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曉紅
摘要 蛋雞育雛中的3個關鍵因素為體重、均勻度和骨骼發育,它們直接影響產蛋期的生產性能。分析了蛋雞育雛中的關鍵因素,總結了育雛綜合飼養技術,只有采取綜合飼養技術才能培育高質量的雛雞,才能為產蛋期打好堅實基礎。
關鍵詞 蛋雞;育雛;關鍵因素;飼養技術
中圖分類號 S8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266-01
雛雞培育是蛋雞飼養中的重要環節,育雛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雛雞成活率、后備母雞的質量和產蛋期的生產性能。育雛過程中應重點關注體重、均勻度和骨骼發育等幾個指標,同時還應抓好雛雞的環境、營養及飼養管理等環節。
1 蛋雞育雛中的關鍵因素
1.1 體重
體重直接影響到今后產蛋期的生產性能,實踐證明,5周齡體重和以后產蛋率、平均蛋重呈顯著的正相關[1]。如果5周齡體重高,整個雞群的開產早、高峰期持久,而且在整個產蛋期的存活率較高、死淘率較低。因此,在雛雞飼養中,雛雞平均體重應達到該品種指標要求,6周齡體重應達到500 g。按標準體重進行飼喂控制,同時進行系統測重與記錄,測量體重時取平均值。
1.2 均勻度
均勻度是反映育雛情況的指標之一,它是決定產蛋高峰期高低、長短的關鍵因素。育雛期均勻度越好,越有利于雞群今后的管理。因此,應保證雞群具有良好的體重均勻度,如果體型過小,雞易出現難產、脫肛和啄癖等癥狀。
1.3 骨骼發育
體重和生產性能取決于骨骼發育程度,脛長的發育和骨骼的發育呈正相關。根據體型發育特點,在飼養管理中應抓好雛雞8周齡前的脛長發育,使脛長發育達標或超標,體重達到標準體重的上限。
2 育雛綜合飼養技術
2.1 育雛前準備
2.1.1 消毒。育雛前先將雞舍、雞籠及所有用具全部清洗干凈,墻壁、地面等用2%~3%火堿溶液噴灑后再用火焰消毒,最后將育雛舍門窗密閉,用甲醛和高錳酸鉀熏蒸消毒,熏蒸時舍內溫度盡量達到27~30 ℃,這樣消毒效果更好。24 h后打開門窗通風換氣,7 d后可進雛雞。
2.1.2 預溫。在進雛前1~2 d,使育雛舍溫度達到32~36 ℃,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使雛雞一開始就處于穩定、溫暖的環境中[2]。
2.1.3 飼料、藥品的準備及育雛人員的培訓。在進雛前應準備好育雛中所用的飼料、疫苗和常用藥品等,并培訓好育雛人員,以提高育雛率。
2.2 雛雞舍環境控制
2.2.1 密度。雛雞舍密度應根據日齡、飼養方式、通風條件等作相應調整,合理的密度可以保證每只雛雞都有充足的飼料和飲水,密度過大會使雞群的均勻度差、達到高峰的時間緩慢及產蛋高峰持續時間短,而且也容易誘發呼吸道病、啄癖等[3]。一般雛雞合理的密度為0~4周齡20~25只/m2,5~7周齡10~20只/m2。
2.2.2 溫度。適宜的環境溫度是保證育雛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雛雞的體溫調節、采食、飲水、活動及體內卵黃的吸收。由于雛雞免疫力低、體溫調節能力差,對變化的環境溫度適應性也較差,所以入雛時舍內溫度應達到35 ℃以上,然后隨日齡緩慢降低舍溫。判斷舍溫不能只看溫度計,應從2個方面進行:一方面觀察舍內溫度計指示,另一方面還要觀察雛雞的行為。如雛雞喜歡靠近熱源,并擠在一起,不停叫喚,說明溫度過低;如雛雞遠離熱源,翅膀張開,喜飲水,說明溫度過高;若雞只均勻分散,活潑,采食飲水正常,說明溫度適宜。
2.2.3 濕度。育雛舍的濕度應保持在55%~65%。雞舍內濕度過大,雞只不愿走動,不愿飲水,還容易發生球蟲病、絳蟲病等;濕度過小,2周齡以內的雛雞易出現生長緩慢、羽毛干焦,易發生呼吸道病。
2.2.4 通風。通過通風將污濁的空氣排出去,換入新鮮的空氣,同時也可調節舍內的空氣流動,減少污染。雛雞新陳代謝旺盛,呼出大量CO2,且糞便中20%~25%不能分解的物質也會在一定條件下分解產生有害物質[4]。如NH3、H2S等,影響育雛舍內空氣質量,不利于雛雞的生長發育。如果雞舍內NH3濃度過高,會對雛雞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灼傷眼睛和腳墊;發病、體重減輕;生產性能下降[5]。因此,在保溫的基礎上還應做到通風換氣。育雛前期保溫為主,兼通風;育雛后期通風為主,兼保溫。
2.2.5 光照。光照的目的是提高采食和加快雞群性成熟,不合理的光照會使雞群的開產時間提前或推后。光照時間只能減少不能增加,防止性早熟過早,影響生產性能的發揮。1~3日齡光照24 h,第4天開始每天減少2 h,直至自然光為止。
2.3 雛雞飼養
2.3.1 飲水。雛雞在出殼后24 h之內應及時飲水。由于雛雞從溫度較高的孵化器中出來,機體消耗了大量水分,及時補充水分有利于雛雞食欲和飼料消化吸收。飲水中可加入葡萄糖、抗生素和維生素等。前7 d飲水溫度應達到25~30 ℃,以后可直接飲用自來水。
2.3.2 開食和營養要求。飲水2 h后開食,一般喂顆粒料,每天5~6次。雛雞的采食量雖小,但對飼料的品質要求卻很高,雛雞料要求適口性好,容易消化,營養全面。如育雛雞飼料達不到營養標準,會導致雞群生長發育緩慢,嚴禁用肉用雛雞料飼喂蛋用雛雞[6]。
2.4 雛雞管理
2.4.1 斷喙。雛雞應適時斷喙,一般在7~10日齡進行,最好使用專用斷喙器。斷喙時左手抓雞,將喙插入刀孔,切去上喙1/2,下喙1/3,之后停留2~3 s利于止血。可在斷喙前加喂VK預防出血。斷喙之后及時觀察雞群,發現出血者立即處理。
2.4.2 稱重。稱重分群是調整雞群均勻度的重要手段,為了掌握雞群的生長發育情況,從第4周開始,對雞群按1%抽樣稱重,小的雞群(5 000只以下)按5%抽樣,至少抽樣50只。在5~6周齡時,體重應達到標準體重上線。體重不達標的要單獨放在一起,加強管理,使其生長發育加快,提高雞群均勻度。
3 參考文獻
[1] 成立虎.如何使蛋雞育雛體重達標[J].畜牧獸醫雜志,2011,1(30):85-86.
[2] 卜鴻靜,韻曉東,關文超,等.蛋雞育雛期的飼養技術[J].農業災害研究,2015,5(10):35-37.
[3] 楊仙果,馮艷.淺談蛋雞育雛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畜禽種業,2013(4):142-143.
[4] 楊紅,劉明華,呂志成,等.蛋雞育雛的技術要點[J].中國畜禽種業,2011(9):134-135.
[5] 王永旭.決定雛雞的關鍵因素[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4(3):108.
[6] 巴特爾.淺談蛋雞如何飼養[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3(1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