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朋


摘 要:學校供水系統節能改造,不僅使水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同時還使用供水系統的功能得到了有效發揮。為降低學校供水系統的能耗,本文在分析學校用水特點以及供水系統節能潛力的基礎上,結合某學校供水系統改造中PLC控制技術的應用進行了闡述,希望能為有關需要提供參考。
關鍵詞:PLC控制技術;供水系統;節能改造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供水系統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當前人們的需求。傳統的供水系統管理模式形式落后,只是一種簡單的單級常規管理,效率低下。而隨著PLC控制技術日益廣泛的應用和生產系統的自動化,PLC控制技術在供水系統改造中的應用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課題之一。
1 自動化系統方案
1.1 選用了高水位水池加自動恒壓的供水
由于原本的供水水塔水位低,根本不能滿足學校的用水,經過改造后放棄了選用水塔供水,而是選用高水位水池加自動恒壓的供水。
1.2 選擇供水控制調節方式
學校的供水需要由閥門和調速控制水壓以及水流量,不同的控制方式有不同的功能消耗,如圖1和圖2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閥門控制水泵時,水流向從Q1減至Q2,此時需要將閥門關小,這時閥門所產生的摩擦阻力就會變大,管路曲線則從R轉移至R′,揚程從Ha升至了Hb,運行的工況點則從a移至了b。從圖2可以看出,在控制調速時,水流向從Q1減至Q2,不變的R阻力曲線和轉速,決定了泵的特性。轉速則從n降至n′,性能曲線則從(QH)變成了(Q-H)′,揚程從Ha升至了Hc,運行的工況點則從a移至了c。
1.3 控制高位水池
兩個水位傳感器控制著高位水池的水位。當水位下限感應器傳出了相應的警報,則表明了水池的水位比下限水位低,這時進水的電磁閥門將會打開,供水至高位水倉;當水位上限感應器傳出了相應的警報,則表明了水池的水位要超出了上限水位,這時進水的電磁閥門將會關閉,停止供水。在高位水池中另設置一個分體式液位變送器,并且會及時的向PLC發送相關信息。
1.4 組成變頻恒壓供水的系統
由變頻器、壓力變送器、可編程控制器以及水泵機組成了PLC變頻恒壓供水系統,這是一個完整的閉環調節供水系統。
(1)檢測信號:水壓檢測信號點是可以設置在總出口、學生宿舍區、教學區以及家屬區等,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信號檢測,需要配齊了壓力變送器、調節閥門以及流量變動器等設施,轉換A/D后進行PLC再讀模擬信號。
(2)供水系統的控制功能安裝在于供水控制柜,控制系統分為三個部分:PLC系統、電控設備以及變頻器。供水系統需要進行直接采集壓力、報警信號和液位,進行數據信息分析和實施算法控制,得出較為優質的控制方案,控制水泵機組需要通過調節變頻調速器以及接觸器;變頻器是水泵轉速控制的單元是變頻器,其跟蹤供水控制器發送的信號改變了運行頻率,結束了控制轉速。
(3)三臺水泵組成了學校的供水系統,將用戶管網供水。1臺變頻泵和2臺工頻泵組合成了水泵組,變頻調速器控制、調整變頻泵。
1.5 電壓控制系統
如圖3所示的是PLC的變頻恒壓供水電壓控制系統,校園的供水系統所需的硬件設備包括了PLC、PLC擴展板塊、壓力變送器、液位變送器、變頻器以及水泵機組。
2 PLC的I/O端口分配及外圍接線
圖4展示的是PLC的I/O端口分配及外圍接線。
4個數字量和1個模擬量組成了五個輸入量的供水系統,作為模擬量輸入的PLC的擴展模塊以及EM235的模擬量是根據壓力變送器的測量而得。白天和夜間的啟動模式是由開關SA1切換,它是I0.0輸入的開關量;液位變送器測試得到的水位需要轉化成電信號都發送至窗口比較器,上下限的水池水位設定于窗口比較器,當水池的水位超出限制,就會輸出高電平1以及送入I0.1;PLC的I0.2連接著變頻器的故障輸出端口,作為系統故障報警信號;I0.3連接著開關SB7,把它作為試燈信號,一般是手動檢測系統的指示燈運行工作狀態。
供水系統中輸出信號有11個數字量以及一個模擬量。三臺水泵電機的工頻或者是變頻運行信號分別是Q0.0~Q0.5;水位超出限制報警信號為Q1.1;變頻故障報警信號為Q1.2;白天運行模式信號為Q1.3;報警的電鈴信號為Q1.4;變頻器復位控制為Q1.5;模擬信號為QAQW0,模擬信號一般是用于控制變頻器的輸出頻率。
結語
總之,在學校供水系統中的應用PLC控制技術,既能夠為經濟需要提供用水,用能監控區域化網絡,節約了水資源,能夠保障學校的供水效率以及質量,促進經濟的良好發展。高樓層供水問題以及水量大小的問題得到解決,學校的供水緊張的狀況得到緩解,保障了學校的供水系統良好運行,為學校的日常生活以及教學提供了保障。在學校供水系統中的應用PLC控制技術解決了多種問題,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煜.采用PLC控制的變頻恒壓供水系統設計[D].大連理工大學,2014.
[2]周澤文,鐵永紅.PLC控制技術在峨口鐵礦供水系統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礦業,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