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
吉林省安圖縣地處長白山腹地,兩萬六千年前“安圖人”就在這片熱土上生息繁衍,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長白山文化,并留下了以獨特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成為人們走近安圖、認識安圖、了解安圖的重要視角,也成為積淀長白山文化底蘊的寶貴財富。今天的節目,我們就帶您一起去領略"非遺"的獨特魅力。
最值得一提的,要數極具朝鮮族民族特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鶴舞》。《鶴舞》起源歷史悠久,是16世紀傳說的產物,高句麗時被人們創編成舞蹈,展現在舞臺上,是朝鮮族獨有的一種舞蹈表演形式。這個舞蹈反映的是大自然中,人、動物、植物、山水之間的共存與和諧,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對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祝愿。
姜麗華是安圖縣文化館四級演員,同時也是《鶴舞》的傳承人。她積極參與《鶴舞》資料整理和創編表演工作,熟練掌握《鶴舞》的基本要領,并將舞蹈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傳承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同時,多次參加省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活動,在萬寶鎮紅旗村培養了一支表演隊,常年為游客進行表演,為旅游景點的民俗旅游開發提供了極大的支持和便利。在姜麗華眼中,《鶴舞》與其他朝鮮族舞蹈的表演有所不同,動作和舞蹈語匯比較特殊。一方面要模擬仙鶴的動作,另一方面要遵循舞蹈表演的規律,在兩者相互融合中求得表演的精美細致,不能以完成基本表演動作為目的,要傳達情感和思想給人以美的享受。
《鶴舞》以鳥類原型編入舞蹈表演之中,在眾多朝鮮族舞蹈中還是第一個。2007年,《鶴舞》被列為安圖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6月被列為中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于200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這也成為到目前為止,安圖縣唯一一個被評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
拔草龍,是朝鮮族古老的傳統民間游戲之一,最早起源于朝鮮半島。二十世紀初,隨著大量朝鮮移民遷入延邊地區而傳入中國,流行于安圖縣的長興、新屯、石門等地,現在已成為具有表演性質的項目。拔草龍游戲最早就是古代朝鮮族部族之間比拼力量的一種方式,后來拔草龍游戲主要表現部族之間聯姻而采取的力量比拼方式來進行。
古人的足跡隨著歷史已經遠去,但拔草龍這種古老的游戲卻被代代傳承下來。隨著歷史的演變,拔草龍游戲已經成為深受朝鮮族群眾喜愛的民間游戲之一。它來自民間,傳承也在民間,以往,很多地方的朝鮮族村民在豐秋之年,兩個村屯的農民要進行拔草龍比賽來慶祝。
如今,拔草龍游戲從田間地頭,走進了朝鮮族的大型娛樂活動中,表演機會也越來越多。表演拔草龍游戲時,兩隊人要打著旗從兩個方向進入場地,旁邊還要有樂隊,要邊打擊樂器邊跳舞入場。比賽獲勝的草龍會被人們高高舉起,人們都圍著它跳舞,輸的草龍要退出場地。每次表演拔草龍游戲,因為參與活動人數不限,觀眾也可以參加,最多可以達數百人,甚至上千人參與。因此,這個游戲的現場會非常熱鬧。
柳逸是安圖縣文化館外聯部主任,安圖縣《拔草龍游戲》唯一傳承人,他對《拔草龍游戲》有著深刻了解和深入研究。多年來,柳老師不斷參與此項活動,逐步對這一游戲的表演技巧掌握并熟知。在繼承朝鮮族拔草龍游戲的基礎上,還融入了現代游戲表演的特點,使其更加群眾化,增強了娛樂性和趣味性。在草龍道具制作方面,柳老師改進了一些筋骨結構,更加易于運用和保存,外觀保留了傳統草龍的樣式,增加了龍環,表演時更加方便。
除朝鮮族民族特色舞蹈《鶴舞》、拔草龍游戲外,安圖縣還有漢族傳統民間工藝美術代表性技藝松花硯、宮廷派舞蹈的代表作品《牙拍舞》、朝鮮族傳統游藝《龍頭游戲》等眾多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2008年和2009年的全面普查,目前,已挖掘掌握的非遺項目28項,共五大類,其中,已列入非遺名錄國家級1項,省級7項,州級9項,縣級6項,擬列入縣級6項。同時,這些非遺項目在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朝鮮族民俗舞比賽等活動中取得令人驕傲的成績。
據了解,目前安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都是集體項目,而每代傳承人大都只有一兩個,因為傳承人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也不是很多,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能是面臨失傳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發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對保護和弘揚優秀的長白山文化至關重要,同時也為增強安圖縣非遺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推動文化旅游的發展,使之成為朝鮮族標志性的品牌產品發揮重要作用。
蘊藏在安圖縣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該說是非常豐厚的,而這片土地的文化記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加彌足珍貴,也必將有更多非遺得以發掘和展現。希望能有更多的群眾參與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中來,讓它們彰顯出更加瑰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