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研 曹鈺芹 梁雪 李麗英 朱金林

【摘要】 目的:觀察集束化干預措施對控制基層綜合醫院兒科院內感染的效果。方法:整群選取本地區3家基層醫院(佛山市南海區第二人民醫院、南海區第四人民醫院及南海區羅村醫院)2014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兒科6258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院內感染集束化防控措施,對比干預前后醫院感染率、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與正確率、抗生素使用合格率、平均住院時間與出院費用的變化情況。結果:實施集束化干預后,兒科醫院感染率從干預前的2.46%下降為干預后的1.52%,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與正確率從干預前的48.02%、42.64%上升為干預后的86.25%、78.31%,抗生素使用合格率從干預前的84.23%上升為干預后的94.27%,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由干預前的(4.51±1.02)d縮短為干預后的(4.38±0.98)d,平均費用從(1499±317)元減少為(1249±308)元。干預前后各項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基層綜合醫院兒科實施集束化醫院感染防控干預可有效降低兒科醫院感染發生率,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執行率與抗生素使用合格率,同時在有效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和減少住院費用方面也具有顯著效果。
【關鍵詞】 集束化干預; 基層綜合醫院; 兒科; 醫院內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bundles of care in control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pediatrics of grassroots general hospital.Method:6258 pediatric inpatients from three basic general hospitals from October 2014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implemented by bundles of car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hospital infection, and the nosocomial rat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correct rate, antibiotic use qualified rat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expens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performing cluster intervention,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reduced from 2.46% to 1.52%,th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correct rat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from 48.02%,42.64% to 86.25%,78.31%,the antibiotic use qualified rate increased from 84.23% to 94.27%,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shortened from(4.51±1.02) days to(4.38±0.98)days and the average expenses reduced from(1499±317) yuan to(1249±308)yuan,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Bundles of care to pediatrics of grassroots general hospital can reduce the nosocomial rate in pediatrics,improve th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correct rate of medical staff ,at the same time,it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reduce expenses.
【Key words】 Bundles of care; Grassroots general hospital; Pediatrics; Nosocomial infec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in Foshan City,Foshan 52825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7.028
隨著診療技術和治療模式的改變,醫院感染率呈上升趨勢[1-3]。尤其是住院患兒的感染現象尤為突出,在醫院感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常規情況下,在醫院的感染人群中兒童低于成年人,但由于近年來兒童急重癥疾病的多發,使各器官功能發育不全、免疫受損的患兒院內感染幾率呈現上升的趨勢,部分患兒甚至會高于成年人[4]。根據前期基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本地區基層醫院兒科院內感染發生率約在2%~4%之間,與衛生部規定的標準(≤8%)相比雖已達標,但與理想目標仍存在差距。眾所周知,住院患兒發生醫院感染的危害是多重的,不僅會增加患兒的身心痛苦,影響原發疾病的治療,延長住院時間,而且會增加患兒家屬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同時也會給醫院帶來一定負面影響[5-6]。因此,本研究以循證醫學為依據,針對本地區基層醫院兒科感染現狀制定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集束化干預措施,在3家有代表性的基層綜合醫院兒科進行實踐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本地區3家基層綜合醫院(佛山市南海區第二人民醫院、南海區第四人民醫院及南海區羅村醫院)2014年10月-2015年6月普通兒科收治的年齡為28 d~14歲的6258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1.2.1 集束化干預 (1)成立集束化管理小組:成員主要由院感科、質控科、藥劑科及兒科醫護人員(醫生、護士、后勤保潔人員)組成。主要負責集束化干預策略的制定、實施、考核及科室人員的培訓;(2)集束化干預措施的制定:根據衛生部近幾年頒發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與相關技術指南、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原則及國內外循證研究結果,針對本地區基層綜合醫院兒科院內感染的相關影響因素情況,制定一系列集束化干預措施。主要措施包括:①系統化健康教育:a患兒及家屬,入院后責任護士即向患者或家屬發放印有院感控制內容的入院須知,并宣傳衛生知識,介紹住院制度,家屬陪客不宜過多、探視不宜過頻。陪客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不給患兒進食生冷腐敗食物。患兒之間不互相交換物品及食物,不串病房,避免交叉感染。