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冬
摘要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耕地面積大,土地肥沃。然而近年來,由于自然環境的破壞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東北地區的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越來越嚴重,導致大量的肥沃土地流失,耕地退化,糧食產量日益下降。制定出東北地區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對東北地區糧食主產區的生態環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分析了植被覆蓋對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的影響,以及耕作方式和灌溉方式對土地的影響,以供參考。
關鍵詞 土壤侵蝕;水土流失;植被覆蓋;東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262-01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總面積12 400萬hm2,其中就有超過2 642萬hm2的農地面積,這些農地分布在東北三大平原和遼西丘陵上,而黑土主要分布在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黑土地區之所以當時被稱作“北大倉”,是因為這里有機質豐富,土壤呈現明顯的黑色,農作物在當時幾乎不需施肥,但是隨著大量的開墾,黑土地上原有的植被漸漸被砍光,作為耕地的黑土地又因為人類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日益嚴重。迄今為止,黑土地的面積已經大大縮減,土壤肥力已經和其他土地沒有區別,甚至還遜于其他土地。下面從植被和耕作方式2個方面進行分析,得出科學合理的治理方式。
1 植被覆蓋對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的影響
1.1 對降雨和徑流的影響
降雨對土壤侵蝕的影響特別大,可以說降雨是導致水蝕的主要動力,雨滴從高空中落下所攜帶的巨大能量如果直接降落在土壤表面,對土壤的濺蝕程度非常強,土壤表面的土粒會由于濺蝕作用逐漸的分散和搬移,這樣再加上地表徑流,這些土粒失去聚集力,易被水流沖走,這就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而植被樹冠可以有效截住降雨,減少其勢能,防止雨滴沖刷地面,有效減弱對土壤水蝕程度。研究表明,植被郁閉度越大,土壤受到侵蝕的程度就越低。不僅是樹冠對降水的截留作用,植被的枯枝落葉更是直接覆蓋在土地表面,這也是植被保護土壤更直接有效的方式,這層“外衣”不僅幫助土壤抵御濺蝕和沖蝕,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風蝕[1-2]。
徑流是造成水蝕的另一大原因。徑流不僅可以攜帶泥沙,還可以造成坡面侵蝕和下切侵蝕。植被除了枯枝落葉之外,其龐大的根系在地下錯綜交錯,形成網狀,有效地固持了土壤。植被粗大的樹干也可以阻截徑流,淤積泥沙。
1.2 對風蝕的影響
從內蒙古吹來的高原季風正經過東北地區吹向太平洋,因此東北地區的風沙比較嚴重,如果地表裸露,西北季風則會不斷地侵蝕地面,帶走肥沃的土壤,同時也帶走土壤中的水分,降低土壤肥力的同時也降低了土壤含水率,那么植被對風沙的阻擋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在阻擋風沙的防護林實施中,最成功的是三北防護林,以泓森槐為主要樹種,這種樹種不僅生長迅速,成林快,郁閉度高,而且具有根瘤,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在貧瘠的土壤中也能正常生長。
如今土壤侵蝕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其危害之大、影響之深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識,有很多國家都在進行土壤侵蝕防治方面的研究,應該積極吸取其他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盡早進行土壤侵蝕的防治工作,就如我國的東北地區,要想把“北大荒”重新變成”北大倉”,就應該盡早進行退耕還林還草工作。
2 耕作方式和灌溉方式對土地的影響
2.1 耕作方式
東北地區除了在日本侵華時期大量開墾土地進行農耕之外,剩余的耕地大多都是在建國初期的時候開墾的,那時由于生產技術水平落后,農耕技術不完善,造成了很多農地的利用不合理,如今還有很多當時遺留的落后方式和習慣需要改進。經調查,東北地區還是以單作為主,耕作也只是以傳統的耕作方式為主并無改進。傳統的耕作方式有很多的缺點,如單作不能有效地對土地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充分利用,利用率低,而且在農地收獲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地表裸露,這就為風蝕和水蝕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不僅造成土壤侵蝕,而且降低了土壤含水率,影響來年作物的種植和生長。單作時間長,還會造成土壤肥力向單一方向消耗,造成某一種或少數幾種的營養因素貧瘠,根據養分最小定律:植物的生物產量由它所需要的含量最少的因素決定,這是非常不利于植物生長的,而且如果施肥,則會導致少施養分不夠,多施其他養分過剩的情況。單作極易造成病蟲害和雜草叢生,因為雜草和病蟲長期適應一種植物,完全可以進化成為適應該植物的狀態。這種單一不科學的耕作方式是導致東北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3-4]。
目前,大量水土保持型生態高產的耕作方式逐步走向了合理化。套作、輪作和復合農林業非常適合東北地區的現狀。套作是在同一塊地上,不同的時間間隔種植2種或2種以上的不同作物,當前一種作物收獲時,就把后一種作物播種在前一種作物的行間,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壤空間和時間,而且隨著固氮農作物和其他一些具有根瘤農作物的加入,土地肥力還能有效持續利用,這種耕作方式也避免了地表裸露,減少了風蝕和水蝕對土地的影響。輪作是一種很古老的農業技術,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對其不斷完善,如今的輪作技術已經相當完整。現今輪作分為大田輪作和草田輪作兩大類,大田輪作以生產糧食或工業原料為主,草田輪作以生產糧食和牧草為主。這2種方式都比較適合東北地區的現狀,根據植物生理生態特征的不同,進行合理的輪作換植,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特性,調解土壤微生物狀況,有利于土壤氮元素積累,防止土壤有機物的過度消耗,有利于維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防除雜草和控制土傳病。
復合農林業是現如今最有效的水土保持耕作方式,實踐表明,復合農林業對鄉村發展有重要作用。在土地優良的地區開展復合農林業可有效防止土壤退化,對貧瘠土壤也有改善作用。這些方式對改進東北落后的耕作方式、提高產量、治理東北地區的水土流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2 灌溉方式
目前東北地區在平原地區的灌溉方式依舊是抽地下水進行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而且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土壤鹽漬化和水土流失,而山區依舊依靠降雨,沒有灌溉措施。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作物的生長。有效的灌溉是保證糧食作物產量的前提,合理且有效的灌溉措施是解決東北地區水土流失和產量的重要方法。
為防止水土流失,平原地區可以采用滴灌和噴灌的方式,其中滴灌是現在最為先進的節水灌溉方式,滴灌不僅可以將土壤水分保持在最佳水平,有助于作物吸收水分和養分,減少作物體內的水分消耗,而且不會產生徑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產量,同時減少鹽堿對作物的危害,但是這種方式造價較高。噴灌是比較經濟的一種灌溉方式,并且對地形要求不高,完全可以建設在山區,為作物補充水分。
3 結語
水土資源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也是寶貴的資源,尤其是在東北地區,耕地面積大,但耕地退化嚴重,這種情況下,不僅要保護耕地資源,而且要治理耕地。改善耕作方式和恢復植被覆蓋是最有效的兩大治理方式,改變人們的觀念,樹立生態農業意識,建設生態農業是以后發展的一大方向;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是恢復現有低產土地的最好方式。
4 參考文獻
[1] 夏衛兵.略談水土流失與土壤侵蝕[J].中國水土保持,1994(4):48-49.
[2] 鮑文.淺析水土流失與土壤侵蝕[J].湖南水利水電,2010(1):5-7.
[3] 鄧培雁,屠玉麟,陳桂珠.貴州省水土流失中土壤侵蝕經濟損失估值[J].農村生態環境,2003(2):1-5.
[4] 趙虎牛,程文龍,王拴蓮,等.對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的再認識[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1(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