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根 張家宏 謝成林
摘要 稻田養魚是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結合的集約型復合結構的生態農業模式,能使稻魚雙豐收。分析了揚州市生態稻田養魚和農戶稻田養魚農藥殘留情況及存在的原因,指出要大力發展生態稻魚養殖,加強農民培訓,提倡科學種養。
關鍵詞 生態稻田;養魚;魚產品;農藥殘留;江蘇揚州
中圖分類號 S965.1;TS207.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293-01
Abstract Rice field pisciculture belong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 of intensive composite structure of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lanting and breeding industry,which can make the double harvest of rice and fish.The pesticide residues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s of fish culture in ecological paddy filed and farmers paddy field in Yangzhou City were analyzed,and it provided that developing ecological rice and fish culture vigorously,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farmers,to promote scientific farming.
Key words ecological paddy field;fish culture;fish product;pesticide residues;Yangzhou Jiangsu
稻田養魚綜合開發是種植業與養殖業的有機結合[1]。在不增加耕地面積的情況下,既可增加糧食、減少病蟲害、少施化肥與農藥,又生產了水產品、節省了勞動力[2-4]。稻田養魚能改善土壤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不僅可減少農藥面源污染,還可進一步提高稻田養魚的效益[5-6]。實踐證明,稻田養魚在農民增收、穩糧增產、改善水稻種植環境等方面有顯著的積極作用[7-8]。
揚州地處江蘇里下河地區,境內江灘、湖泊、河流及溝塘縱橫交錯,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9-10]。稻田養魚建立了一個稻、魚互利共生的生態種養系統,在充分利用了水體、改良了水質的同時,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及化肥的投入,魚的活動可改良土壤的通透性,并可促進稻苗生長[11-12]。
1 材料與方法
1.1 稻田與魚苗選擇
選擇江蘇省生態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的生態稻田,周邊農戶種的稻田作為對照。
從繁育場的魚苗馴養池中選取大小基本一致、游動活潑、逆水強、體長3~4 cm的小魚苗。
1.2 農藥選擇與使用
養魚稻田在防治病蟲害時,既要防治病蟲,保證水稻高產,又要保證魚的安全。因此,稻田養魚使用農藥的選擇上,應對癥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施藥前,可將田內水位加深至7~10 cm,粉劑在早晨有露水時噴施,水劑應在16:00左右噴施。也可在施藥前,將田水緩慢放出,使魚全集中于魚溝和凼中,再施藥。施藥后,如發現魚類中毒反應,必須立即加注新水,同時排水[13]。
1.3 檢測樣品采集
監測點的布設、樣品采集和處理、質量保證和數據修約,均按照NY/T395—2012《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和NY/T398—2000《農、畜、水產品污染監測技術規范》規定方法執行。抽樣時間定為收魚前15 d和5 d,從魚溝和魚凼中隨機抽取成魚。生態稻田2次各抽15批次,同時從周邊6個農戶種植的稻田各抽取5批鮮魚樣品,作對照。
1.4 檢測項目選擇
根據NY5071—2002《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14]、農辦質﹝2015﹞4號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茄果類蔬菜等58類無公害農產品檢測目錄的通知中規定稻谷必檢項目,及揚州市種植水稻可能使用的農藥,確定了12種農藥檢測項目:毒死蜱、三唑磷、異丙威、阿維菌素、噻嗪酮、吡蟲啉、己唑醇、三環唑、辛硫磷、氟氰戊菊酯、吡蚜酮、克百威、咪鮮胺。
2 結果與分析
從檢測農藥種類來看,12種農藥中,只有毒死蜱、吡蟲啉和咪鮮胺檢出,其他的農藥都未檢出。
從不同抽樣地來看,生態稻田的魚12種農藥均未檢出,6個農戶稻田中養殖的魚,有3種農藥殘留檢出,分別是毒死蜱、吡蟲啉和咪鮮胺。抽檢的6個農戶中,有2個農戶產品檢出毒死蜱、1個農戶產品檢出吡蟲啉、2個農戶產品檢出咪鮮胺。從檢測總數來看,共抽取樣品90個,9個樣品檢出農藥殘留,檢出率為10%。
從抽檢的時間看,收魚前15 d的樣品有7個檢出,檢出率15.5%;收魚前5 d的樣品有2個有檢出,檢出率為4.4%。
從檢出農藥含量看,3種農藥的含量都很低,毒死蜱含量為0.006~0.010;吡蟲啉含量為0.008~0.010;咪鮮胺為0.009~0.010。
3 結論與討論
