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明
摘要 對丹東地區近期污染事故及其主要特點進行了分析,總結了應急監測技術的現狀,提出了環境應急監測技術的發展趨勢,以供參考。
關鍵詞 環境應急監測;預防監測;恢復監測;回顧監測;遼寧丹東
中圖分類號 X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203-02
隨著丹東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對危險品需求的增加和居民社會活動強度的增大,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逐漸增多。環境應急事故的突發性、不可測性、形式多樣性以及危害嚴重性是構成社會不和諧安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由于網絡的日益發達,社會群眾特別關注環境突發事件及其對社會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環境應急監測回應成為環境監測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1]。
丹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對于防范突發性污染事故,采取事故前預防監測、事故時應急監測、事故后恢復監測、事故完結后回顧監測等4種監測手段,為環境管理部門決策提供準確的資料,同時也為事故后的監測回應提供理論支持。
1 丹東地區近期污染事故分析
近年來,丹東市共發生環境污染事故(件)5起,其中交通運輸引起的環境污染事故4起,有毒有害泄露引起的環境污染事故1起。具體環境污染事故情況見表1。
2 污染事故主要特點
近年來,丹東地區環境污染事故有如下特點:交通事故引發的環境污染事故比例較大,由交通事故引發的環境污染事故共4起,占污染事故總數的80%,且分散發生于整個丹東地區,具有分散性;國界環境污染事故時有發生,丹東市位于中朝邊境,鴨綠江為中朝界河。丹東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水資源豐富,叆河、蒲石河、大洋河等眾多河流均匯入鴨綠江。復雜的水系環境導致容易出現跨國界入境河流污染問題,使污染物長距離傳輸,危害下游居民的生產及生活;環境污染事故季節性特點顯著,近年來,丹東市環境污染事故春季發生2起、冬季發生2起、秋季發生1起,呈季節性的特點明顯。丹東地區雨雪量充沛,夏秋季多連續降水,春冬季易降大雪。惡劣的氣候條件導致極易發生二次突發事故引發環境污染事故。
3 應急監測技術現狀
3.1 事故前預防監測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故了解丹東地區的主要污染源種類、污染物排放情況、存放地點、運輸途徑以及污染源附近的地理信息等資料,必須要提前做好。此外,由于近年來丹東地區環境污染事故季節性特點明顯,每年丹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分時段進行針對性的環境應急演練,夏季針對北部重金屬企業、冬季針對交通運輸泄漏進行應急演習,重點演習地表水受到污染后的環境應急啟動,使監測人員熟悉各個污染源的情況,正確選擇各類污染物的應急監測儀器,確定相應的分析方法[2]。
3.2 事故時應急監測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確定事故現場污染物質的種類、性質、濃度、擴散和可能污染的范圍。同時,如何使應急監測人員第一時間達到事故現場是應急監測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丹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在日常的應急監測工作中,結合事故前預防監測演練的內容,將丹東地區監測路徑分析、污染物分析設備的選擇、污染源附近地理信息等納入至事故時應急監測的必要準備工作當中,使應急監測人員熟練掌握,確保盡快、準確地給出應急監測數據[3]。
3.3 事故后恢復監測
當環境事故相應終止后,應對事故發生地周邊環境進行全方面的監測,研究環境污染事故對水、大氣、土壤等環境的動態變化趨勢,分析事故污染物擴散影響的途徑,評估環境恢復的狀況,這就需要進行事故后的恢復監測。丹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對于事故后的恢復監測側重于環境本地值的監測和環境敏感點的影響分析這2個方面,定期對污染事故地區進行恢復監測,以掌握污染對環境的影響[4]。
3.4 事故完結后回顧監測
環境應急監測完成后,需針對特征污染物進行長期監測,以監控當地的環境質量,預防二次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丹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在每次環境污染事故后,均結合環境風險評價,制定出回顧監測方案,對特征污染物進行長期、周期性監測。
4 丹東地區環境應急監測技術發展趨勢
丹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現擁有環境應急系統1套、水質便攜式監測設備17臺、氣質應急監測設備5臺、輻射類應急監測設備8臺、個人防護類設備26套、應急監測車1臺?,F有的應急設備能夠滿足快速鑒定、鑒別污染物的種類,并能給出定型或半定量直至定量的監測結果。作為沿海、沿江、沿邊(境)的城市,丹東地區做好應急監測工作,必須將環境預警工作納入到日常的應急監測工作中去。此外,增強基于地理信息系統在應急響應的路徑選擇中的應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5 結語
環境應急監測工作任重道遠,多環節、全方位地完善應急監測技術首當其沖。丹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大力發展應急監測技術,為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中政府決策和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為公眾了解事故中的環境污染狀況提供環境監測信息。
6 參考文獻
[1] 騰恩江.我國環境應急監測技術方法和裝備錯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環境監測,2013(8):169-175.
[2] 張園.環境應急監測主要技術與方法探析[J].綠色科技,2014(3):128-129.
[3] 李新宇.基于信息化的環境應急監測技術分析[J].綠色科技,2015(6):226-227.
[4] 趙起越,白俊松.國內外環境應急監測技術現狀及發展[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6(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