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謀 魏濤 王文艷
摘要 為篩選適合羅甸縣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宜香191、鋒優85表現較好,適宜在當地推廣。
關鍵詞 水稻;品種比較;貴州羅甸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049-01
為了做好水稻優良品種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篩選出適合本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品種,為今后水稻品種更新換代及水稻生產用種提供科學依據。結合水稻高產創建項目的實施,羅甸縣于2015年選擇了4個水稻品種進行對比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點概況
試驗點位于沫陽鎮高峰村六組某農戶責任田中,試驗田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小麥,海拔844 m,平均年日照時數1 398.8 h,年均溫19.5 ℃,年降水量1 167.1 mm。
1.2 供試材料
參試水稻品種分別為Q香優100、宜香191、隆兩優1025、鋒優85、渝香203。所有品種由羅甸縣農望農資合作社提供。供試肥料包括腐熟圈肥、25%復合肥、氯化鉀等。
1.3 試驗設計
采取同田對比,共設5個處理,以渝香203作對照(CK)。不設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面積70 m2,栽培技術與農戶生產一致,不作特殊處理[1-3]。
1.4 試驗實施
試驗統一采用旱育秧,4月18日播種,5月30日移栽,移栽規格為(35+22)/2 cm×20 cm。移栽前施腐熟圈肥21 t/hm2、25%復合肥750 kg/hm2、氯化鉀75 kg/hm2作基肥,移栽后于7 d追施尿素105 kg/hm2+鉀肥75 kg/hm2混合除草劑草蟲雙冠450 g/hm2,穗肥追施尿素150 kg/hm2+鉀肥75 kg/hm2。大田期進行了3次病蟲防治,第1次為6月12日,第2次為6月29日,第3次為7月18日。
1.5 觀察內容及方法
按生育進程及播種栽培進行記載,收獲時分品種考種記載,進行總結[4-7]。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
出田谷按取樣曬干得出的折干率,從表1中可以看出,宜香191產量最高,其次是鋒優85、隆兩優1025、Q香優100。宜香191產量為9 049.11 kg/hm2,比CK增產670.70 kg/hm2,增產8.01%;鋒優85產量為8 801.64 kg/hm2,比CK增產423.23 kg/hm2,增產5.05%;隆兩優1025產量為8 736.56 kg/hm2,比CK增產358.15 kg/hm2,增產4.27%;Q香優100產量為8 635.45 kg/hm2,比CK增產257.04 kg/hm2,增產3.07%。
2.2 生育期
從表2可以看出,參試品種全生育期146~154 d,其中:宜香191生育期最長(154 d),比CK長4 d,隆兩優1025生育期149 d,比CK短1 d;鋒優85生育期148 d,比CK短2 d;Q香優100生育期146 d,比CK短4 d。
2.3 抗逆性
由于2015年全縣病害發生較輕,試驗點沒有發生較大病蟲害。
2.4 主要經濟性狀
2.4.1 有效穗數。參試品種穴有效穗數平均在9.2~12.6穗之間,有效穗數在157.47萬~211.55萬穗/hm2之間,Q香優100分蘗力最強,其次是宜香191,強于CK。鋒優85分蘗力較弱,其次是隆兩優1025。
2.4.2 穗實粒數。以鋒優85穗實粒最高,比CK多80.04粒;其次是宜香191,比CK多10.63粒;Q香優100穗實粒與CK相當;隆兩優1025穗實粒數最低,比CK少5.12粒。
2.4.3 結實率。鋒優85結實率最高,比CK高7.30個百分點,其次Q香優100比CK高4.47個百分點,隆兩優1025比CK高4.38個百分點,宜香191比CK低0.81個百分點。
2.4.4 千粒重。以隆兩優1025的34.60 g最高,比CK高3.60 g;其次是宜香191,比CK高1.70 g,其他品種都比CK低,其中鋒優85最低,比CK低4.99 g,其次是Q香優100,比CK低1.40 g(表3)。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從各水稻品種產量及經濟性狀表現來看,在羅甸縣海拔844 m左右的地區,宜香191、鋒優85表現較好,其次是隆兩優1025、Q香優100。
4 參考文獻
[1] 楊悅林.水稻品種比較試驗研究初報[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3):75-77.
[2] 張麗霞,潘茲亮,呂玉虎,等.水稻新品種比較試驗[J].湖南農業科學,2008(3):36-38.
[3] 王明霞,顏皆曙,丁波,等.2008年海安縣水稻品比試驗初報[J].現代農業科技,2009(2):127.
[4] 王曉宇,席承龍,祁啟紅,等.2010年宜昌市夷陵區水稻品比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1(4):88-89.
[5] 孫同林,尤和平,殷建華,等.水稻品比試驗簡報[J].上海農業科技,2010(3):41-42.
[6] 梁珍,陳景智,黃偉平.興國縣2006年水稻雜交組合品比試驗簡報[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2):122-123.
[7] 盧敏.農業推廣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