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注越來越高,近年來中國連續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充分顯示了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解決當前我國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一、目前我國農村的基本狀況
雖然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鄉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標準和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有下列因素制約著我區農村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一)目前我國農村整體生產力水平不高,農村經濟機構問題突出。近年來,雖然各地普遍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科技推廣力度,但農業生產方式依然落后,僅靠現有農業生產方式較難實現收入的突破,這與加強農村全面改革,實現現代農業轉變相背離。
(二)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夠,制約農村經濟發展。雖然我們一再加大農業基建投資,但農業基建投資占全部基建投資的比重并沒有大的提高,與農業發展的需求已不相適應,嚴重制約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如:農業灌溉中噴灌、滴灌等節約方式普及率低,造成水資源浪費嚴重。
(三)當前我國農村現代集約型、生態型、市場型農業發展程度低,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現代農業服務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不夠健全,造成農產品定價權混亂,農民靠土地收入增長較慢。目前我國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生產過程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農產品粗放生產嚴重,化肥使用率過高,造成土壤結構惡化,農藥過量使用造成生態污染,糧食安全問題突出。
(四)目前我國農村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建設滯后,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教育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負擔加重。盡管近年來農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總體來看,教育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
二、深化農村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措施
(一)當前我們要著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現代型、生態型、集約型農業。我們要選準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現代型、生態型、集約型農業發展。
(二)我們應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城鎮化建設,加快有條件的農民到城市安居樂業。經濟發展規律證明,如果繼續把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就根本無法富裕,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占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三)當前我們應著力鼓勵和發展現代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知識型新一代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職業培訓,一是面引導和管理市場企業,以企業為主體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按照企業需要,訂單培養務工農民;二是加大對農村初、高中生畢業進入技工學校的補貼力度,有條件的地區要進行技校義務培養教育。
(四)我國應盡快改革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這是建設新農村的保障。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的“穩定器”,建設新農村,必須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步伐,要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規,農村社保是穩定農村社會和經濟、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緩和農村的各種社會矛盾的基礎措施,是廣大農民分享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深化農村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深化農村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增添農村發展活力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化農村改革,為解決“三農”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保障。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增添農村發展活力,是建設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根本動力。
(二)深化農村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當前,建設新農村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需要,也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必然要求,只有解決了農業、農村、農民的相關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才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勇于克服各種困難,就一定能迎來農村發展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胡國杰,顏慶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問題研究[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