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瑤
摘要 結合永安市農業生產實際,從提高糧食產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開發現代農業綜合體等方面闡述新常態下開展農業工作的關鍵和重點,探索符合永安市實際的農業現代化之路。
關鍵詞 新常態;農業發展;對策;福建永安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322-02
“新常態”的第1次提出是在習總書記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2015年、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為主題,提出了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具體要求。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而正確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發展工作的關鍵和重點。新常態反映在農業領域,表現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化,歸根結底是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農業現代化之路。
永安市作為第二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應立足資源優勢、地域特色,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為載體,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特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1-2]。
1 提高糧食產能,挖掘糧食生產新潛力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首要任務就是要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一是繼續抓好以“萬、千、百”示范為載體的糧食高產創建工程、高效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既要保數量也要提質量。二是抓好基本農田工程建設,加大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努力把中低產田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的高標準農田,通過土壤改良、培肥地力、耕地修復等方面的工作,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三是堅持走依靠科技進步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加強“五新”技術集成推廣力度,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努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3-4]。
2 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永安市農業農村發展難題的關鍵所在。對永安市來說,一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突出發展“多村一品上規模”“一鄉一特可觀光”的品種布局,著力打造精致園藝、生態養殖、綠色林業、鄉村觀光等產業集群。加快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和茶葉產業示范縣建設,加大優質區域特色果樹基地建設力度,支持發展智能溫控、水肥一體化、無土基質栽培等一批溫室大棚設施;大力推進筍竹、林下經濟發展,延伸木竹加工等傳統產業,重點打造“互聯網+竹產業”,努力建設竹產品研發加工中心、竹產品貿易中心、竹文化交流中心;重點推進規模化、工廠化現代化畜牧養殖、農產品生產項目和現代漁業示范縣建設,發展畜禽水產加工業;重點打造葡萄園、桃李園、桔橙園、蜜柚園等觀光果園,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挖掘蘇區文化、抗戰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筍竹宴文化、傳統古村落,建設實景森林會客廳,打造宜居宜業怡游有故事有文化的美麗鄉村。二是大力發展具有永安特色的筍干、萵苣、黃椒、淮山、雞爪椒、臍橙、溫州蜜柑、迎慶桃、高山茶等特色農產品生產,開發以珍稀食用菌栽培(紅菇、雞樅等)、水產養殖(棘胸蛙、史氏鱘、太陽魚等)、休閑觀光(霞鶴村、天斗山莊等)、生物醫藥(金線蓮、鐵皮石斛、藥食兩用百合、互葉白千層等)為重點的新興特色農業產業。三是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發展品牌農業,支持“移山金線蓮”“安砂有機魚”“天寶巖綠色烏龍茶”和“盤蘭紅茶”等特色品牌的創建,進一步提高富有永安特色的地方農產品檔次和市場競爭力。
3 加強農業生產安全監管,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一是加大農業執法力度,積極開展農資打假活動。定期不定期對種子、農藥、化肥、農機具等農資市場進行專項檢查,嚴打生產經營假冒偽劣農資、坑農、害農等違法行為,凈化農資市場,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農資。二是加強農機、漁政、沼氣池等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及時針對存在的隱患和突出的問題,加大整改力度,防范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大力開展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加強安全生產監管人員、作業人員的培訓考核,營造良好的農業安全生產氛圍。三是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積極創建各類標準化生產基地,支持各類經營組織申報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產品、名牌農產品,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四是全面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1213行動計劃”。以羅坊鄉為重點,開展“四無”農產品基地創建工作。加快農藥獸藥監管信息平臺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平臺監管。探索建立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管理銜接機制,籌建申報一個有資質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扎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創建,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流動監測全覆蓋,力爭總體監測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一是建立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加強農技推廣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隊伍素質。鼓勵技術人員深入農業第一線,立足于農村,建立以科技示范戶為紐帶連接周邊農戶的農業技術傳播網絡,開展農技試驗、示范、推廣、培訓、咨詢等服務。二是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加快集農業研發與推廣、體驗與科普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型企業培育工作,發揮示范、引領、輻射作用。三是繼續實施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推進萵苣品種保護、黃椒品種提純、脆魚養殖等永安特色品種課題研究,著力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子企業,重點發展青水茶葉種苗繁育、燕東畜禽良種繁育等生產基地。四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工廠化農業,提高農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積極推廣農業“五新”技術、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結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步伐,實現永安市農業發展方式質的轉變。
