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福新
摘要 總結了紅火蟻的識別方法,闡述了其生活習性與發生規律,提出了預防措施及防控技術,以期為防控紅火蟻的危害提供參考。
關鍵詞 紅火蟻;識別方法;發生規律;預防措施;防控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1-3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133-01
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種危害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和旅游貿易的檢疫性有害生物,2005年1月,農業部將紅火蟻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紅火蟻是我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綜合分析相關研究報道,概述了對紅火蟻的鑒別和防治方法。
1 識別方法
1.1 觀察螞蟻巢穴
紅火蟻常在農田、荒地、綠化帶、路邊、果園、公園、堤壩等地發生,蟻丘高10~30 cm,直徑30~50 cm,內部結構呈蜂窩狀。巢穴可作為紅火蟻的識別特征之一。
1.2 觀察蟻群顏色
如果蟻巢外面有工蟻活動,便可通過觀察螞蟻顏色初步判斷。紅火蟻在陽光下為亮棕紅色,體長3~9 mm。
1.3 試探螞蟻的攻擊性
當紅火蟻的蟻巢受到干擾時,工蟻會迅速涌出巢穴,攻擊入侵者。據此,可以用木棒迅速地插入到蟻丘中,觀察其攻擊性。
1.4 觀察螞蟻的頭部
紅火蟻頭部略成方形,后頭中央有明顯的凹陷,上顎發達,內緣有4個明顯的小齒。
1.5 觀察螞蟻的腹柄結
紅火蟻腹部背板呈深褐色,前胸背板前端隆起,胸腹連接處有2個腹柄結,第一、二結節分別呈現倒“V”狀、圓錐狀。
1.6 觀察是否有螯針
紅火蟻腹部呈卵圓形,末端有螯針伸出。這是紅火蟻最危險的部分,螯針內有毒液。
1.7 保證安全
在有紅火蟻出沒的地區活動要特別小心,最好穿上長筒膠鞋并在外壁上涂抹滑石粉。千萬不要用腳踩蟻巢或用手碰觸工蟻。
1.8 蟻巢特征
蟻巢常筑于園藝場、垃圾堆、道路綠化帶、堤壩、田埂、雜草叢、荒地等場所,成熟蟻巢外觀呈以土壤堆成的高10~40 cm,直徑30~50 cm的沙堆狀隆起(稱蟻丘),但初期蟻巢并不明顯。
2 生活習性與發生規律
紅火蟻營社會性生活,蟻巢中除蟻后和雄蟻外,絕大多數的個體都是無生殖能力的工蟻和兵蟻。工蟻和兵蟻體型大小不一。紅火蟻從卵發育至成蟲,工蟻需20~60 d,兵蟻、蟻后和雄蟻180 d。工蟻壽命30~90 d,兵蟻90~180 d,蟻后約6~7年。紅火蟻蟻巢中有1只或多只蟻后,成熟蟻巢有5萬~50萬只蟻,蟻后每天可產卵1 500~5 000粒。雌、雄有翅繁殖蟻飛到空中交配,雌蟻交配后飛行3~5 km降落尋覓筑新巢的地點。蟻巢受干擾時,紅火蟻會迅速搬家轉移,另筑新巢。每年5—10月為紅火蟻發生為害高峰期,常發生在堤壩、塘邊、高爾夫球場、荒地、農田、路邊、綠化帶、公園、果園,也可見于建筑物內,在炎熱和干旱季節會遷移至室內。
3 預防措施
嚴格限制從發生區外運農家肥料、草皮、干草、垃圾、土壤、作物秸稈、帶土植物、盆栽植物、運土工具/設備等。檢查、監測出入境交通工具,防止紅火蟻的人為傳播擴展。嚴格控制疫區外運物品,做好產地檢疫防止紅火蟻外傳。徹底清除經過發生區的主要交通干線兩旁的紅火蟻。在適當的地方設立封鎖檢疫站,進行嚴格檢查處理,防止紅火蟻隨貨物外運。防止疫區或疫情發生區紅火蟻隨水流傳播,加強對經過疫區或疫情發生區的江河堤岸巡查,徹底消滅沿河堤岸的紅火蟻。加強宣傳培訓工作,提高群眾認識,自覺采取行動防止紅火蟻擴散。
4 防控技術
一是清理紅火蟻滋生地。清理住宅區的垃圾和雜物,保持環境整治[1]。二是藥劑防治。堅持“高效、低毒、低殘留,對人畜和環境安全”的原則,可選用菊酯類農藥或專用誘殺劑防控紅火蟻[2]。三是餌劑防治。在距離蟻巢50~100 cm外將餌劑作環狀撒施,注意撒施餌劑時不要擾動蟻巢。餌劑應在地表溫度20 ℃以上、預計12 h內無雨、地面比較干燥、紅火蟻活動覓食時間撒放。高溫季節在傍晚或上午進行[3]。四是粉劑防治。擾動蟻巢,待大量紅火蟻涌出后直接撒于蟻巢和蟻群表面[4]。五是藥液灌巢法。按照農藥使用說明將藥劑配制成規定濃度的藥液[5]。施藥時先在蟻巢外圍施寬20 cm以上藥液帶,然后迅速挖開蟻巢頂部將藥液澆灌到蟻巢中心部分。在藥液灌巢過程中要行動迅速,以減少紅火蟻逃逸。每巢藥液用量10~20 L,對較大的蟻巢要適當增加用量。
5 參考文獻
[1] 鄧鐵軍,梁旻雯.紅火蟻發生新特點、原因分析及防控對策[J].植物檢疫,2013,27(5):92-94.
[2] 可輝,黃振.紅火蟻形態學、生物學與防控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11(9):83-85.
[3] 葉新民.紅火蟻的發生與防控[J].福建農業科技,2006(6):44.
[4] 馬英玲.入侵紅火蟻在廣西的危害情況及防控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21):82-83.
[5] 朱均權.談茂名市加強紅火蟻監測與防控的做法[J].現代農業科技,2009(19):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