b醫護、后勤保潔人員,設定“每周一學習”,利用晨交班時間或下午下班前半小時,采用授課、討論、錄像、演示和考核等多種形式進行培訓,指出存在問題,在工作中反復強化,提高醫護及后勤保潔人員的院感防控意識,把未洗手或手消毒的行為與行醫道德聯系在一起,做到慎獨,使手衛生成為自覺行為,由被動執行變為積極和主動。②多模式手衛生干預:加強手部衛生的宣傳,工作地點設置提醒標志,在洗手池旁邊張貼洗手標志牌。定期組織全科醫護人員學習手衛生的五個重要時刻及洗手、衛生手消毒的操作流程,采取示范、練習、抽考的形式,每月1次,每次抽查全科人員的30%,成績記錄在冊,與績效考核掛鉤,不定期對科內人員的操作進行檢查、監督,發現不規范的行為,及時提出糾正。院感專職人員負責每月檢查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和正確率,并將檢查結果在科室公示。對進入兒科病房的新上崗、輪科及實習生人員均把手衛生作為上崗前的培訓與考核內容。③重視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每季定期組織醫護人員進行傳染病防控知識學習,針對下季可能高發的傳染病病種,根據病種類型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或護士講解其發病特點、護理措施、消毒要點,提高全科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識別和防范意識,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④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與管理:嚴格執行抗菌藥物臨床使用基本原則,切實落實抗菌藥物的分級管理,重視病原學檢查。臨床科室負責采集有關標本,及時送檢驗室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醫生需根據藥敏結果及時確定抗菌藥物種類。由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每日到細菌室調取病原學陽性結果,督查醫務人員落實消毒隔離措施和個人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藥劑科專職人員負責監控抗菌藥物使用及致病菌耐藥性,發現異常,及時反饋臨床醫生和集束化管理小組,并進行登記和定期(每季)公布。⑤合理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患兒的住院時間與醫院感染發病率存在正相關關系,有效控制住院天數,可一定程度上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機會。因此,要求醫護人員通過優化診療方案和管理流程,提高療效和減少不必要的輪候時間,盡量縮短住院時間。⑥強化病區環境衛生管理:要求護理與后勤保潔人員必須做好病房的環境衛生清潔。按病種和年齡合理安排床位,清潔用具固定專用,及時清潔消毒,避免通過清潔用具在病區內傳播病原,出院或調床后徹底進行床單的終末消毒。當出現傳染性或多重耐藥菌感染病例后,患兒應分室安置,病房地面、床頭桌面每日用消毒液消毒,拖布、抹布用后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及清洗干燥備用。由護士長和護理質控員對每天病區清潔消毒情況進行考核。
1.2.2 評價指標及監測方法 (1)醫院感染發生率:①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每天從醫院感染病例篩查系統中導出可疑院感病例(入院2 d后體溫≥38 ℃、使用抗菌藥物、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升高、降鈣素原升高、留置導尿管、中心靜脈導管、氣管插管或切開、病程記錄中出現傷口或切口感染等)。②審核醫生上報的院感卡;(2)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與正確率:制定統一手衛生觀察表,由經過統一培訓并合格的科室院感質控員進行隱蔽式監測;(3)抗菌藥物使用合格率:由專職臨床藥師對兒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及合理情況進行抽查;(4)平均住院日與住院費用:從醫院管理系統中導出所需數據,計算相關指標。院內感染診斷以國家衛生部2001年頒布的《院內感染診斷標準》為依據[7]。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醫務人員手衛生執行情況 干預后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為86.25%,高于干預前的48.02%,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后正確率為78.31%,高于干預前的42.6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其中干預后接觸患者前手衛生依從性提高48.32%,干預后接觸患者物品后手衛生正確率提高52.18%,改善幅度較大,見表1。
2.2 抗菌藥物監測 干預后,抽查2014年
10月-2015年6月3家醫院兒科住院病歷1877份,發現使用抗菌藥物1239份,合格1168份,抗菌藥物使用合格率為94.27%。抽查2012年10月-2013年
6月3家醫院兒科住院病歷1753份,發現使用抗菌藥物1262份,合格1063份,抗菌藥物使用合格率為84.23%。干預前后抗菌藥物使用合格率比較,干預后提高10.04%,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字2=65.42,P<0.01)。
2.3 干預前后醫院感染率的變化 實施集束化綜合干預措施后,2014年10月-2015年6月3家醫院兒科共收治6258例住院患者,發生醫院感染95例,醫院感染率為1.52%。2012年
10月-2013年6月共收治5843例住院患者,發生醫院感染144例,醫院感染率為2.46%,干預前后醫院感染率比較,干預后醫院感染率降低0.94%,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字2=13.98,P<0.01)。
2.4 干預前后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的變化 實施集束化綜合干預措施后,3家基層醫院兒科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由干預前的(4.51±1.02) d縮短為干預后的(4.38±0.98 )d,平均出院費用由干預前的(1499±317)元減少為干預后的(1249±308)元,干預前后各項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人們傳統觀念的改變、教育程度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對孩子的健康問題亦越來越重視。如果患兒在住院期間因為人為疏忽因素導致院內感染的發生,會誘發醫患間的不信任關系進一步惡化,引起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同時也會致使政府對醫方費用的控制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因此,如何減少住院患兒院內感染的發生已成為當前醫學界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世界各國也在不同程度地開展醫院感染方面的調查與干預研究[8-12]。