本次抽檢了生態稻田和農戶稻田的魚產品,生態稻田的產品全部合格,只有農戶種植的稻田有檢出。檢測的12種農藥中,只有毒死蜱、吡蟲啉和咪鮮胺3種農藥殘留,而且其殘留量很低,都低于GB2763—2014《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規定的谷物、蔬菜等的限量值。
農戶種植稻田養的魚有農藥殘留,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民不懂科學用藥,隨意用藥;二是農民安全意識差,收魚前還在使用,沒有休藥期;三是農民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知道對癥下藥、輪換用藥,提高農藥的使用效果。同時我國對魚類農藥殘留限量標準較少,只有NY5071—2002《《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14]規定了14種在水產品中禁用的農藥,GB2763—2014《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15]僅規定了六六六一種農藥在水產品中的再殘留限量(即雖已禁用,但因其在環境中持久性殘留污染,再次在食品中形成的殘留[16]),而水產品中其他農藥殘留都沒有規定限量值。
在農藥殘留控制上,要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科學用藥,一是大力發展生物防治技術;二是實行科學物理防治措施;三是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提倡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尤其是生物農藥的推廣,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適期防治,對癥下藥、合理輪換混配用藥。稻田養成魚通過減少肥料、農藥的施用,并使用對水稻、魚類危害很小的低毒藥劑,嚴格控制用藥量;并結合拋秧、免耕等輕簡節本栽培技術來提高稻米品質,達到水稻、魚類效益的雙贏[17]。稻田養魚技術增加了農民收入,解決了農村部分剩余勞動力[18];該技術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在不影響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可以提高農田綜合經濟效益,是發展效益農業的好舉措[19]。
4 參考文獻
[1] 張清明.稻田養魚綜合開發模式及其生態經濟效應[J].科學養魚,2000(1):9-10.
[2] 黎玉林.劉燕麗.稻田養魚對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0):467.
[3] 夏如兵,王思明.中國傳統稻魚共生系統的歷史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5):245-249.
[4] 邱宇忠.淺談山區稻田生態養魚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09(9):188-189.
[5] 沈君輝,王敬宇,劉光杰.我國稻田養殖防蟲除草的研究概況[J].植物保護,2004,30(3):10-13.
[6] 劉力,廖明倫.稻田養魚水稻病蟲害如何防治[J].漁業致富指南,2004(16):54.
[7] 農業部漁業局.中國漁業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8] 黎玉林,劉巧榮,孟娣,等.廣西稻田養殖魚產品農藥殘留調研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2011,29(1):158-161.
[9] 宋光輝.淺談稻田養魚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農村·農業·農民,2005(12):31.
[10] 張家宏,王守紅,寇祥明,等.“雙鏈型”林-牧草-畜禽-沼氣-漁循環農業模式高效配套技術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11):25-27.
[11] 陳瑜.永嘉縣稻田養魚病蟲害防治和土壤改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287.
[12] 梁芳.淺談稻田生態養魚技術[J].北方水稻,2015,45(3):58-59.
[13] 黃洪政,黃小柱.稻田養魚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8):337.
[14] 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S].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15]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農業部.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16] 郭軍.關于稻田養殖魚產品農藥殘留調研探究[J].科技資訊,2012(33):153.
[17] 文可緒,李良玉,曹英偉,等.成都市稻田養成魚模式下水稻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95-97.
[18] 劉元生,孟慶紅,何騰兵,等.稻田生態養魚水質動態與水稻生長及經濟效益研究[J].耕作與栽培,2003(5):5-6.
[19] 劉兆普,沈其榮,孫懷順,等.蓄淡養魚改良江蘇濱海強度鹽漬化土壤的探討[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2,15(3):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