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劇舞臺導演藝術是以文學劇本為依據、以演員表演為主體、運用和組織各種藝術手段、在舞臺上進行綜合的二度創造的藝術創作活動。導演的二度創作有其特定的規律和創作思維,本文重點研究戲劇舞臺導演藝術基于文學劇本的二度創作思維,從二度創作的整體流程,來探討導演在二度創作中,其創造性思維的來源和表現。
關鍵詞:舞臺導演藝術;二度創作;劇本分析;導演構思
導演藝術通常被譽為“二度創作藝術”,所謂二度創作“是指在導演的權威指導下,組織各個創作部門,共同完成劇作家筆下的形象傳達,是導演在藝術創作中必經的過程。”[1]二度創作有其特定的規律和創作思維。本文重點闡述戲劇舞臺導演藝術,基于劇本的二度創作思維。
通常而言,導演二度創作包含了劇本解析、導演構思、舞臺呈現等過程。
一、劇本解析
在戲劇排演過程中,對選定的劇本,要進行初步的分析與解讀,確定劇本的主題內容、形式與風格、情節與人物等基本概況。
1.主題與風格
戲劇的主題思想是一部戲劇作品的靈魂所在,也是向觀眾傳達的核心理念。通常情況下,導演在對劇本的解讀過程中,必須找出劇本所傳達的主題思想,在主題思想整一性的前提下,導演才能展開對劇本情節、人物關系等方面的分析,進而完成對整部劇的排演。
主題之下,風格是整部戲的氣質所在,導演對劇本的解讀必須掌握劇本內在的氣質,也就是一部劇的整體風格,是正劇、悲劇、還是喜劇?是濃郁的、諷刺的、幽默的、活潑的、還是嚴肅的?要對劇本所呈現的整體風格進行精準把握。在導演的二度創作中,一般而言,戲劇風格基本都會尊重原劇本,但不排除導演對演出風格獨特的追求。比如著名戲劇作品《推銷員之死》在最初的演出過程中,舞臺及其整個戲劇的氣質比較寫實,而在2011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時候,導演反而采用了極簡主義的風格,舞臺的背景是一塊巨大的白板,演員的裝扮也是以黑白色為主。
2.情節與結構
情節與結構是構成戲劇作品的基本要素,導演二度創作對劇本的分析,必須理清楚這兩項關鍵元素。
故事情節是戲劇作品要呈現的基本內容,情節點串聯起整個故事的主體情節與核心內容,故事線索是故事情節的筋骨,由大量的情節點組成。所謂情節點,悉德·菲爾德在《故事》一書中的闡述為:“它是一個事件,它“鉤住”動作,并且把它轉向另一個方向,把故事推向前進。”[2]與之類似,戲劇作品的也是靠這些“情節點”,不斷完成矛盾沖突和故事情節的反轉與推進。
故事的結構,是導演對一部戲劇作品節奏的把控,要從劇本所呈現的基本結構入手,理清幕與幕之間的結構關系,以及整體的戲劇結構,掌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整體的起承轉合。
3.人物分析
“人物”是承載戲劇作品精神和思想的載體,并通過“人物關系”之間的沖突來展現。“人物”在戲劇故事中的行動線,是基于基本戲劇需求的呈現,“人物”通過規定好的故事脈絡,確定行動線,在“人物關系”的沖突下,完成終極戲劇目標,并傳達人物所承載的思想。因此,導演在對劇本的分析過程中,必須清晰地定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行動線、終極目標,以及所承擔的戲劇功能,通過對人物關系的梳理,明確整部戲要表現的重點。
二、導演構思
如果說劇本分析是導演對劇本情況整體而全面的了解,那么“導演構思就是導演通過未來演出做出的形象發言,是導演對未來演出的總體設想和預見,它是一臺演出將要表達的思想和演出形式的最初概念,是導演對劇本主題思想的形象解釋,是體現劇本思想的總體舞臺形象和演出形式的統一設想。”[3]導演構思包括導演闡述、概念設計、彩排等內容。
1.導演闡述
導演闡述是導演對劇本分析之后,對所要排演的話劇進行導演構思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環節。是導演通過自己的藝術想象,對劇本進行加工,提取主題思想,賦予導演升華的哲學理念,增刪相應的情節,闡述人物與人物關系,確定演出形式和風格等各方面的整體考慮,導演闡述通常要以明確的書面形式進行系統的解釋。
2.預設場景與設計圖紙
重點場景的排演效果預設,和整體的演出設計,是導演構思重要的環節。這里的場景預設,指的是對劇中重要的場景進行排演假設,力求重場戲能達到準備表現人物形象,傳達思想內容的效果。
演出圖紙設計相對應于電影之“氣氛圖”,是對戲劇作品舞臺演出效果的設計。一般包括舞臺美術效果設計,燈光設計,演員服化道設計,輔助舞臺效果如雷電、煙霧、雪花、氣泡等設計。
3.演出計劃與彩排
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礎上,導演必須列出詳細的排演計劃,以準確的時間表,組織全體工作人員進行工作,包括前期的舞臺布置、演員甄選等。
在規定時間和計劃下,導演要組織演員及工作人員進行排練,排練過程要求循序漸進,讓演員逐漸熟悉劇中人物,進入戲劇情境。
三、舞臺呈現
舞臺所呈現出來戲劇作品的感染力,往往是通過這個戲劇作品所營造出來的舞臺氛圍向觀眾傳達的。舞臺氛圍往往與舞臺節奏相聯系,“人物行動、人物情感、矛盾沖突是形成舞臺氛圍和舞臺節奏的基礎”[4]通過舞美布景、燈光、音響等的渲染,再加上演員的表演,就給觀眾呈現出戲劇作品獨特的舞臺氛圍,進而感染觀眾,產生移情效果。舞臺氛圍的營造離不開舞美燈光、音響環境、演員表演、場面調度等環節。
1.舞美燈光
