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
祝允明,字希哲,號枝山,因手有六指,故自號枝指生,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弘治五年單人,正德九年授廣東惠州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轉任南京應天府通判。他的詩文書法,均稱優絕,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
祝允明是明代書法家,天資聰穎,博覽群書,性格豪爽,疾惡如仇。有一天,一位不學無術的知府少爺寫了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知府看了喜不自勝,到處炫耀自己兒子的“才華”。好多文人也幫他吹噓,有人提出一定要請祝允明來給文章題字。請帖送到了祝允明家,他也沒推辭,看過文章后提筆寫下了兩行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知府看后,大喜,覺得詩文合璧,交相輝映。
不久,祝允明的好友唐伯虎聽說了這件事,不由得哈哈大笑。旁邊的一個朋友不解,唐伯虎解釋說:“兩個黃鸝鳴翠柳,是說那位少爺的文章寫得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是說那位少爺的文章離題萬里。”
還有一次,太守想請祝允明在一幅古畫上題字,但與他不熟,于是便請與自己熟識的唐伯虎來辦此事。太守為人吝嗇貪財,祝允明想借此機會教訓教訓他,于是提出要三百兩銀子作潤資,但太守只給了一百兩,祝允明便打算用一百兩的內容來回敬他。祝允明見古畫上曲曲折折的河堤,四面皆是柳樹,小船待發,河岸上一女子正與人依依惜別。沉吟片刻,他便在畫的上方寫了如下幾句:“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寫畢,便派人將畫還給了太守。
太守一看就急了,這是什么玩藝兒,急忙派人把唐伯虎找來。唐伯虎一看,也覺得祝允明這次鬧得過分了,答應去與祝允明交涉此事。祝允明見到唐伯虎以后竟然笑了,理直氣壯地說:“我的題詩照例是三百兩銀子,他只給了一百兩,我能給他寫這么多,就很對得住他了。如果他照三百兩銀子給,我就把詩補齊,包他滿意。”唐伯虎只好把這意思轉告給太守,太守雖然心疼銀子,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屈就答應。
祝允明按約來到太守家,坦坦蕩蕩收下銀子,便開始揮筆續詩,不一會兒,詩就寫完了。眾人上前觀看,只見畫面上寫道:“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任憑你南北東西,千絲萬縷,總系不得郎舟住。這邊啼鷓鴣,那邊喚杜宇,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一聲聲不如歸去!”
幾句續詩,便把全詩激活,把原本開頭幾句平淡的詩句也變得有了意義。全詩成了一首帶有元曲情調的婉約纏綿地表達離愁別緒的佳作,別有一番滋味,令人拍案叫絕。
編輯/曹煥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