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芳 李紅光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逐步深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逐漸完善,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現代公民社會正在興起,現代公民意識正在形成。然而,我國公民意識教育還相對滯后,有待進一步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的立體教育網絡,積極有效地開展公民意識教育。
一、家庭是公民意識教育的基礎
家庭教育歷來被認為是影響兒童道德品質的首要環節和重要途徑??鬃拥摹巴ビ枴?、顏氏家訓等,充分說明了從古至今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道德品質的影響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當代社群主義公民理論家認為家庭尤其是母性,可以培養出公民的責任意識和道德品質。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復雜教育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的根源都可以追述到家庭?!盵1]因此,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公民意識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對于公民意識的培養有重要作用。
家庭教給公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觀念以利于其在社會中的生存,這是公民初步的社會化和最先接觸的意識教育。家庭生活中如若能充分發揚家庭民主,對于從小形成公民的民主意識有重要作用;父母良好的言傳身教所表現出來的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有利于公民形成優秀的道德意識;家庭教育中親人間的責任意識擴展到社會,有利于公民責任意識的形成。
二、學校是公民意識教育的主渠道
在世界各國的學校教育中,學生無一不在接受政治、法律、道德、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公民教育,這些教育不僅向學生傳授相關的公民知識,還培養學生的公民情感和公民態度,為其未來的在公民社會中的生活提供系統的教育。阿爾蒙德等關于五國政治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不但教育本身增進了個人的政治參與,而且他還使個人置于能強化他的參與的組織背景之下。因此說,教育產生了一種主要的公民傾向并不過分?!盵2]
在我國,公民意識教育主要通過思想品德、政治理論等課程以及課外實踐活動來實現。目前來看,我國公民意識教育沒有跟上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探索增強學校公民意識教育的有效性有重要意義。
第一,公民教育課程化。在現代化的起步階段,很多發達國家開設了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美國在建國以后,在賀拉斯·曼呼吁下,開展了持久的公民教育運動。其中,重要的內容便是在學校里普遍開設專門的公民課程,因此培養出了美國成熟的公民意識。“建立從小學到大學一體化的公民教育課程,這樣才能使學校公民意識教育落到實處?!盵3]
第二,教育方法上要由灌輸向啟發轉變。啟發式教學應用在公民意識教育上仍是非常有效的,用意識中已經存在的舊觀念去融化、吸收新觀念,從而形成自己理解和認同的公民意識。此時,教師再通過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引導,便容易使學生形成較為成熟穩定的公民意識。
第三,評價上要由從考試向評估轉變。考試不能準確測評出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能準確反映學生公民意識的狀況,甚至容易將公民意識的培養引入歧途,使公民意識只重視知識技能的教育而忽視學生內心的認同和理解,從而影響公民意識的培養效果。運用評估的方式則可以彌補考試在公民意識培養中的不足之處。評估是通過對學生行為的長期跟蹤了解,從而對學生公民意識的狀況進行整體的估量,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三、社會是公民意識教育的延續和檢驗
第一,積極鼓勵公民參與社團活動,包括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公民積極參與公共活動,是公民進行自我教育和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手段。盧梭和密爾認為,“積極參與公共活動,會開啟個人心智,會讓他們熟悉那些居于個人直接處境之外的利益,并且會鼓勵他們承認自己的確應該有公共關懷?!庇峥善皆谘芯恐邪l現,中國公民社會在推動政府和公民合作,促進公民民主屬性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許多民間組織不僅要求和鼓勵其成員積極參與組織內部的事務,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由此可見,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對公民意識的培養大有裨益。
第二,在職業領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在公民社會中,職業領域能為公民提供更多的民主決策、民主參與的途徑和機會。職業領域的民主參與經歷對提高公民民主參與意識和能力有重要的意義。此外,企事業單位對職工的各種培訓以及職業道德教育等內容,也有利于促進公民意識的整體提升。
第三,運用公共傳媒,加強輿論引導。公共傳媒所提供的各種信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公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大眾傳播媒介的導向作用非常明顯?;趥鞑ッ浇閷駜r值觀念及取向的廣泛影響,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應該關注傳媒機構的建設,調控、凈化信息環境,整合有利于形成公民意識的知識和信息資源,確保傳播媒介輿論導向的一致性,積極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現代公民意識。
第四,以社區為依托進行公民意識教育。社區是一種微觀社會,地域空間比較明確,人員相對穩定,彼此相對熟悉,這有利于社區成員之間形成小范圍內的輿論壓力,從而約束人們的行為,促使人們良好公民意識的形成。因此,在社區中創建公民意識教育基地,定期舉辦公民意識教育活動,完善公民意識培養的基礎設施、設備、圖書等的建設,并以此為思想基點擴展至整個社會,可以說是開展公民意識教育的有效途徑。公民可以通過積極參與,不斷進行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逐漸培養成熟的現代公民意識。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244.
[2][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巴.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380-403.
[3]黃甫全.學校公民教育:問題及其對策[J].學術研究,1997(4).
【作者簡介】趙世芳(1986-)河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紅光(1986-)河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