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志喜
近日裸條借貸事件再次把校園網貸推向了風口浪尖,也再次拷問相關平臺的業務模式可持續性及其道德底線。
“一手舉著自己的身份證放在胸前,一手拿著手機自拍,然后把照片做‘信用抵押發給對方從而獲得款項”,這樣的借貸方式你聽過嗎?這即是目前備受爭議的“裸條借貸”。
所謂“裸條借貸”,即指借款人(多為在校女大學生)通過網絡借貸平臺借款并設定高額利息,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證的裸體照作為擔保,當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款時,貸款人以公開其裸照和與借款人父母聯系的手段逼迫借款人還款。
瘋狂的校園借貸
據此前《南方都市報》的報道,一名自稱受害的女大學生李麗(化名),今年2月她因為創業,注冊了涉事網絡借貸平臺。據其回憶,該平臺實行實名制,必須上傳身份證、學生證以及填寫家庭信息,包括家里人的聯系方式。李麗表示,她通過該平臺第一次借了500塊錢,周利息30%。因為沒還上,重新借了新債還舊債,周利率仍為30%。利滾利后,李麗更加無力償還,目前總欠款已達5.5萬元。
李麗說,在欠款金額過萬時,借款方多次向李麗催款。李麗說,最恐怖的還是這家網絡借款平臺的借款協議。
借款期限為一年以內的借款,所產生利息均不加入本金重復計算利息;期限超過一年的借款,前一年度所產生利息將計入下一年度本金計算復利……借款人逾期超過3日的,自借款期限屆滿之日后第4日起,借款人除按本協議第一條約定的利率繼續支付利息外,還需按照如下方式支付罰息:若借款利率小于或等于27.3%,則以截至當日未償還本金為基準,以“30%-借款利率”為年化罰息利率計收罰息……
李麗不敢聲張,想再次通過借新貸還舊債的方式來還款。此時,對方已不再輕易借款,要求李麗手持身份證拍裸照作為抵押。無奈之下,李麗只得照做。很快,新的還款日到了,李麗仍還不上。對方表示,不還款的話就會把照片發給家人甚至在網上公開。
李麗稱,身邊很多女同學都被卷了進來,但她們不大愿意講出來。
據報道,此次“裸條”借貸主要集中在大學生范圍中。就在3個月前,河南鄭州一名大學生因為沉迷賭球,通過各個借貸平臺借款60余萬,最終難以負荷跳樓自殺。
裸條借貸考驗著平臺風控
據了解,目前互聯網金融中的校園貸通常分為三種:一是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還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提現;二是P2P網貸平臺,用于大學生助學和創業,如投投貸、名校貸等;三是阿里、京東、淘寶等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
為了增加業務量、搶占校園市場,很多貸款平臺對于借款學生的信息審核不夠嚴格,部分平臺甚至僅憑一張學生證就批下貸款。“只需要學生證,20000以內無前期下款”等口號充斥著校園角落。
目前校園借貸和分期的市場如此龐大的原因,除了低門檻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代理群體的存在。代理通過和社團合作,可以迅速獲取很多社團成員的信息,進而批量注冊。
當初沖著“零利息”“零首付”的美好愿景去借款的大學生,結面臨還款的時候才忽然發現與最初的說法相距甚遠。
“流行于校園內的第三方貸款平臺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一個監管盲區。”專家表示,校園貸的問題已到了亟待解決的地步,因為已嚴重影響到了高校的正常教育和秩序。
此前教育部辦公廳聯合中國銀監會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專家稱“該《通知》也只是聚焦在校大學生消費觀教育力度和金融、網絡安全知識普及上,至于行之有效的政策還是缺位”。
互聯網金融離不開行之有效的監管
借貸本應是雙方自愿行為,既不能違背國家法律,也不能違背公平的準則,只有這樣的借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借貸,方能受到法律保護。而近年來,流行于大學校園的“裸條借貸”,既違反法律又涉嫌高利貸、同時還涉嫌侵犯女生隱私,因而說危害很大,必須立即予以制止。可是,令人尷尬的現實這種“裸條”借貸卻還受到一些女生的追捧,用瘋狂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而且貽害無窮。尤其令人擔心的是,目前有關校園借貸的監管和處罰條例方面仍然接近于空白,導致其泛濫成災。
律師認為,一些不具備償還能力的借款人為了獲得借款,鋌而走險向放貸團伙借高利貸。放貸團伙與借款人私下協商好借貸利率,要求借款人“押裸照”,以一些互聯網金融和社交工具為平臺和幌子,完成非法高利貸放貸。事后當事人在明知后果的情況下逾期,致使債權人使用裸照施壓。該行為是極不理智,對自己不負責任的。高利貸團伙的交易名義上是在互聯網平臺交易進行,實際上是個人約定,是私下交易,往往以私下約定為準,繞過監管。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表示,P2P平臺從事的借貸既涉眾又是金融行為,實則是變異的民間借貸,現行民間借貸制度亟待改變。她同時提到,P2P平臺如果不能保證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將引發更大風險。業內人士認為,裸條借貸也暴露了部分平臺風控方面存在漏洞。對投資者來說,選擇任何一家理財平臺都不能以業務類型作為判斷標準,而應該深入平臺多元細節進行探究。