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黃大鵬
摘 要:現今培養教師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方式多種多樣,對校內日常工作中的培養和提高卻缺乏足夠的重視和關注。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創新教師職業素質培養模式進行闡述。校內資源擁有其他資源無可比擬的優勢。具體措施包括完善聽課和集體備課制度、校內評比競賽、校內培訓、師生互動、變換教學手段以及獎金職稱激勵機制等。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以上措施分為剛性的和柔性的,高屋建瓴型的和平等互助型的。職業院校必須剛柔并濟,文武兼備,才能塑造一個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民教師
關鍵詞:校內資源 教師素質 培養模式
課 題:本文系山東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倫理現狀調查及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1zcj3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外化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大的效用就是教會人們做事要“中庸”,即使是另一重要的分支道家表面上守靜、守弱,處下、守柔,但其最終目的也是知兩極,執一端而望其中。做學問也是如此。但是目前做研究卻容易流向兩個極端,要么問題太大,泛泛而談,不切實際;要么過于追求細致,對于一些不必要量化、甚至根本無法量化的指標做量化處理,數據造假,更容易誤導受眾。筆者在吸取上面兩弊端教訓的同時,理論和數據相結合,既做理論支撐,又不失于空泛,對教師職業素質培養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
現今培養教師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方式多種多樣,但總的趨向是把精力過多地放在校外考察學習和短期集中培訓上,而對校內日常工作的培養和提高缺乏足夠的重視和關注,更勿論成系統的模式和具體明確的措施了。其實校內資源對教師職業素質和能力培養也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校內資源還擁有其他資源無可比擬的優勢。比如省時、省錢、省力,即時性、針對性、靈活性等。本文擬對如何充分發揮校內資源的優勢,與其他資源形成優勢互補進行一些探究。筆者結合多年來工作的實踐和感悟現將具體措施詳述如下。
一、聽課和集體備課制度
聽課對授課老師來說是一種指導和鼓勵,同時是同事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方法,其優勢在于簡潔明了和即時性。
聽課制度可分為校內專家組例行聽課和同事之間的非常規性聽課。前者的目的是對任課教師進行考核和指導,后者的初衷則是同事之間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和促進。
筆者學院在聽課制度方面做的可謂相當到位。專家組由各處室、各系部領導組成。他們經驗豐富、精力充沛、眼光敏銳、思維開闊。充沛的精力保證了他們能完成足額的聽課次數;豐富的經驗使得他們能全面考察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綜合素質;開闊的思維使得他們能對教師提出符合時代特點的意見和建議。學院規定對新進教師前三年每學期必須至少聽課一次。這樣有助于年輕教師更快地發現問題,彌補不足。
學院規定每個任課教師每學期至少聽課10次,還要寫成聽課記錄。此項制度彌補了專家組聽課頻率過低的弊端,對非新進教師的相互學習、繼續提高不無裨益。同時能避免專家組聽課給教師帶來的壓力和緊張感,有利于其自由發揮,使講課變得輕松愉悅,真正成為一種愛好和享受。教師們都十分認可此項制度。
學院還規定了相同或相似課程的任課教師每周集體備課一次。這樣有利于教師們在備課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時討論解決,從最細微處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成效明顯。
二、校內評比競賽活動
有競爭才有動力,適當的競爭會激發人們的進取心和創造力。為此學院常規性開展了教案、課件評比活動和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說課、講課比賽。定期檢查教案只能保證教案的數量而不能保證其質量。教案和課件的評比活動可以鼓勵教師在保證數量的同時不斷提高質量。
學院還定期舉行講課比賽,除了專家評比之外,還將比賽制作成視頻,利用現代發達的多媒體技術讓學生也參與到評比中來。這樣既有利于評比結果的公平、公正、公開,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謂一石二鳥。
三、校內培訓
學院對當年新進教師都要進行全方位的校內集中培訓,包括師德師風、教姿教態、儀表妝容、言談舉止、課堂掌控、應急處置等方面。這些培訓有助于青年教師迅速轉變心態,盡快適應新角色。
另外學院經常組織教師聽講座、報告或觀看錄像,使老師時時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利用教師節、中秋節的茶話會、聚餐之機,使老師暢所欲言、互相切磋。
四、師生互動
如果說上面的幾種形式都是教師內部指導或相互學習借鑒的話,那么師生之間的互動則是直接接受實踐的檢驗,具有直觀性、針對性的優勢。師生之間的互動形式多種多樣,除定期的教評問卷之外,還可以與學生座談,課間也可以跟學生討論,聽取學生意見。
五、嘗試不同教學方法和手段
同一課程的不同教師風格可能大相徑庭,對此可通過不同班級對任課老師的反應來摸索,哪一種方式方法更適合該課程,再結合上述幾種方式對教師進行指導和交流。只有一名任課教師的課程,該教師可嘗試在不同學期或同一學期不同班級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自我總結或與學生交流。但是無論何種方式方法,都要掌握適度原則,不能為了求新和求變而違背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特點。
六、職稱和獎金激勵機制
職稱和獎金對于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來說是頭等重要的大事,將此與教師素質的提高掛鉤無疑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為此學院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明確的量化指標。晉職稱有課時量的要求,科研成果除了有量的要求,對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比如晉副高必須至少發表一篇國家級核心期刊第一作者的論文;課題必須是省級以上課題前五名參與者等。師風方面也有明確的量化指標,比如學生教評至少三次三等獎以上,必須獲得先進工作者或優秀教師榮譽稱號。這樣,教師的科研水平、教學能力、人格品質都有了可量化的指標和明確的要求。
另外,筆者學院為了緩解輔導員和班主任人手緊張的現狀,也為了提高教師在學生管理方面的能力,職稱評比中增加了任課教師必須至少擔任一屆班主任的硬性規定。此項措施不僅可以解學院的燃眉之急,也能提高教師課堂掌握力。
績效工資也應與課時量和教學管理質量掛鉤,改變以前無論優劣平均發放的模式。這樣更能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對以上措施進行分門別類。按照手段的強硬程度可分為剛性的和柔性的:校內的培訓和各種評比競賽都屬于柔性的措施;而職稱和獎金的量化指標則屬于剛性的措施。同一項措施中也可能同時存在著這兩類措施,比如聽課當中的專家組對新進教師三年之內每學期至少聽一次課的規定和教師之間每學期至少聽10次課的規定就屬于剛性措施,超出此限的就屬于柔性措施;再如師生互動中的教評就屬于剛性措施,而師生交流座談則屬于柔性措施。按照參與主體的不同可將這些措施分為高屋建瓴型和平等互助型:校內專家組聽課,校內培訓以及獎金職稱激勵機制都屬于高屋建瓴型,而教師之間互相聽課以及各種評比競賽則屬于平等互助型。
進行這些分類的目的是想說明,教師職業能力和素質的提高是一項全方位的工作,必須剛柔并濟,文武兼備。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方能成功塑造一個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民教師,從而為培養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歐華.試論高校德育創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2(6).
[2]馮方盛.對新時期高校德育創新的幾點思考[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