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 孟慶學 趙妍
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中國政府提出“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的政策導向。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當前應當不斷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完善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體系。本文扎根本土,對臨沂市農村地區的情況展開深入的調研,針對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如資金短缺、管理機制落后、人員松散且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在公共行政與管理中,所有與公眾利益服務相關的事務就是公共服務,各級政府通過多種方式對這些公共服務進行管理。而相對于農村而言,公共服務應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首先要確保農村居民享受到基本的社會福利或社會服務的權利;其次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應該能夠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集體利益;最后農村公共服務還要考慮到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為農村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也就是說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實際上包含著多種具有關聯性的規則制度,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制度,主要包括農村公共產品的生產制度、使用機制、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等等。農村公共服務具有受益非競爭性,提供主體廣泛性,具有公共需要性等特點,服務本身也具有有形與無形相結合的特點。從本質上說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就是指為了滿足農村、農業的發展,當地居民生活的共同需要而由政府或者其他社會組織、個人提供服務的公益性事務,這些事務受有關市場規則的制約,同時也應該由以政府為代表的權利機關進行宏觀調控。
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居民生活品質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十六屆五中全會已經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作為下一階段工作的主要任務,并提出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與否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農民居民的生活以及收入水平,可以說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關鍵環節,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臨沂市農村概況
臨沂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瀕臨黃海,南鄰蘇北。臨沂市由9縣3區組成,共180個鄉鎮,以平原、山區、丘陵為主,是目前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臨沂市也是一個農業大市,耕地面積總共966.7萬畝,人口數量上1036萬人口中農村人口達865萬人。臨沂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水質優良,為農村、農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但是臨沂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并不均衡,一些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滯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公共服務的提供更是無從談起。到1984年底,沂水、沂南、蒙陰、平邑、費縣、蒼山、臨沭等沂蒙山區7縣被國務院和山東省政府列為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20世紀80年代中期,各級政府開始有針對性的對臨沂市開展扶貧開發工作,經過持續多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一些成績,有效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
綜上所述,臨沂市就像是中國的一個縮影,經濟發展不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差異巨大,生活在同一片國土之上,卻難以享受相同的公共服務,這既是草根之痛也是廟堂之憂。
二、臨沂市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區發展差異大,公共服務供給物資難以保障
臨沂市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發展水平水平相對滯后,市場發育不健全,不具備生產公共產品的能力。同時,雖然近幾年臨沂市農村地區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還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能力滿足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經濟上的需要,農民增收渠道不寬,公共服務供給物資難以保障。
(二)傳統觀念有障礙,公共服務供給主體難以承擔相應的責任
受傳統障礙的影響,政府較重視經濟發展的硬指標,而輕視公共教育、文化、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在農村地區,大多數的服務項目都需要基層黨支部、村民自治委員會去貫徹落實,所以說村干部就是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延伸的觸角,但是還是有一些村干部缺乏服務理念,游離于服務體系制度、機制之外,同時在村干部的考核機制中也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還需要繼續研究探索。
(三)歷史欠賬難彌補,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被忽視
近幾年,臨沂市農村地區在各級政府的扶植下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整體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直接導致臨沂市農村地區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停滯不前,無法滿足當地居民的基本需求,嚴重阻礙了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由于不良的價值導向,當地政府更多的追求經濟的發展速度,而忽視了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雖然當地實行了義務教育,但是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的情況大量存在。在醫療方面,雖然進行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推行了新型的農村醫療保險,但是政策落實以及配套措施還不是很到位,“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大量存在。在臨沂市農村地區,公共基礎設施不健全、公共服務制度不完善的現象大量存在,這些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思考和解決。
總體而言,臨沂市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還存在很大的缺陷,教育、醫療、文化、衛生條件亟待改善,村民的文化需求還未得到滿足,社會管理與保障制度相對滯后,這正是文章所要討論的問題。
三、臨沂市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議
(一)增加幫扶力度,推動經濟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對于臨沂沂蒙山區的幫扶就從未間斷過,可是仍出現“年年扶貧年年貧”的情況,究其原因,只輸血不造血的救助方式難以使該地區擺脫貧困的死循環,而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又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因此發展農村經濟是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們可以匯集各級政府的力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培育具有當地特色的經濟增長點,同時發展教育,以知識保發展,以人才促發展。
(二)強化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意識
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當地政府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提高公共服務意識,完善政府職能。各級政府應該通過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投資力度、加強監管、積極引導等方式,確保農村合作醫療、教育、衛生事業等關乎民生的項目可以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不斷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三)轉變參與機制,多方籌措資金
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政府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出于主導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應承擔全部責任。除了當地政府以外,社會組織、企業甚至個人都可以參與到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中來,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參與的資金供給體系將是臨沂市農村公共服務體現建設未來發展的方向。
(四)加強監督管理,完善管理機制
管理機制、運行機制以及監督機制共同構成了農村公共服務管理體制,三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尤其是監督管理體制,隨著一些政府丑聞的頻頻曝光,政府的公信力隨之下降,只有公開透明的監督管理才能樹立人民的信心,也只有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向著健康、科學、有效的方向發展,才能更好地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婁成武,尹濤.論政府在公共服務民營化中的作用[J].東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05):367-369.
[2]王小林,郭建軍.必須大力拓寬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渠道——農村公共服務農戶調查分析[J].調研世界.2003,(03):28-30.
[3]黃毅峰,廖曉明.新公共管理對我國中部地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創新的啟示[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4,(04):48-50.
[4]邢傳.我國社會治理的主題: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3,(03):28-30.
[5]李燕凌,李立清.中國農村公共服務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