集束化干預策略(Bundles of Care)是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及護理措施,來處理某種較難處理的臨床疾患,從而達到提高醫療質量和患者滿意度的目的[13-15]。它是由美國健康研究所(IHI)首先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幫助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盡可能優化的醫療護理服務。實施集束化干預不僅可以更加充分地實施那些已被臨床實踐證實了的方法,還可集眾所長,相互彌補,從而增進療效,促進并落實“指南”在臨床中的具體執行。其目的一方面是促進落實臨床指南的各項措施,規范治療行文,貫徹指南的可行性及依從性,另一方面是為提高治療指南的可行性及依從性,進一步達到落實指南、改善患者臨床結果的目的。本院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整群選取本地區3家有代表性的基層綜合醫院兒科6258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于2014年10月-2015年6月通過對患兒及家屬、醫務人員、后勤人員進行系統化健康教育、手衛生干預、傳染病預防、抗菌藥物應用監測、住院時間控制及病區環境衛生管理等方面進行集束化干預研究,對比各項效果指標的變化,結果顯示兒科醫院感染率從干預前的2.46%下降為1.52%,降低0.94%。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與正確率分別從干預前的48.02%、42.64%上升為86.25%、78.31%,分別提高38.23%和35.67%??咕幬锸褂煤细衤蕪母深A前的84.23%上升為94.27%,提高10.04%。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從干預前的(4.51±1.02)d縮短為干預后的(4.38±0.98)d,平均住院費用從干預前的(1499±317)元減少為干預后的(1249±308)元,這一系列指標變化說明了集束化干預措施效果有效。
集束化院內感染防控措施是否正確是提高醫院感染干預效果的關鍵所在。本研究采取的集束化院內感染防控措施是經過前期的回顧性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所制定。前期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影響3家基層綜合醫院兒科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有:(1)患者方面:兒科是一個服務對象比較特殊的科室,兒童生長發育迅速,各個系統尚未完全成熟,加上患病后機體抵抗力下降,溝通理解能力不足、家屬自身衛生意識不高等因素,從而易導致院內感染的發生;(2)醫務人員方面:基層醫院臨床后勤醫務人員院感防控知識培訓不夠、意識不高、技能掌握不熟悉,尤其是手衛生執行率較低、病房消毒隔離不徹底及抗生素使用不規范等因素,同時基層醫院兒科日常業務學習貧乏,對最新診療指南掌握不及時;(3)環境因素:基層綜合醫院兒科與大型綜合醫院和兒童專科醫院有所不同,住院患者病種相對簡單,且急性患兒多、二級分科不細、室內病種區分不嚴格、人員流動大、空氣流通差,從而容易導致患兒院內感染的發生。針對基層醫院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了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確保患兒診療安全,本研究組依據衛生行政部門最新頒發的手衛生規范及國內外循證研究結果制定的研究內容和防控措施更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實施效果也更具有真實性和推廣性。研究數據表明實施集束化院感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兒科醫院感染發生率,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同時在減少患者住院費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兒科院內感染影響因素較多,危害較大,但可防、可控。只要對其認識到位,高度重視,并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將各項醫療護理規范落到實處,就一定能夠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提高醫療質量。
隨著國際上對醫院感染控制理論和方法的急劇改變,我國對醫院感染管理的模式也要進行調整,因為再規范的制度和完美的監測都無法代替干預,沒有干預就沒有改變,只有針對影響因素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才能達到降低醫院感染的目的。因此,預計在近幾年里,對醫院住院患兒院內感染的綜合防治模式的探討也會越來越多。
參考文獻
[1] 林萍,李延年,張文浩.1856例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3):4964-4965.
[2] 董翠珍,翁國斌,許亞紅,等.2007-2009年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點及趨勢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131-133.
[3] 謝小蔓,林福秀,吳美寧,等.院內感染患者醫療費用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9):52.
[4] 霍開明.兒科住院患兒院內感染166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2):2909-2910.
[5] 劉曼麗.基層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管理現狀調查[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148-149.
[6] 許立智.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基層醫院兒科院內感染的控制及預防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7):146-147.
[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院內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中華醫學雜志,2001,81(5):314-321.
[8] 焦鳳蘭.兒科患者院內感染危險因素探索[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4):3953-3955.
[9] 李紹森,李紹錦.兒科輪狀病毒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與處理對策[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2):52-53.
[10] Babcock H M,Zack J E,Garrison T.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o reduce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an integrated health system: a comparison of effects[J].Chest,2004,125(6):2224-2231.
[11] 周佩妍.探討兒科病房醫院感染存在的危險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2):160-161.
[12] 焦卉,蘇蘭香,張李明.早產兒、低體重兒院內感染的早期護理干預[J].吉林醫學,2010,31(31):5654-5655.
[13]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Central bundle [DB/OL].[2010-04-16].Http://www.Ihi.Org/Ihi.
[14] 曹鈺芹,李麗英,倫演葒,等.集束化手衛生干預對控制基層綜合醫院醫院感染的效果[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4,13(11):659-661.
[15] 王楠,翁莉.集束化干預在極低出生體重兒PICC置管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4,12(14):1261-1262.
(收稿日期:2015-11-21) (本文編輯: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