師深入到10個鄉鎮、20個村屯進行宣傳,制定了招生簡章,及時準確地宣傳政策,讓農民了解到什么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以及項目的意義,激發學員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1.2 對象明確
按照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方案要求,雙遼市農廣校把招生對象明確為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種植大戶,采取農民自愿的方式,做到初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創業青年優先。
1.3 標準統一
參訓報名學員必須具備5個條件,一是玉米種植面積達到6.67 hm2以上(含承包地面積);二是年齡不超過55周歲;三是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條件(配套農機具等);四是從事農業生產經驗5年以上;五是農民身份以二代身份證為依據。
新的招生模式,使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擅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加入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隊伍,和以往相比,生源的素質明顯提高[3-4]。
2 創新教學模式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與以前的陽光工程培訓不同,它是陽光工程項目的升級版。因此,在教學方法手段和師資配備上都要創新。在對學員的培育工作中,要進行職業化、規范化、專業化、標準化培訓,進而增強學員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創業能力,以提高其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和人文素質為目標,使他們成為從事現代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雙遼市農廣校在過去探索的基礎上,加強和創新了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培訓方式的改進,解決了單一的傳統培訓方式可能導致學員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培訓效果不理想的問題,既端正了學員學習的態度,又激發了學員的熱情,充分利用培訓、考察、討論、實訓等各種手段,達到促使學員更新知識的目的。
2.1 授課教師職稱起點高
雙遼市農廣校聘請省知名農業專家2名,農民土專家5名,選用本校授課教師共7名,其中農業推廣研究員1名,高級農藝師5名,這些教師都有多年的授課經驗,在全市都有較高的知名度,深受農民歡迎。教學課堂達到“三個轉變”,一是由坐著講課變成站著講課;二是由照稿講課變成脫稿講課;三是使用黑板教學變成多媒體教學。
2.2 課程內容科技含量高
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準備時間為3個月,重點講解玉米的新品種選擇、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及產業鏈條拉長措施。使學員向市場要效益,向科技含量要效益,授課內容大量引進國際、國內先進的玉米生產技術,教師做到“三不講”,即技術不成熟不講、技術不先進不講、技術不實用不講。
2.3 教學方式靈活度高
2.3.1 理論課“生而不硬”。要求教師少講大道理和深奧的東西,使理論和實踐最大限度地結合起來,使學員真正感受到自身經驗的差距所在和壓力感,增強學員學習的自覺性。
2.3.2 考察、實習課“散而不亂”。學員外出考察集體行動,班主任帶隊負總責,集中吃住,統一考察時間和地點,使考察活動有序進行,每一考察地點,學員可以自由、分散考察和參觀,但有時間要求,做到按時歸隊。
2.3.3 討論課“亂而不散”。教師開展課堂討論,鼓勵學員各抒己見,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和以住積累的技術經驗、觀念等,說體會、講認識、話打算、謀發展,提高學員學以致用能力,教師最后全面總結,做到“有求必應”“有問必答”。
2.3.4 實訓課“練而不煩”。在實訓現場,鍛煉學員的動手和操作能力,反復操作,練會為止。培訓內容緊密圍繞實際生產和工作中所需的知識,有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問題,能夠縮短理論和實際運用之間的距離,做到因人施教,使學員體驗到“學中做,做中學”。
3 創新項目管理模式
3.1 組織管理明確
為管理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學校高度重視,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全面加強管理。按照農業局要求,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班子成員為成員的農廣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領導小組,同時成立農廣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工作辦公室,調入3名有農民教育培訓管理經驗的同志組成。有固定辦公室、固定電話、固定人員,配齊電腦、復印機等先進辦公設備,并作為雙遼市農廣校一個重要科室長期存在。
辦公室主要負責項目的全面實施管理,主要職能為接收上級文件和通知,按要求報送臺賬、信息,總結材料,調度各科室培訓開展的情況,監督和管理好各培訓班的培訓質量,同時做好學員的檔案管理工作。
3.2 班級管理制度明確
學校研究決定,班主任為班級的第一負責人,日常培訓、考察、實訓由班主任具體負責組織、招集和通知。班主任要有學員通訊錄,建立QQ群,經常與學員保持聯系,開班期間,為保證出勤率,雙遼市農廣校制定了“四項制度”,要求各班嚴格執行,即:點名制度,每天點名1次;簽到制度,每天簽到1次;提問制度,每天提問10名學員;總結制度,每天班主任總結1次。
3.3 檔案管理制度明確
要求檔案管理標準化、規范化和模式化,200名學員每人一檔,嚴格按照省里檔案規范進行分類管理歸檔,確保各類文檔規范齊全,做到“七齊全”,即學員臺賬齊全、學員登記表齊全、考試卷齊全身份證復印件齊全、土地承包合同齊全、影像資料齊全、學員通訊錄齊全。
雙遼市學員培訓結束后,由市農業局統一認定發證,但在培訓中,學校對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學員認定工作高度重視,開班時進行聲明:參加15 d培訓的學員有以下現象之一的不準發證,只給農廣校印發的培訓證,不給農業局印發的新型職業農民學員證書。一是考試不及格的學員;二是參加到課率不足100%的學員;三是替代他人聽課的學員。
4 參考文獻
[1] 趙悅.吉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J].北京農業,2015(36):185-186.
[2] 趙紅梅.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性與措施[J].中國農業信息,2015(21):123.
[3] 朱奇彪.進一步推進杭州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對策建議[J].杭州(周刊),2016(4):40-41.
[4] 肖尤澤.什邡市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踐[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