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汽車安全帶無疑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因為它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已經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由于使用安全帶,汽車碰撞導致的死亡和受傷風險至少降低了50%以上。
安全帶的起源
100多年前,歐美國家的馬車座位上就已經有了安全帶,以防止乘客從馬車上被顛下來。早在19世紀初,英國人喬治·凱利就為其富有開拓性的滑翔機研制了一種粗糙的安全帶,并且收到了不錯的效果。1902年5月20日,美國紐約舉行汽車競賽。參賽選手沃爾特·貝克害怕在激烈的車賽中翻車受傷,他從學步幼兒在童車里被布條系捆防止摔出車外的事例中受到啟發,在他的“魚雷牌”賽車上釘上了幾根繩帶,參賽時把自己和同伴緊緊系好。競賽進行中,高速飛馳的“魚雷牌”賽車突然撞上一根垂直地面的鋼軌,賽車騰空跳起,墜入觀眾席,當場壓死2人,撞傷10人,可是貝克和自己的同伴卻安然無恙。
從1922年,賽車場上的跑車開始使用安全帶,到1955年,美國福特汽車開始裝備安全帶。安全帶在發明之初實在難當“安全”二字。起初人們設計安全帶就是為了防止在事故中乘員被甩出車外,因此最簡單的思路就是把人綁在座椅上,于是就誕生了兩點式安全帶。一開始兩點式安全帶確實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是后來一系列事故告訴人們,這種安全帶還不完美,因為兩點式盡管限制住了乘員的腰部,但是乘員胸部和頭部依然有可能碰到A柱、儀表盤、方向盤等硬物,那樣造成的傷害幾乎不亞于人被拋出車外的危害。這一切問題的解決則歸功于瑞典人尼爾斯·博霍林發明了三點式安全帶,這也就是我們現在仍在使用的安全帶。
三點式安全帶的發明
尼爾斯·博霍林最初以工程師的身份在瑞典航空工業部門工作,負責設計飛行員座椅的彈射器,讓他們在緊急情況下盡可能有效地逃離駕駛艙。1958年,尼爾斯·博霍林加盟沃爾沃汽車公司后,他的新工作竟是發明一個當意外發生時把駕駛員安穩地綁在座椅上的方法。
此前,沃爾沃公司已將兩點式安全帶配備在其汽車的前排座椅上,但這種對角線式的安全帶達不到公司制定的安全標準。事實上,這種被交叉綁在人體上的安全帶固定在座椅后面,并在腹部用搭口鎖定,不僅在高速撞擊下無法阻止人體活動,而且搭口所在的位置也會對人體器官造成傷害。因此,博霍林設計汽車安全帶的基本著眼點就是:安全帶應能同時跨過腹部以下部位并橫跨在肩部,它應處于從生理角度衡量是正確的位置,即應該橫跨在骨盆和胸腔之上,而且應該通過一個位于座椅一側的低位固定點協調其所發揮的作用。這意味著安全帶的幾何形狀應該是一個水平放置的V字,并可在張力作用下保持其位置不變。
1963年,沃爾沃汽車公司開始在自產的汽車上裝配三點式安全帶,并將安全帶介紹給當時尚持懷疑態度的美國人。與此同時,沃爾沃公司還把他們的安全帶發明免費提供給其他汽車制造商使用,以推廣這項保護生命的發明。
尼爾斯·博霍林于1985年退休,2002年去世,享年82歲。他的偉大發明挽救了全世界不計其數的汽車駕乘者,被美國安全榮譽紀念館載入安全榮譽光榮榜史冊。
為何高鐵不用安全帶?
西方發達國家對于高鐵的使用和普及都遠早于我國,因此西方發達國家對于火車尤其是高鐵加裝安全帶的討論,也是早在很多年前就有過的。鐵路安全與標準委員會高度反對在火車上加裝安全帶,他們通過分析火車事故以及事故中被拋出車廂外的乘客,得出結論是改進座椅的設計更能有效提升火車事故時乘客的安全。目前世界上高鐵普遍使用的座椅已是“防撞”的安全座椅,在設計上能夠保證在后排乘客頭部或膝部向前撞向椅背時,座椅能夠及時潰縮變形,防止將乘客卡住。在這樣的前提下,英國運輸研究實驗室得出的實地測試顯示,無論是使用飛機上的兩點式安全帶還是汽車上的三點式安全帶,都無法取得理想的或是“安全的”結論。專家認為,在火車發生重大事故時,乘客被束縛在座椅上受傷的幾率更大。這主要是因為被安全帶束縛在座椅上的乘客,更容易受到車廂結構坍塌所造成的傷害,因為他們無法進行有效的躲避。
鏈接1
系與不系的安全帶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令人吃驚的事實:坐在后排中間位置的成年人中大約有一半人不系安全帶。研究人員說,后排中間座位上不系安全帶的人的車禍死亡率比系上安全帶的人的死亡率要高出2倍。如果不系安全帶,發生事故時坐在后排的人與坐在前排的人一樣會發生不幸。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后排乘客不系安全帶,那么前排乘客即便系著安全帶,他們的死亡率也將提高4倍——這是由于后排乘客會撞擊前排乘客。因此,我們更應鼓勵與自己同行的朋友系上安全帶。
鏈接2
飛機上的安全帶與汽車上的安全帶有何不同?
飛機上的乘客用的是兩點式安全帶,而汽車上人們用的是三點式安全帶。三點式安全帶主要用于防止人身體猛烈撞擊到前方的安全氣囊上,在飛機上不存在此問題。飛機上的乘客身邊沒有汽車駕駛室里的那些突出硬物,相對來說周圍的空間平坦得多。兩點式安全帶的主要作用是當飛機遇到氣流猛烈顛簸時,將身體固定在座位上。空乘的安全帶和乘客的安全帶不一樣,是因為空乘座椅是可疊式(座椅可上翻),如果沒有背帶還是會受到氣流顛簸的影響。
編輯/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