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冀 徐懷忠
固原市地處寧夏南部山區,轄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原州區4個縣1個區,是寧夏人工草地的主要種植區域,面積占全區的1/2。2015年固原市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留床面積20.4萬hm2,成為該市第一大種植作物,與每年種植的7萬hm2玉米(Zea mays L)、6.67萬hm2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一同支撐保障著該市105萬頭肉牛、200萬只羊只舍飼養殖所需飼草。但同時,也凸現出一些問題,分析這些問題,采取相應對策,有益于固原市紫花苜蓿生產更好發展。
1 現存突出問題
1.1 未按苜蓿田的功能分類管理
固原市現有的留茬苜蓿田按實際功能可分為2種類型,即生態型苜蓿田和生產型苜蓿田,其中生態型苜蓿田約10.4萬hm2占51%,大都是退耕還林幼林間補種的苜蓿,既和退耕還林相聯系,以生態功能為主,又有一定生產能力;生產型苜蓿田約10萬hm2占49%,是耕作年限長、土壤熟化程度高、土地平坦或坡度小、生產潛力大的苜蓿田。區分2類苜蓿田,對于統籌全局,合理規劃2類苜蓿田的發展前景,突出工作重心是十分必要的,而目前在2類苜蓿田的對待上“一個盤子端”,缺乏有針對性的生產技術管理措施,嚴重影響生產效益。
1.2 退化嚴重,優良品種推廣緩慢
在苜蓿留床面積中,90%以上是地方品種——固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guyuan”)和隴東苜蓿(Medicago sativa L.“lundong”)。隴東苜蓿已有2 000余年的栽培歷史,固原紫花苜蓿由隴東苜蓿馴化而來,其優點是扎根深,耐寒耐旱性強,長壽,但突出弱點一是青干草產量低;二是不抗苜蓿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和薊馬[Thrips vulgatissimus(Haliday)]、蚜蟲[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花葉病(Alfalfa mosaic virus,AMV)等常發性病蟲害,易受其侵害;三是莖桿不直立,不便于機械刈割;四是經長期自繁自種,苜蓿品種混雜退化嚴重。除此之外,部分苜蓿生長年限已過10年,嚴重老化,生產力及品質低下。
1.3 種植不規范
種草戶往往用步犁或旋耕機犁地,大多不結合整地施基肥,不鎮壓,然后撒播或用耬播種,播后耙耱了事,且為保全苗,往往加大播種量至30.0~37.5 kg/hm2,是正常播量的1.3~2.0倍,浪費了種子,出苗不均勻或偏稠,直接影響產量。
1.4 田間管理粗放
種草戶在苜蓿出苗后至歇茬的數年間不進行任何田間管理措施,任其自然生長。據原州區草原站示范顯示,隴東苜蓿田通過實施配方施肥、防治病蟲害等管理措施,平均能增產22%,產值可增加750~1 800元/hm2,投入僅增加525元/hm2(復合肥和農藥),如部分采用農家肥和農業措施防治病蟲害,使投入降低,收益會更明顯[1-2]。
1.5 不適時刈割,機械收割率低
目前農戶多在盛花期現割現喂,收獲期拖得很長。苜蓿收割機械投放數量少,全市苜蓿青貯打捆包膜機只有8臺,小型割草機(背負式)投放3.2萬臺,僅占種草戶(18.03萬戶)的17%,機械收割率低。
1.6 組織化程度低,企業輻射帶動能力弱
盡管于2014年10月成立了固原市六盤山草業協會,現有會員53家,相對集中連片的苜蓿基地0.33萬hm2,但企業主要從農戶收購原料,年實際加工量不足5萬t,僅占苜蓿草年產量的3%,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完善,缺乏帶動力。
2 對策
2.1 合理布局,分類管理
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突出重點,著重經營好0.67萬hm2生產型苜蓿。應選用優良品種精耕細作,科學種植,提高產量和品質,打造成寧夏南部旱作優質苜蓿生產基地。現有的生態型苜蓿草地則應發揮固原紫花苜蓿長壽的特性,延長留床期,在起到生態作用的同時利用其生產性能[3-5]。
2.2 生產型苜蓿田實行草糧輪作制度
從長遠和協調發展考慮,生產型苜蓿田應實行草糧輪作。因為苜蓿不能連作,歇茬后最少倒茬2年才能再種苜蓿。小麥(Triticum aestirum)、玉米(Zea mays L)、胡麻(Linum Linn)、蕎麥(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等作物是苜蓿的良好前作。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等作物不宜作為苜蓿的前作。結合農田實際可設計以下輪作模式:苜蓿(7~8年)—小麥—小麥;或苜蓿(7~8年)—玉米—玉米;或苜蓿(7~8年)—玉米—小麥。
2.3 補播更新,規范化種植生產型苜蓿田
按照自治區、市人工草地補播更新任務,做好中苜1號(Medicago sativa L.“zhongmuNO1”)和寧苜一號(Medicago sativa L.“N.NO1”)等優質苜蓿種子采購、管理和發放工作,確保每粒種子落地,嚴肅查處倒賣種子違法行為。鼓勵種草大戶、企業以流轉、租賃等方式經營和管理生產力低下的苜蓿草地,將其更新改造成優質高產田,逐步實現種植、加工、銷售規模化、商品化、全產業鏈的運行。同時,對現有技術人員培訓,包鄉包村推廣苜蓿根瘤菌拌種及精量播種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機械收割技術、苜蓿干草調制技術、苜蓿打捆包膜青貯技術、苜蓿草配(混)合飼料技術,切實提高調制利用率,減少草資源浪費。如采用已審定的寧苜1號、中苜1號等優良品種,不但抗旱、抗鹽堿、抗病蟲害,又可使青干草的平均產量比固原紫花苜蓿增產7%~20%。
2.4 建設優良苜蓿種子繁育基地
固原市是苜蓿草種最佳生產區域之一,極易獲得豐產,建議大面積擴繁推廣中苜1號等品種。在當前粗放生產方式下,可產苜蓿種子300 kg/hm2以上,如規范生產可達到450~550 kg/hm2。
2.5 提高苜蓿種子和機械購置補貼標準
苜蓿種子補貼以優良品種需種量為基礎提高補貼標準;機械購置在國家補貼30%的基礎上,建議自治區財政再補貼20%,使補貼比例達到50%,縣、鄉各級部門要加強對種子、機具補貼的監督管理。
2.6 以彭陽縣為主,建設商品草基地
商品草生產是整個草業生產最具活力的部分,最能激活農戶的生產積極性,設立設施完善的苜蓿交易市場,穩定促進商品草的發展規模,加快苜蓿產業化步伐。
3 參考文獻
[1] 李棟.中國苜蓿產業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畜牧獸醫,2012(12):208-211.
[2] 侯天爵.我國苜蓿病害發生現狀及防治對策[J].內蒙古草業,1994(增刊2):4-8.
[3] 趙功強,何俊彥,趙萍,等.寧夏苜蓿種子生產現狀和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2004(9):3-6.
[4] 張蓉,馬建華,王進華,等.寧夏苜蓿病蟲害發生現狀及防治對策[J].草業科學,2003(6):40-44.
[5] 哈斯巴特爾,姚蒙,趙景峰,等.內蒙古苜蓿種植現狀及發展對策[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