舞臺美術布景、燈光效果是舞臺氛圍最直接的呈現,戲劇作品演出,舞美燈光能帶給觀眾第一感官享受。通常情況下,舞臺美術布景的設置,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尊重原著劇本所傳達的思想內容和場景要求,二是導演賦予個人化非常強烈的創作思維。在傳統的戲劇作品中,舞臺美術比較尊重原著劇本的設定,比如《茶館》《雷雨》等,而在實驗劇中,導演個人思想就會占主導地位,如孟京輝實驗戲劇。
舞臺燈光的設計,除了最基礎的照明以外,還承擔著多項功能,如渲染緋聞,突出主體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點,燈光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舞臺時空的組接任務,比如不同色調、不同位置的燈光區,就可能代表不同的時空。
2.聲效與環境
舞臺氣氛的呈現,除了舞美燈光之外,聲效及其劇場環境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臺聲效一般包括人物對白、舞臺音樂和舞臺音響。人物對白是對劇情的直接呈現,音樂是人物情緒、內心的外在表達,音響則是對舞臺氣氛的輔助塑造,如風聲、雷電聲等。
聲效往往和劇場環境相聯系,《中國話劇研究?第十二卷》中指出:“氣氛在劇場中包括舞臺的內部和外部,內部是布景、效果;外部是劇場環境”[5]聲音不像舞美燈光一樣只存在于舞臺內部,而是環繞整個劇場,也就是說,聲音和整個劇場的環繞系統,包括劇場的構建,一起形成了舞臺氛圍的外部元素。國家大劇院的設計,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能夠體會到舞臺所帶來的感染力,這就是劇場環境的作用。
3.演員表演與舞臺調度
演員的表演,是通過舞臺的調度完成的。狹義來講,“舞臺調度是舞臺行動的外部造型形式,是人物行為的外在形態,是人物與人物、人物與舞臺空間之間構成不斷變化的組合,是戲劇沖突視覺形象化的具體手段,是人物語言(臺詞)和導演用造型形式創造語匯的視覺形象化手段。”[6]廣義來講,舞臺調度是人物心理、形體行動的美學處理”[7]。
舞臺場面調度非常考驗導演二度創作的功力,在有限的時空內,對演員的表演、敘事的節奏要進行準確的把控。如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四十周年紀念演出的經典話劇《茶館》[8],在開場茶館的大戲劇場景中,茶館門設置在舞臺后方中央位置,作為表演的支點,而舞臺分成左右兩個重點表演區,導演通過中央門口進來的人,調度其穿梭在左右兩個表演區,于是我們看到:在右側區域內,客人們正在休閑娛樂,用暖光籠罩;左側則是談論國家大事,則用冷光處理。
4.隔離與互動
18世紀啟蒙運動代表人物狄德羅在《論戲劇藝術》中提到:假想在舞臺的邊緣有一道墻把你和池座的觀眾隔離開。這就是戲劇舞臺藝術眾所周知的“第四堵墻”理念。“第四堵墻”的存在,是導演在二度創作過程中,指導演員表演、調整舞臺呈現形式重要的理論依據。在戲劇作品的舞臺呈現上,導演必須盡力讓演員明白“第四堵墻”的存在,努力讓演員與觀眾產生隔離感,這樣能更好的進入戲劇情境,保持戲劇作品的完整性。
隔離與互動,形成了現代戲劇表演的兩大基本理念,導演在二度創作過程中,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是否打破“第四堵墻”,總的原則是更好的呈現戲劇作品。
四、二度創作反饋
一般而言,反饋信息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其一,是觀眾和劇場的直接反饋,觀眾是否喜歡這部作品,劇場氛圍如何,都會以最直接的方式反饋到導演手中;其二,是演員及其全體工作人員的反饋,這種反饋更多集中在演出本身,是比較專業化的總結,演員對表演的感悟,工作人員對整部作品協調的感悟,以及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式等等,都需要反饋到導演這里;其三,是導演自身的反饋,排演過程往往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發展與突破,永遠是導演的藝術追求,一部作品的演出,即便達到了導演的最初要求,導演也會主動尋求突破。
五、總結
文學劇本作為基礎,為導演的二度創作提供的最基本的創作依據,導演在文學劇本的基礎上,對文學劇本進行分析解讀,掌握劇本的主題和風格,理清故事情節和結構,明確人物關系和基本矛盾沖突;然后針對分析結果進行導演構思,經過無數次的排演,最終以舞臺視聽藝術的方式,將作品呈現給觀眾,并得到觀眾及其各方面的反饋,不斷完善戲劇作品。
參考文獻:
[1][3][4][6][7]鮑黔明著.導演學基礎教程[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2]悉德·菲爾德著.電影劇本寫作基礎[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6月第5版P102.
[5]董健著中國話劇研究·第十二卷[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P206.
[8]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視頻資料(老舍原著/編劇焦菊隱/夏淳導演于是之主演)
【作者簡介】呂靜華,貴州大學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