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文
摘要 通過鳳陽縣總鋪鎮小王村稻茬麥示范片3年種植淮麥28的觀察、記載及生產經驗總結,對淮麥28稻茬麥產量結構進行分析,提出淮麥28稻茬麥7 500 kg/hm2綠色豐產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淮麥28;稻茬麥;綠色豐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028-01
淮麥28是由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用周麥13/新麥9號育成的小麥品種。2009年通過國家審定,審定編號為2009009。鳳陽縣2011年開始引進該品種示范種植。2012—2015年在鳳陽縣總鋪鎮小王村稻茬麥示范片種植,2012—2013年示范片種植面積30 hm2,2013—2014年種植面積100 hm2,2014—2015年擴大到400 hm2。產量由2013年的6 568.0 kg/hm2增加到2015年的7 664.5 kg/hm2。近幾年生產實踐表明,淮麥28在水稻茬種植,穗粒結構協調,生育期適中,抗逆性強,增產潛力大。
1 特征特性
幼苗半匍匐,葉色濃綠色,分蘗力較強,成穗率偏低。株高86 cm左右,株型緊湊,旗葉寬長、上沖,葉色深綠,植株有蠟質,株行間透光性好。穗層不整齊,穗大穗勻,結實性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腹溝較深、飽滿度一般。冬季抗寒性較好,耐倒春寒能力較弱。抗倒性中等。較耐高溫,熟相好。
2 田間表現
2.1 產量結構
由表1可知,淮麥28連續3年在總鋪鎮小王村示范片稻茬種植,其有效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平均為559.4萬穗/hm2、30.8粒、42.0 g;產量平均為7 250.2 kg/hm2,其中2014年、2015年產量分別達到7 518.2、7 664.5 kg/hm2,均超過了7 500 kg/hm2。
2.2 分蘗特性與抗性表現
淮麥28在田間表現出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中等;抗倒性較好;植株蠟粉層重,抗病性好,受病蟲害影響較輕;抗早衰能力強,后期熟相好。
3 綠色豐產栽培技術
按照“綠色、增產、效益”的理念,突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相融合,提高化肥和農藥利用率。淮麥28稻茬麥7 500 kg/hm2主要栽培技術指標:基本苗330萬~360萬株/hm2;最高莖蘗數1 300萬~1 500萬個/hm2;有效穗數525萬~570萬穗/hm2;穗粒數31~33粒;千粒重41~43 g。根據淮麥28的生育特性及小王村稻茬麥示范片的2013—2015年生產經驗,提出淮麥28稻茬麥7 500 kg/hm2綠色豐產栽培技術。
3.1 科學播種,確定適宜基本苗
水稻茬適耕期短,水稻收獲后,抓住適耕期及時播種。根據3年示范田攻關經驗,在10月16—25日適時播種能明顯提高淮麥28分蘗能力,爭取冬前多分蘗、分蘗壯,提高成穗數。稻茬麥出苗率低,一般60%左右,淮麥28根據“以產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量”的原則,播種量控制在225.0~262.5 kg/hm2,確保基本苗達到330萬~360萬株/hm2。播量過大,基本苗過多,后期群體大,紋枯病發生重,穗籽粒小、粒數少,限制了產量的提高。
3.2 機械化標準作業
推廣機械化播種技術,以提高小麥的播種質量,實踐證明機條播是解決稻茬麥露籽、深籽、叢籽問題,提高播種質量的有效辦法,既可控制播量,又可使播種的深度一致,為一播全苗打好基礎。機條播方法:先施肥后淺旋耕滅茬,再用免耕條播機一次性完成播種、蓋籽、鎮壓。播種的深度為3 cm左右。實行機械開溝,做到墑溝、腰溝、田頭溝三溝配套,確保溝深、溝直,溝溝相通,排灌通暢,雨止田干。機械開溝能有效地解決小麥漬害問題,預防后期早衰,提高粒重[1-2]。
3.3 推廣科學施肥和節肥技術
加大有機肥施用和秸稈還田力度,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按照“基肥足、拔節肥重施、后期補施葉面肥”的方法科學施肥。施45%復合肥600 kg/hm2、尿素150 kg/hm2、硫酸鋅15 kg/hm2作基肥;在小麥基部第1節間接近定長,主莖葉齡9.5葉左右時,追施45%復合肥150 kg/hm2+尿素75 kg/hm2作為拔節孕穗肥;在灌漿初期結合病蟲害防治葉面噴施0.3%~0.4%的磷酸二氫鉀+1%尿素,延長其功能葉的功能期,提高抗干熱風的能力。
3.4 推廣綠色防控和節藥技術
在化學除草上以秋季除草為重點,做到“除早、除小”。病蟲害防治上堅持統一防治,做到達標用藥,大力推廣應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現農藥減量使用,提高小麥籽粒質量。重點做好小麥赤霉病預防,同時抓好蚜蟲、麥蜘蛛等蟲害的查治工作[3-4]。
3.5 適時收獲
成熟收獲期要搶時收獲,確保豐產豐收。
4 參考文獻
[1] 周羊梅,顧正中,王安邦.小麥新品種淮麥28配套栽培技術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2(1):17-18.
[2] 朱光霧,韋明.簡析淮麥29機條播高產栽培技術[J].新農村(黑龍江),2014(22):104-105.
[3] 于振文,段茂祿.黃淮麥區冬小麥超高產栽培的理論與實踐[J].作物學報,2002(5):577-585.
[4] 王志敏,王璞,李緒厚,等.冬小麥節水省肥高產簡化栽培理論與技術[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6(5):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