5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一是加大對專業大戶、家庭農(林)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引導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推進示范社經營規模化、運作實體化、營銷品牌化、產權明晰化、管理民主化。鼓勵通過兼并、重組、收購、入股等方式組建企業集團,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二是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加快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設,完善土地流轉平臺服務功能,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土地信托流轉等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確保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確權登記頒證任務。三是大力實施“十百千”新型職業農民增收工程,以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科技創新型、社會服務型和引領帶動型職業農民為重點,圍繞筍竹、蔬菜、水果三大主導產業,培育發展一大批以農業為主業收入、年收入達20萬元以上的新型職業農民。四是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培育村鎮銀行、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建立健全現代農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引導各類貸款擔保公司為農業生產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形成多層次的農村貸款擔保體系。積極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五是加快培育各類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積極推廣合作式、托管式、訂單式等服務形式。健全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6 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完善現代化流通體系
農產品流通發展滯后是制約永安市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以筍竹、水果2個標準化批發市場建設為重點,發揮農產品物流園的作用。促其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向多功能方向發展,擴大其吸附力和輻射力。二是積極培育大型流通龍頭企業,加快構建冷鏈物流體系,引領農業流通服務業的發展。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佳潔、大潤發、永輝、新華都等超市和福州、泉州、廈門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工、冷藏龍頭企業等搞好對接,擴大農產品銷售。三是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林產業”。加強農業電子商務應用技術培訓,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與電商企業對接與合作。創新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培育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推廣“田頭市場+電商企業+城市終端配送”等營銷模式,打造“紅黑田園”“筍幫公棧”“竹天下”“云竹科技”等一批知名品牌。四是鼓勵農業企業走出去,開拓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創新建設農產品營銷網絡。積極舉辦和參加各類展銷會、交易會、洽談會等活動,尋求合作,加大宣傳和推介力度,提高永安市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7 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引領農業綠色發展
一是繼續做好畜禽污染整治工作,開展規模養殖場糞污及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強化摸底排查,定期開展巡查,嚴防養殖場的新建和回潮。推動畜禽養殖場標準化改造,加強畜禽糞便綜合利用。二是切實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圍繞“126”發展戰略和“森林永安”建設目標,加強對重點區位林、自然保護區等森林資源的保護,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持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自然生態保護。三是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積極推廣減量化、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應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大力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探索秸稈、竹屑、筍殼等廢料變廢為寶綜合利用途徑,推廣豬—沼—果(茶、菜、菌)和稻魚共生、蓮魚共生等生態種養模式,建立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的農業生產方式,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優質安全的綠色生態農業。
8 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機制,激發內生活力
一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推進精深加工,農產品加工向高檔食品、綠色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方向重點發展。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和對外交流合作,加大品牌創建力度,從整合品牌入手發揮品牌集聚效應。努力打造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集科研、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集群。二是加快大湖現代農業科技示范核心區建設。重點加強園區基礎設施、現代農業科技園、休閑觀光農業園建設,開展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示范、農業高新技術示范、生態健康養殖示范項目,形成“一園(永安市現代農業科技園)、兩帶(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示范帶、休閑觀光產業帶)”的發展格局。三是以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為載體,整合永安市天斗山、霞鶴村、竹天下等特色資源,探索以農業為主導,以科技為支撐,融合食品加工、商貿物流、科普會展、教育培訓、休閑觀光、文化創意等第一、二、三產業的符合永安市農業實際的現代農業綜合體開發路徑。
9 結語
農業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應以乘風破浪的勇氣,攻堅克難的決心,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充分發揮永安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先行先試的優勢,積極探索不斷創新,走出一條具有永安特色、符合永安實際的農業現代化之路。
10 參考文獻
[1] 任玲,張永安,彭希洪,等.淺析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實施辦法[J].上海農業科技,2009(5):6-9.
[2] 鄭建初,劉華周,周建濤,等.江蘇省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目標與模式研究[J].江蘇農業學報,2009(1):7-11.
[3] 毛煒宇.關于濱海縣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情況的調查報告[J].大麥與谷類科學,2007(4):19-21.
[4] 張建樹,王學忠,李小剛,等.天津市設施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