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當前,加強對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既是時代提出的緊迫課題,也契合青少年自身發展的需要。博物館應當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傳統文化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青少年提供學習傳統文化的平臺。
回顧歷史,我國現代化的實現過程歷經重重挑戰和磨難,錘煉和激發出了偉大的民族精神。而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蘊藏著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精神的不竭動力,能夠凝聚和激勵中華兒女,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統文化教育應當成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課。
一、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分析
學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然而,當前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過分側重于具體學科,大大壓縮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時間和實踐機會。在學校之外,以家庭為單位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無可避免的受制于家長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思想觀念,導致青少年從家庭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程度和水平參差不齊;社會教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向廣大青少年提供了學習機會,卻仍然存在宣傳力度不夠、經費不足等各種問題,也就難以為青少年建立相對完善的傳統文化軟硬件設施。
二、博物館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
博物館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是博物館社會價值的落腳點。博物館應利用豐富的館藏文物,結合自身特色,安排教育內容,設計教育活動,將自身打造成弘揚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
三、中國文字博物館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一座國家級的專題性博物館,主要陳展為中國文字發展史,如何發揮中小學生第二課堂的作用,為他們提供學習漢字知識的平臺,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永恒追求。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中國文字博物館開辟了“漢字驛站”這一公益性漢字教育活動陣地。
四、“漢字驛站”活動介紹
課程選取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漢字,通過漢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一步步演變的過程,讓青少年了解的漢字背后的故事和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動開展以來,先后開發了“人在漢字”“舌尖上的漢字”“解密漢字部首”“我愛誦讀”等系列課程,通過聽故事、看動畫、做手工等游戲互動環節,讓孩子們學習甲骨文、金文等漢字形體的發展演變過程,體悟漢字承載的深刻文化內涵。漢字驛站還積極探索走出去的館外教育活動,通過進校園,進社區的方式,向更多青少年普及漢字知識。
漢字驛站以開放式課堂的形式,通過互動,營造活潑愉悅的氛圍,向孩子們講述有趣的漢字故事,展示漢字形體演變的歷程;在這里,孩子們可以體驗全新的教育資源和學習模式,增強動手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五、博物館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方向
(一)青少年教育活動應從參與度、趣味性、教育性三方面入手
1.參與度。青少年渴望更多的參與性與自主性,如果只是單純的上課,孩子可能會厭倦。中國文字博物館漢字驛站加入了很多參與的環節,比如半邊天的課程是學習和女人有關的漢字,課程最后會安排孩子制作康乃馨并獻給辛勞的母親。孩子的參與度增加,所以也更加喜歡來博物館參加活動。
2.趣味性。博物館開展教育活動應當充分尊重青少年的興趣和愛好,提高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趣味性。單純地講授漢字,不免會讓生性好動的孩子感覺枯燥乏味,寓教于樂才能真正吸引和引導孩子發現漢字文化的靈動之美。漢字驛站舌尖上的漢字系列中,就加入了很多趣味十足的游戲,如“我來安排座位”,“筷子功大比拼”等游戲。
3.教育性。教育性是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最主要特性,也是區別于青少年其他活動的最重要特征。青少年求知欲強,希望從自己所參與的活動中汲取有用的知識,加之他們面臨升學壓力還有來自父母對其在知識廣度和深度上的期望,因而他們參加傳統文化活動,教育性無疑是一大動因。從博物館的角度來說,也應認識到教育性在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開發娛教結合的互動式教育活動形式
博物館最該做的是應該提供青少年一些不同于學校的真實體驗,采用娛樂和教育相結合手段,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借助生動有趣的模型、游戲等互動性設施,幫助孩子們較好地完成對展覽內容的理解。讓青少年在愉悅的心情下加深知識的印象,力圖使他們從被動受教育者變為主動的知識探索者。
(三)提高觀眾參加活動的駐足力
中國文字博物館漢字驛站采取開放式課堂的形式,現場孩子和家長隨時加入與退出,自由性、自主性較強,但同時,頻繁的出入也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對于開展時間比較長的教育活動,關鍵是如何提高觀眾參加活動的駐足力。增加觀眾的穩定性可以和提高活動場所的封閉性相結合,隨著觀眾穩定性和場所封閉性的提高,觀眾在活動中隨意出入的意愿將減弱,自律性將提高。
六、結語
當前,博物館對于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重視程度日益加深,并且有意識地逐步提高工作人員的理論知識水平,完善軟硬件設施,積極探索傳統文化教育長遠健康發展之路。相信博物館會開創出青少年教育活動的新局面,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到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
[1]彭清云.博物館:提升青少年教育活動促進城市發展[J].城市觀察,2014,04:50-58.
[2]彭鵬.重建精神家園: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少年兒童研究,2010,18: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